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试题情境的溯源与优化

2024-02-05赵俊超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安徽试题

赵俊超

*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课堂观察改进高中历史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JGW014)及中山市2023年教育科研青年课题“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2023126)的阶段性成果。

考试是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更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环节。正因考试的重要性,试题命制与研究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必备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高考评价的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1]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试题研究作为教学、学习、评价衔接点的重要地位。

受制于材料取舍的主观性、材料呈现的不完整性、试题篇幅的有限性、题干设计的指向性,历史试题必然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为了避免试题的主观性影响选拔的公正性,试题需要不断打磨、持续分析、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方可使试题臻于成熟。从这个角度说,试题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其可以转化为研究的对象和资源,引导教学走向专业、精准。笔者试以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测试(一)(即2023年“广东省一模”)第6题为例,尝试从溯源与优化两个角度谈谈对试题情境的一些粗浅看法。原题如下:

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

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一、溯源:梳理情境的学理依据

本文将从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教材内容、高考真题、学术研究四个角度对该题进行溯源。

(一)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溯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内容中提出以下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该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多重影响,反映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高度契合。

新课标在学业水平命题的主要原则中指出,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某一方面素养的评价,更要注意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同时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评价。[3]该题通过创设晚清时期安徽发布鼓励垦荒告示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多重影响的认知。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时间标志词(1862年)判断材料现象处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考查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当时安徽发布垦荒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解读,得出战乱环境导致土地荒芜、劳动力缺乏引发人地失衡(人少地多),进而影响政府施政的結论,考查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这与新课标要求多维度创设情境、综合考查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

高考评价体系将“四层”作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该题要求学生依托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必备知识,运用信息提取、时空定位、材料解读、知识迁移等关键能力,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渗透了辩证认识等核心价值。

(二)教材溯源

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地图册等,本文所指教材主要指现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及历史地图册。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阐述较为详实,高中统编教材对其做了简化处理,梳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轴(1851—1864年),概述了其活动的大致范围,也简要评价了其影响。无论是文字,还是地图,都可以得出安徽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活动地区的结论,这与题干中“安徽巡抚”的限定词挂钩。不难发现,该题以教材内容作为知识依托,让学生在解题时做到有所凭借,在考查要求上做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三)高考真题溯源

笔者对近十年的全国卷(甲卷、乙卷)及广东新、旧高考卷做了一番梳理,结果发现,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考查对象的题目相对较少,其中2021年全国卷(甲卷)第28题可资比较。原题如下: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此题创设了相对陌生的情境,引出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动及以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对晚清政府态度的变化,凸显出中外反动势力逐步走上勾结的趋势,进而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上述省一模试题类似的是,两道题都综合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都采用了“似无实有”的策略从侧面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四)学术溯源

该题的史料来源为清朝唐训方《唐中丞遗集》中的“兴办屯垦告示”,题干对原文做了剪裁,限于篇幅,只保留了23字。该题的学术衔接点主要有三:1.太平天国运动对安徽人口状况的影响;2.太平天国运动对安徽土地状况的影响;3.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南地区为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所采取的措施。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人口的变化,学者根据方志资料对部分州县做了统计[5],笔者进行了简要整理,见表1。

表1数据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安徽多个州县人口出现大幅下降,这也是地方出台垦荒政策的重要原因。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对安徽等地区土地状况的影响,以及清政府恢复江、浙、皖等地区社会生产的努力,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久为战场的江、浙、皖三省已尽失昔日富庶,土地抛荒的数量相当惊人……重建三省的政治秩序,不能不开始于恢复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6]需要注意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及之后,清廷多次发布上谕,要求江、浙、皖等省鼓励流民归业,采取“缓其逋租,假以籽种”[7]等优待措施。这与《兴办屯垦告示》中的表述几无二致,可见,对于战乱地区大力进行移民垦荒是从上到下的共识,题目所引材料并非孤例。

二、优化:基于逻辑的融洽验证

笔者尝试从表述精准度、逻辑融洽度、难度三个维度对该题进行優化。

(一)表述精准度

题干有两处瑕疵,一是1862年(同治元年)唐训方的职衔并非安徽巡抚,而是署理安徽巡抚。据《清史稿》记载,“同治元年,安徽巡抚李续宜因母丧夺情,请假回籍,举训方自代,命暂行署理。”[8]可知,唐训方此时只是署理,而非实授。唐训方同治元年八月署理,二年(1863年)四月实授,并于当年十月因遭弹劾去职。[9]二是“一体”误,应作“一律”,笔者查找原文、引文均作“一律”。[10]相较“一体”,“一律”文意明显更为顺畅。

(二)逻辑融洽度

在剧烈的军事斗争中,江南地区的乡镇居民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也纷纷携眷带口,迁徙外乡……上海及其附近的南汇、华亭、奉贤等地,是江南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地区。[11]所以B项“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也是安徽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至于安徽减少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死于战乱,多少是死于灾荒,多少是死于疾疫,多少是外迁他地,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建议将B项调整为“列强侵略破坏地方秩序”,可以适当降低对C项逻辑融洽度的影响。

(三)题目难度

据抽样统计,该题平均分为1.29,难度系数为0.43,难度适中。如欲适当提高难度,方法有二:一是时间标志词由清晰时间调整为模糊时间,将“1862年”改为“19世纪60年代初”;二是增强错误项的干扰性,如D项中实业热潮系甲午战后才蔚然成风,此时洋务运动尚处于初兴阶段,且就业结构的变动需要不同群体(职业)的对比数据作为依托,容易排除,如果调整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干扰性更强。因为题干符合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历史背景,材料中也有间接反映农耕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信息,对材料认识不清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误选的情况。

综上,笔者认为该题可以作以下优化:

19世纪60年代初,署理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律借与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

B.列强侵略破坏地方秩序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

总之,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勇于、勤于研究试题,乐于、善于命制试题,通过对试题情境进行溯源、优化来提升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聚焦主题,广泛阅读,为试题研究和命制积累资源,并与实际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提升教学评的一致性,最终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使命。

【注释】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4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59页。

[4]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14页。

[5] 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33—34页。

[6]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38页。

[7]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第138页。

[8]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24页。

[9] 赵尔巽等:《清史稿》,第7861页。

[10] 吴善中:《客民·游勇·盐枭——近代长江中下游、运河流域会党崛起背景新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29、35页。

[11] 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第36页。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安徽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神剧——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