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交叉学科“生态水工学”课程为例

2024-02-04武兰珍龚大鑫王兴繁孙栋元王玉才王馨梅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武兰珍,龚大鑫,王兴繁,孙栋元,王玉才,王馨梅

(甘肃农业大学:a.水利水电工程学院,b.财经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是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同步推进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情怀的品德高尚的人才队伍。高校在全面推广课程思政过程中,要从多个层面发力,开创科学有效的方法,深挖教师教学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交叉学科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在深度解析该专业课程内容的背景下,立足于专业课应用的发展方向,融入思政元素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正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存在的短板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各种外部思想的渗透以及学生组织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处于异常复杂的“新时代”。为了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有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准确认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类复杂矛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去开展思政教育,给学生以正确的精神引导,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发展起步较晚,滞后于学科教育的发展,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沉迷网络、缺乏社交沟通、缺乏自信、恋爱厌学、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现象层出不穷,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精准高效的课程思政则有助于化解以上问题矛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对每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1],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因素,能够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取向和学习心态以及适应社会需求人才。

(一)思政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方针,在教学改革中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理念才能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其核心与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传道”二字交相呼应。现阶段,个别高校对践行思政理念上有所偏差:首先是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相互混淆,没有正确理解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要发掘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想元素、社会元素,将这些元素与专业知识同步推进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其次是将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与专业课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割裂开来,生搬硬套,出发点仅仅是完成任务,缺乏深入的规划思考,导致课程思政毫无亲和力,效果较差。思政教育理念的偏差根源是对专业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论重视不够,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思想认识不足。

(二)专业课程内容存在局限性

教材是反映学科内容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授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纽带。从目前的高校专业教育用书的构架上看,编者缺乏一定的思政教育理念,往往偏重于理论的构架和描述,对专业课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价值构建方面较少或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存在一定的思维滞后。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学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影响,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道和授业其本质是相通的,而不是割裂开来。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课程,教材中挖掘的思想元素、文化元素、社会元素不多,缺乏社会实践的智慧提炼,导致课程相对枯燥乏味。也有一些院校和教师在专业课思政教育上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课程思政教材可供教师选择的寥寥无几。今后,在教材的设计和编制上融入思政元素,仍将是高校教育系统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教师要在专业课程的“学术领域”中履行讲授课程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要将思政教育协同灌输给学生。学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从现阶段来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只管站在讲台上讲,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义的准备、课程的设计方面花费的心思不够,忽略了同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掌握学生们学习的心态和思想动向。不重视课程思想和政治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造成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丝毫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程思政成效的好坏能够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将正确价值取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才不愧对三尺讲台。

二、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堂教学,打造交叉融合类学科专业课程“生态水工学”思政教学体系是贯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具体实践。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交叉学科生态水工应运而生,它是联系理学和工学的桥梁,是工科工程类学科和理学环境类学科的高度融合。该课程从工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角度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立足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科专业角度全面探索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大学生在获取生态水工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达到塑造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一)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从专业知识、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1.树立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意识。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社会的用人需求也将品德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廉洁从业意识、树牢依法合规理念、不触碰法纪红线等,结合水利工程方面的贪腐案件,为学生敲响警钟,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职业品德基础。

2.培养家国情怀。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不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理念,在生态水工学教学中,突出中国特色,从我国水利和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入手,在讲解我国全部或者部分自主研发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生态保护工程时,弘扬文化自信,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的生态水工学建设体系。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务实的学习态度,激发、培养学生形成严谨务实、求真刻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会知识之余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行思考。

4.强调社会责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树牢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水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水灾水患等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生态水工学”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典型课程代表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从课程本身入手,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要基础,做实做细课程思政的方案设计是有效开展思政教学的必要条件。根据“生态水工学”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构架,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引导学生在聚焦课程内容本身的同时,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下面从生态水工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找到5个方面的切入点,精准定位思政元素,实现课堂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水工学思政元素切入点

三、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党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3]。强化主体责任的发挥,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和方法,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压实各院、系、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责任,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二是统筹做好学习交流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先进经验,组织开展讨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课程思政对于学生就业、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三是举办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营造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掌握课程思政的实践情况;四是加强思政资源开发,发挥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优势,建立教师、学校等思政课教学案例库,不断发挥正向激励引导作用;五是强化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教师及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提出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思路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立足课程本身,善于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协同需要一定的载体支撑,而专业课教材与各类参考资料和社会实践是主要载体。例如,在“生态水工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一是基于专业课教材及参考资料挖掘思政元素,“生态水工学概论”“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工学探索”等教材和教学资料强调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生态水工学能够明确此种影响既存在正向改善的可能性,又存在负面胁迫的可能性,将改善扩大、将胁迫缩小则是保证水利工程顺应自然生态的关键。教学资料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涵盖服务社会的发展观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等;二是基于社会实践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生态水工学”教学内容,联合高校所在区域水利与环保企业,申请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可以考察、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服务社会的人生观念、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聚焦方法路径,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度

传统施教模式下的教育者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位置,缺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这种模式常常使得教学内容孤立在本专业知识内,造成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道德素养的分离。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融合,需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现阶段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所广泛普及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此助力高校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利用教学案例突显教学重点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河流自然栖息地”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河道渠道化”案例“长江荆江段裁弯取直”进行讲解。通过为学生播放荆江裁弯取直相关微视频,提出“结合微视频归纳荆江裁弯取直的目的”教学问题,组织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在此环节中向班级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如马克思认为人类并非适应自然,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而荆江裁弯取直工程案例是人类基于防洪目的、优化航运目的下改造自然的案例。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荆江裁弯取直”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如“河道裁弯取直后原有的河道微生物会如何?植物会如何?两栖动物会如何?”,逐步展现河道渠道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此环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学生讲解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基于这一哲学观点河道渠道化虽然能够起到防洪的作用,但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警醒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多加考量生态系统。基于案例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协同与融合。

(四)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

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各专业任课教师是践行者,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依赖于教师的精心整合,而思政元素根植于学生心中亦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渗透。所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亟需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党委组织开展的课程思政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理念、原则与实践的方法;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学党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政治理念和政治素养,特别是学习与专业课内容相关的政治理论和观点,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达到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目的。只有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政治素养,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其三,培养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思政元素顺利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课程思政实践中,思政元素已经极具严肃、枯燥等特性,若教师仍沿用古板的教学风格,则极易引发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抵触,并且高等院校学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思想,且具备鲜明个性特征,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打破思政元素与学生思想之间所存在的隐性壁垒,可以借鉴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网红脱口秀表演者的风格,言辞恳切、平易近人却不失幽默,这种紧贴现实、切合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发挥以评促教,建优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业绩考核中,将思政教育成效适当纳入考核范围,不断促进和优化考核体系的建设工作,是确保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包括从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的多维度去开展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要立足于专业课程本身,从教材选用、课时安排、教师选择等多方面去发现其中存在不足和短板,从学生的喜爱度、教师的接受度去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4];二是完善教学主体评价,对教师是否将思政元素内容到教学内容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被学生接受,从而去客观真实掌握课程思政建设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三是完善人才追踪评价体系,高校基于大数据平台,通过加强与毕业生用人单位沟通对接,收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情况、职业发展情况,在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下,掌握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的培养建议和意见。

四、结语

新型交叉融合学科,思想政治领域色彩薄弱,价值涵纳度较低,本文虽然以“生态水工学”为例,探索构建了该课程思政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课教师仍需进一步挖掘课程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联,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兴贤育才,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工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盐工学人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盐工学人
——李 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工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