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教科书级别的削藩

2024-02-03黑色君

视野 2024年3期
关键词:韩信项羽刘邦

黑色君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杀功臣?这或许是刘邦的千古奇冤。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原从集团和其他陆续加入的功臣们,只要不像陈豨这样公开叛乱,基本得到了封赏和善终,包括雍齿这种早年背叛过刘邦的归正叛臣,没有一个被杀的。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长期和汉皇室通婚,在长房绝嗣或者犯罪失去爵位后,汉皇室还会找出他们的支脉继承爵位。可以说,刘邦算得上对待功臣最为宽厚的古代帝王之一。

说刘邦杀功臣,更多是把他削除异姓诸侯王的事迹理解错了。但是,异姓藩王有自己的朝廷,有独立的领土、财政和军队,他们是为了各自利益和刘邦短期合作的伙伴,不是功臣。韩信早年只是刘邦部将,被封为齐王后,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关键时刻,还多少有观望的心态,直到刘邦把大量土地划分给他才愿意出兵。

刘邦击败项羽时,汉政权直辖的土地和战国后期的秦国差不多,关东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掌握在异姓诸侯王手里。虽然这些诸侯王都亲汉,但若是刘邦想把这些诸侯国吞并,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刘邦的后果依旧不可预料。从这个角度看,刘邦削藩的难度不低,几乎是要重新把关东再打一遍。他是如何举重若轻地做到这一切的呢?

当年,项羽依靠诸侯联军拥戴他分封天下的机会,吞并了大部分楚怀王的领地,随后对魏国和韩国巧取豪夺成为当时最大势力。所谓“项羽开历史倒车搞分封”和“刘邦顺应时代潮流,继续郡县制中央集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肯定不可能把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当我们仔细查看历史细节时,将惊讶地发现:在楚汉战争的具体操作中,刘邦是大封诸侯,项羽则极度地小气。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刘邦代表了分封,项羽代表了集权。

刘邦和项羽在此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刘邦在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显支持者,对合作的盟友从来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扩大封国。在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称帝前,他所封的诸侯都是盟友而非属下。从刘邦重新占领关中,到最后击败项羽,他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地盘,关东所有国家在被汉灭亡后都继续存续,只是换了亲汉的国王:汉灭魏后彭越担任魏相,随后接替魏豹成为魏王,其领土从西部被秦国在战国时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区换回到被项羽吞并的战国后期魏国核心地带;汉灭赵后,刘邦老友、赵国本土实力派张耳成了赵王;汉击败项羽临时任命的韩王郑昌后把韩国还给了韩国王族的韩王信;汉灭齐后,把齐国封给了大将韩信;汉灭燕后把燕国封给了卢绾。楚国体系内的九江王英布被项羽击败后领地被西楚直辖,刘邦又封英布为淮南王助他复国。甚至在项羽灭亡后,楚国仍然被改封给了齐王韩信。所以这个期间,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分封制度维护者。

项羽的表现却完全相反。韩信评价项羽时曾吐槽,项羽对手下人非常谦和有礼,生病还会亲自去慰问,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并且哭一場。但是真正需要封赏的时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舍得给人。韩信把这种情况称作项羽的“妇人之仁”,并非说项羽像女人一样善良心肠软,项羽屠杀关中或者齐地平民的时候何尝手软过。韩信说的是项羽虽然能给手下一些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但是在别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赏的时候却很小气。试想,连印章都犹豫半天不舍得给,又何况封王?

项羽在关中分封后,不断巧取豪夺魏、韩领土。因为舍不得分出一部分魏国土地绥靖盘踞在这里的彭越,被迫面对他无休止的游击战,随后项羽又入侵了齐国。但是除了在汉军东进的时候临时封过一个韩王郑昌外,他并没有在新占领区封过任何一个诸侯。即使是这个郑昌,也是正在和齐国作战的项羽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拖住大举东进的汉军才封的。后来西楚大将龙且平定了投靠刘邦的九江王英布,胜利后的他不但没有受封英布的土地,连善后工作项羽都是交给了自家人项伯,真的是小气到夸张了。

无论刘邦还是项羽,打倒了主要对手后肯定要削藩的。刘邦击败项羽后,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削藩行动,整个过程中,他的手法可谓浑然天成、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生动的削藩指南。

刘邦平定三秦,初步统一了秦国故地,不过,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章邯虽败,但在彭城战役结束后,才被回军的刘邦主力彻底消灭。司马欣在秦地也颇有人望,所以直到汜水之战司马欣死后,刘邦还特意把他枭首示众。总的来说,刘邦很快就基本确立了在秦地的统治。巩固关中的秦国故地是刘邦扩张的第一步。

但是,直到刘邦最终击败项羽时,汉国在关东吞并的领土只有魏王豹辖地。后来,刘邦平定赵国、齐国,天下局势已经对他非常有利了,他尚且把这两国分封给了张耳和韩信,但为何刘邦却敢于直辖魏王豹的领地?因为,魏国领土的西边部分已经被秦国占领很久,因此许多方面受到关中势力的影响和辐射,魏王室在此地的影响力早就消散了。魏国则被改封到被项羽吞并有彭越活动的梁地。

此外,韩国的位置非常特殊,几乎在关中进出关东的咽喉要道上。表面上看刘邦并没有在这里设置郡县,韩地被封给了韩王信。但是,韩王信并没有真正到自己的封国去统治,他一直是以高级将领的身份在刘邦军中服役,活跃于荥阳、成皋的作战一线,还被项羽军俘虏过。因此,他对韩国的控制力是相当低的,等刘邦击败项羽重新分封时,把韩王信改封到北方抗匈奴前线去了,如此把韩国故地纳入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下。但除了这两个动作,刘邦击败项羽时,汉王朝的领土并不比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大多少。那么,刘邦是如何把东方诸国真正变成汉家天下的?

刘邦削藩关键性的第一步是把整个齐地纳入自己管控中。他借口让韩信衣锦还乡,把韩信从齐地改封到项羽的西楚国地盘,让跟随韩信长期在齐地经营的嫡系曹参辅佐自己的儿子刘肥做新的齐王。

刘邦不露痕迹地取得了整个齐地的控制权。从此之后,无论是北方三晋之地还是南方楚地发生反对刘邦的叛乱,叛乱者都要面对关中和齐地两个方面强有力的夹击,中央政府获得了显著的地缘优势。

完成这一步之后,刘邦要求燕王臧荼觐见。对于臧荼来说,去觐见很可能被扣押在中央政府获得一个很高的虚衔养老,不去则属于明显的抗命。犹豫之后,他选择武力对抗,很快失败了,整个燕国也纳入了刘邦嫡系卢绾的控制中。同样的方式,解决的还有共尉的临江国,这里在战国时的楚国灭亡半个世纪前就被秦国吞并为南郡了,就像魏国西部一样和关中联系更紧密一些,因此也被刘邦的汉政府直辖了。

关键性的第二步则是控制韩信统治下的西楚国故地。当时有人举报韩信私自窝藏了项羽麾下大将钟离昧打算谋反。这并非全然诬告,韩信私藏钟离昧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刘邦对于庇护项羽将领的行为一向很宽容,譬如大侠朱家保护项羽大将季布后成功为他向刘邦请求特赦,朱家本人还得到了奖励。韩信私自收留的性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韩信已经感觉到刘邦可能对他不放心,因此预防性地招揽能对抗中央政府的高级人才。这时候刘邦此前布局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长期跟随韩信、熟知他作战风格的曹参为刘邦掌握了富庶强大的齐国,一旦双方彻底翻脸,韩信很难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对抗刘邦的汉军和曹参的齐军,最终他选择服软。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韩信服软的方式竟然是逼死钟离昧,拿他的首级去讨好刘邦。这根本不是一个有能力问鼎天下的人的气度,甚至作为一个诸侯王也完全不合格。韩信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先是打擦边球私下收留项羽的高级将领,结果刘邦一较真却怂了。这种主动露怯让刘邦占据了极大的主动,最后,刘邦用陈平之计成功诱捕韩信,把他的楚王废掉,随后将楚国领土封给了自己的两个亲戚。

等刘邦在把齐、楚、燕三个国家的辖区封给自己人后,刘邦对其他异姓藩王的优势已经是决定性的。剩下的所有异姓诸侯全部加在一起,也不是刘邦的对手。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对自己的意图仍然隐藏得非常好。表面上看,各个诸侯被废黜是各有原因,有刘邦不对在先的,也有自己感到不安起来叛乱的,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用最小的代价逐渐用自己的家族成员取代了原先的异姓王。

最倒霉的一位是彭越。因为在陈豨叛乱中的骑墙态度,他被诱捕后废除了王位。本来彭越已经被流放了,结果流放途中竟然遇到吕后,异想天开地向吕后求情。在吕后的力劝之下,彭越被杀。彭越是公认的死于冤案,刘邦自己都承认这一点,事后封赏了直接指斥他不义的彭越旧臣栾布。在杀彭越这个问题上,刘邦的确做得不光彩,算得上一个污点。

张耳之子张敖的被废,表面上更离谱:刘邦路过这里时态度倨傲,但他并不以为意,毕竟他是张敖老丈人,还帮了赵国复国。但是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国相贯高为首的部分张敖门客看不下去,打算背着张敖谋杀刘邦。这更像刘邦的一种服从度测试:如果张敖和他的门客都对他的倨傲态度不以为意,那么说明暂时不用动赵国。不然的话就借此机会兵不血刃地把赵国改封给刘氏子弟。刘邦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再度显示出政治家的风范,提拔重用了张敖的许多门客,甚至宽恕了带头组织谋刺他的贯高,但贯高看到主君张敖已然摆脱麻烦,很有个性地自殺了。

韩王信和卢绾的叛乱对刘邦而言反倒颇为意外,这两个人和刘邦一直很投缘。他们的领地夹在汉匈之间,作为缓冲地带的君主无力对抗匈奴,但是任何私自和匈奴达成的妥协在刘邦眼中都很难接受,毕竟刘邦希望他们的王国可以作为抗击匈奴的前线存在。因此,他们的叛乱更多是因为边境上的匈奴势力崛起后的两难处境导致的。

等到这些诸侯国都被刘邦削除后重新分封给宗室子弟,发现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在淮南国的英布终于主动起来叛乱了。在英布看来,他的军事能力大约能排同时代第五,前四名中项羽、韩信、彭越已死,刘邦本人已经重病很难远行,现在是他的时代了。他没想到的是,刘邦强拖病体,御驾亲征,经过一番苦战将他讨灭。

在讨伐完英布的回军途中,刘邦终于可以吟唱起那首留名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约在这前后,高祖和群臣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至此,他才真正完成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大业。

可以说,刘邦削藩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他成功的关键是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完全隐藏自己的意图,隐藏到韩信、英布这种顶尖人物都心存侥幸。哪怕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后,他仍然用最小成本去削藩。如削除张敖赵国的操作,哪怕到现在大部分人还觉得是他待女婿轻慢惹出的意外事件。当然,这个过程中,刘邦吸取了秦帝国灭亡的教训,也知道自己并无力直接统治这么广大的领土,因此只是先消灭敌对不受管辖的诸侯国,然后找理由吞并亲自己的异姓诸侯国,把这些诸侯国都变成了宗室亲王的同姓诸侯国。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刘邦实现了统一战争后的平稳过渡,为汉帝国的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基础。

比起刘邦的高明操作,后世最典型的两个反面案例也值得一看。

康熙高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口号,逼反了本来态度游离的耿、尚二藩,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被以云南为基地的叛乱势力席卷了半个中国。如果康熙当时有刘邦的政治智慧,吴三桂哪能掀起这么大的声势。不过康熙毕竟是非常聪明的君主,很快感觉到了自己的失策,并且在三藩叛乱后手忙脚乱地宣称“暂缓撤耿、尚二藩”,后期成功分化了三位藩王。虽然因为年轻气盛搞出了不少乱子,但是康熙有机会纠错继续成长,到中年后就算得上顶级政治家了。

不过,康熙完全不需要为此感到尴尬,比起建文帝朱允炆的操作,他的小失误简直不算个事。朱允炆和他手下对刘邦留下的削藩教科书视而不见。在朱元璋都做好制度性安排、藩王主动叛乱成功的可能性为零的情况下,朱允炆偏偏觉得自己比朱元璋和刘邦更聪明,先是对弱小毫无威胁的藩王们往死里逼,成功把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逼得铤而走险,随后一路操作,最终创下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独一无二的纪录:他成了两千年间唯一一位被藩王造反推翻的大一统王朝君主。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韩信项羽刘邦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韩信“背水阵”再探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