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忍得住脾气
2024-02-03瑾山月
瑾山月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奉天承运的皇帝不下四百位。
汉高祖刘邦,却是一枚异数,可谓“草根锦鲤”的典型代表。
他一介布衣,提三尺长剑,三年灭秦,五年灭项,开四百年汉朝,辟千百载国运。
陈寿在《汉高祖论》中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终不为人下。”
刘邦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智成,或以义致。
身处低位,备受凌辱之际,他争气不生气;与人争锋,生死相搏之时,他翻身不翻脸。
正所谓智者不轻怨,仁者不轻绝。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住脾气,方能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揭竿而起。
彼時,天下苦秦久矣,能人异士纷纷响应,沛县县令也想顺势起义,反抗暴秦。
在狱掾曹参、主吏萧何的建议下,县令调来泗水亭亭长刘邦,共谋大事。
可当刘邦带着几百号兄弟风尘仆仆地赶来,却被县令视作乌合之众,拒于城门之外。
本是一腔赤诚前来相助,反而被骂贩夫走卒不堪大任,任是谁都咽不下这口气。
有人拍着城门咒骂,有人要火烧沛县,还有人临阵倒戈,投靠秦军。
见手下们怒火中烧,刘邦反而面无愠色,命人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内。
他向百姓陈说利害:“再不开城门,等秦军打来,你我均无葬身之地。”
此言一出,城内百姓无不响应,他们杀掉县令,放刘邦进城。
自此,在曹参和萧何的辅佐下,刘邦得以在沛县站稳脚跟,逐步壮大。
《菜根谭》有言:“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
遇事不怒,方可沉稳心绪,不至于被内心的风雨击溃。
压得住脾气,才能反观自身处境,腾挪出进取的余地。
楚怀王曾与刘邦、项羽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在他与诸侯酣战之际,刘邦却一马当先入主咸阳。
看着秦宫里数不尽的美女珍宝,刘邦顿时迷了心窍,只顾享乐。
武将樊哙冒死进谏,直斥他“这是要做富家翁”,其他臣子也不顾颜面,称他不过是酒色之徒,毫无帝王之相。
刘邦恼羞成怒,但很快,他就平息怒火,静心思考。
如果以“汉中王”自居,不仅会引来杀身之祸,还会失民心、失天下。
于是,他搬出秦宫,将财宝封于库房,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此举深得民心,防患未然,令刘邦大显王者风范。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忧定,神怡气静。
不被情绪左右,在沉思中反躬自省,我们才能审时度势,一步步走向命运巅峰。
争气而不生气,方可运筹帷幄,谋定全局。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和项羽皆广纳天下贤良。
有个叫王陵的谋士,出身显贵,家财颇丰,又足智多谋,颇有麒麟之才。
为将其纳入麾下,刘邦屈尊降贵,登门拜访。
却不想王陵眼高于顶,看不起刘邦出身寒微,多次折辱于他。
但刘邦不以为意,仍旧一派和气继续笼络。
而另一边,项羽也对王陵频频相邀,却在被拒之后大动肝火,绑了王陵的母亲逼其就范。
为了不让儿子为难,王母挥剑自刎。
项羽竟一气之下,将王母尸体投入沸水之中烹煮。
噩耗传来,王陵发誓为母报仇,随后投靠刘邦,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
王陵的追随,大大增加了刘邦日后翻身的筹码。
不少历史学家评价刘邦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式人物。
他的英勇,并非战场上的厮杀,而是一种极有城府的内慧。
他深谙用人之道,很少像项羽这般动辄翻脸,为自己树敌,而是懂得放低自己,以退为进,以和致祥。
韩信,在发迹之前,不过是汉营里的一名小卒。
见晋升无望,他竟在一个月夜私自出逃。
萧何及时追回,将其举荐到刘邦面前。
刘邦对韩信的出逃本就不悦,不承想韩信又提出诸多“霸王条款”。
他要求刘邦修筑高达九丈的拜将台,亲自将帅印交到他手上。
对此满朝文武多有不忿,但刘邦没有翻脸,满足了韩信的所有要求。
他深知欲成大事,离不开此人相助,更何况他明白韩信并非“狂傲”,而是为了树立军威。
后来的历史证明,在楚汉相争的棋局中,韩信是助刘邦获胜的重要棋子。
李世民曾感慨:“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凡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锱铢小事,此等心胸与格局,助刘邦得贤臣而定天下。
人海中沉浮,我们总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交集。
若一味争锋较量,势必令自己树敌无数,被群起而攻之。
与其意气用事,与人失和,倒不如给人一个台阶下,让自己多一条路可走。
公元前196年,刘邦御驾亲征,平定了淮南王叛乱。
还军途中,路过沛县,刘邦不由得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他暂停行军,大摆宴席,请父老一聚。
把酒言欢之际,刘邦老泪纵横地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刘邦跌宕而又精彩的一生。
他凭用人之术,得猛士追随,又靠自我约束,威加海内。
最终,拯厄除暴,功济于时,尽显开国君王的风度与雅量。
气和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
沉浮于世间,当生如芥子,心藏须弥,不因一时气恼而自毁前途;当恕不过夺,大直若屈,不因与人交恶而自断后路。
争气不生气,翻身不翻脸,是高手的进取之道,更是俗世为人的生存智慧。
(摘自微信公众号“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