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端到端的事件共指消解方法

2024-02-02蒋国权环志刚刘姗姗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论元置信分数

刘 浏,蒋国权,环志刚,刘姗姗,刘 茗,丁 鲲

(1.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7;2.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事件共指消解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机器阅读理解、信息抽取、机器问答等场景[1–2]。相较于实体共指消解,事件共指消解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并且研究相对较少。它的任务是将指向现实世界中同一事件提及的不同事件提及聚合在共同的事件链中[3–4]。事件主要由触发词和事件论元构成。触发词是触发事件的词,能够用于直接描述事件,而论元包括事件的其他重要信息,如施事者、受事者、时间和地点等[5]。以事件S1和S2为例:

S1:On Friday morning,in an unusually rapid response,the M umbaipolice arrested one of the five attackers at Volte Gallery,and the police said they had identified theothers。

S2:“One of the five hasbeen seized and he adm itted to being in Volte Gallery along w ith some others”,Singh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Friday afternoon.

S1和S2的触发词分别是“arrested”和“seized”,事件类型为“Justice:A rrest-Jail”。在S1和S2中,受事者分别为有着相同语义的“one of the five attackers”和“Oneof the five”。此外,S1和S2中事件发生的地点相同,均为“Volte Gallery”。因此,S1和S2是共指的事件提及,并可以将其归为同一事件链:{arrested,seized}。

已有的大部分事件共指消解工作通常直接使用标注好的事件信息[6],这类方法严重依赖标注数据并且泛化性差。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在未标注语料中进行事件共指消解,这类方法更具挑战性和实际意义[3,7–8]。Peng等[7]设计一个事件抽取和事件共指消解的端到端模型,从未标注文本中抽取事件信息并进行共指消解,但没有过滤的事件信息会导致错误传递。Lu等[8]提出一种联合学习模型,联合学习事件检测任务、事件回指检测和事件共指消解任务,联合模型的各个子任务相互促进,可以有效缓解错误传递问题,使模型达到最佳的性能。

事件论元作为事件的关键信息,在事件共指消解任务中被广泛使用[3,9–10]。使用事件论元解决共指消解通常基于如下假设:如果两个事件提及是共指的,那么它们对应角色的论元也是共指的。Lu等[3]使用BERT隐式建模事件论元,联合学习事件检测和事件共指消解,提出了显式建模论元的积极效果。Lu等[9]不区分事件和论元,使用span代替它们,基于SpanBERT模型联合学习事件共指消解和实体共指消解,并通过添加软约束和硬约束来限制结果。Chen等[10]只利用触发词和部分论元解决事件共指,遗漏了部分重要论元信息。目前主要有3种使用论元信息的方法:1)用预训练语言模型隐式建模事件论元[3];2)显式建模事件论元,但对论元角色不予区分[9];3)显式建模论元并区分其角色,但论元不充分,丢失部分重要信息[10]。本文采用的是显式的建模论元信息,并且将论元划分为5种角色,使其更具一般性。这种划分方式既能够区别对待不同角色的论元,又能够防止一些未知角色论元的遗漏。

由于BERT和SpanBERT等预训练语言模型[11–12]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获得显著成功,大多数事件共指消解方法使用该类模型隐式地获取事件提及的上下文信息。虽然预训练语言模型强大的词嵌入能力允许触发词隐式地蕴含上下文信息,但论元作为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式引入它们作为一种特征对解决事件共指问题有重要意义[13–14]。同时,相较于触发词,事件论元更为复杂。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事件具有不同角色的事件论元(事件子类型“Marry”的事件论元有3种角色,而事件子类型“Attack”有5种),并且同种角色论元可能不止一个。另一方面,事件提及中的部分论元可能缺失,例如:S1中角色为“交通工具”的论元为“A 30-foot Cuban patrol boat”,但S2中没有对应角色的论元。为了合理使用论元信息解决事件共指消解,本文首先将所有事件的论元角色划分为:施事者(agent)、受事者(patient)、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其他(other),前4种是事件的基本信息,“其他”包含无法划分到前4种中的论元信息。例如,事件类型“Attack”的论元信息包含在{agent:A ttacker;paintent:Target;time:Time; place:Place;other:Instrument}集合中,其中论元角色“Instrument”被划为“other”。这种改进的划分方式,既可以满足分别处理对应角色论元的需求,也保证所有的论元都囊括其中,不会致使某些论元缺失。但是论元也容易引入噪声,并且不同事件类型对不同论元的敏感度具有差异性。

此外,事件共指消解的输入通常依赖于上游事件抽取的结果,这种管道方式容易造成错误的传递。同时,共指事件对于事件提及的数量来说具有明显的稀疏性,即单链事件占据相对较大的比重,这就导致模型容易出现偏差,降低其泛化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事件共指消解方法。该方法主要贡献有:第一,使用置信分数和门控机制自适应地控制论元的信息流,从而降低噪声干扰的同时提高论元对不同事件类型的敏感度。第二,通过重建事件链缓解由事件共指链分布稀疏导致的模型学习偏差。第三,在ACE2005数据集上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先进性。

1 事件共指消解模型

1.1 模型结构

本文模型主要包括4个组件:事件抽取、提及编码器、共指得分器和共指链重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第1步,通过事件抽取模块获取事件提及的触发词和论元信息;第2步,使用提及编码器获取触发词和论元的嵌入表示;第3步,对上述表示进行二次计算,并进行拼接以获取事件提及的表示;第4步,通过得分器计算事件对的共指分数;第5步,使用修剪算法对事件共指链进行重构。

图1 事件共指消解模型结构Fig. 1 Architecture of event coreference resolution model

1.2 事件抽取

为得到较为准确的事件信息,采用OneIE[15]方法来提取事件提及的触发词和论元信息。OneIE作为性能比较突出的事件抽取方法之一,在ACE2005数据集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OneIE模型预测的论元信息,将其划分为前文中提到的5种角色,并且为每个论元保留一个置信分数。

1.3 提及编码器和共指得分器

提及编码的输入是一个包含n个tokens和k个事件提及{m1,m2,···,mk}的文档D。提及编码器如图2所示。

图2 提及编码器的结构Fig.2 Structure of mention encoder

模型首先使用Transform er编码器为每个输入token形成上下文表示,用X=(x1,x2,···,x n)表示编码器的输出,其中x i∈Rd,d表示每个token编码后的向量维度。对于每个mi,用si和ei分别表示触发词(或论元)的开始和结束索引,它的触发词t i被定义为其token嵌入的平均值:

式中,t i表示提及mi的触发词。但是,如上所述,提及mi对应的论元可能不止一个,并且来自信息抽取中的错误可能会对事件共指消解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事件抽取时为每个论元分配一个置信分数c∈(0,1],它表示该论元是提及mi对应角色r的论元的概率。当论元置信分数c越接近1时,使用它引入错误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为了缓解错误传递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论元的表示中引入置信分数,对应角色r的论元定义如下:

式(2)~(3)中,r∈{agent,patient,time,p lace,other},为提及mi对应角色r的第l个论元,分别表示第l个论元的开始和结束索引,c表示第l个论元的置信分数,u表示mi对应角色r的论元个数。在获得mi对应角色r的所有论元表示后,采用池化策略(Pooling)得到最终的论元。当mi对应角色r的论元为缺省或不存在时,使用一个d维0向量表示。

给定两个提及mi和mj,触发词对和对应角色r论元对的表示分别被定义为:

式(4)~(5)中,FFNNt是的前馈神经网络,编码mi和mj的论元级相似性。

为进一步缓解错误传递和获取事件提及上下文中最有用的信息,受到Lai等[13]的启发,设计了一种门控过滤机制,利用触发词过滤论元中的噪声,如图3所示。

图3 门控模块的结构Fig.3 Structure of the gated module

1.4 事件链重构

对于每个事件提及mi,模型将从所有的候选提及yi中为它分配一个先行词mj或者虚拟先行词 ε:mj∈yi,yi={ε,m1,m2,···,mi–1}。虚拟先行词代表两种情况:1)mi不是事件提及;2)mi是事件提及,但它与前面的所有事件提及都不共指。本文设定s(i,ε)=0。两个提及共指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有相同的事件子类型,因此仅将具有相同事件子类型的提及对作为候选共指提及对。

最直接的构建事件共指链的方法是从每个候选事件提及中找到最好的(共指得分最高的)事件提及[8]:

但这种贪婪算法只考虑局部一致性,无法保证全局最佳。为此,文献[12]设计了一种类型指导的解码机制保证事件链的全局一致性。不同于上述方法,本文基于共指链分布的稀疏性设计了一种新的成链算法。从大量的实验中观察到单链(singleton)占比远比共指链占比高,因此需要再次考虑单链的合法性。此外,将提及数大于2的事件链视为长链(long-chain)。事件链的复杂度随事件链的长度增加而提升,因此额外验证长链中每个提及的合法性。具体地,给定文档D中的事件提及{m1,m2,···,mk},模型首先通过上述贪婪算法得到最初的事件共指链,然后再使用事件链重构算法1得到最终的事件共指链。

在算法1中,对于D中每个事件链ci(ci∈C,C={c1,c2,···,cl}),用链中所有提及表示的平均池化表示该链。算法1中第2~8行验证单链。对于文档D中的每个单链ci,使用模型训练得到的scorer(第2.3节)分别计算ci与其他事件链cj(cj∈(C–{ci}))的共指得分,如果ci和cj的得分最高且大于阈值ω1,合并ci和cj并更新事件链。算法1中第9~15行,对于每个长度大于2的事件链c,依次计算链中每个事件提及m和c–{m}的得分,如果得分小于阈值ω2,就认为m和c中其他提及共指的概率较低,因此移出c并将其作为一个单链更新事件共指链。然后再次使用算法1,对D中的所有单链和长链进行一次重构。

1.5 训练

模型的目标是输出文档中的所有事件共指链。当一个事件提及的预测先行词是它的真实共指事件时,认为这个预测的先行词是正确的先行词。为了让模型得到最佳结果,本文优化所有正确的先行词的边际对数似然[16]:

式(14)~(15)中,GOLD(i)表示mi的真实共指事件链,如果mi不存在真实共指事件,则GOLD(i)={ε},P(i,j)表示mi与mj共指的概率。

2 实验和结果

2.1 数据集及指标

在ACE2005数据集[17]上进行所有的实验,该数据集包含599个文档。为实验结果的公正性,选取与文献[8]和[14]相同的40个新闻文章作为测试集进行实验,并且随机选择30个其他的不同题材的文档作为验证集,剩余529个文档用作模型的训练集。

实验结果分析指标沿用文献[8]中的CoNLL和AVG指标来衡量。CoNLL分数是B3[18]、MUC[19]和CEAFe[20]3个指标的平均值,AVG分数是B3、MUC、CEAFe和BLANC[21]的平均值。

2.2 实验设置

使用SpanBERT作为Transformer编码器[12,22]。在实验中对于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学习率,Span-BERT的学习率为5×10-5,任务学习率为5×10-4。在提及编码器中,设置SpanBERT的编码维度d=768,并且设置FFNN的维度p=500,深度为1。在算法1中,设置阈值ω1和ω2均为0。设置dropout=0.5,每次训练的batch的大小设置为8,epoch=50。

2.3 对比模型

1)Baseline模型仅采用触发词作为事件共指消解的特征,即式(11)的f ij只包含式(4)中t ij。

2)SSED+SupervisedExtended与SSED+MSEP的不同是前者使用文献[23]中的事件表示方法,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MSEP模型,该模型将事件元素抽象成5类元素从而实现事件的结构化向量表示。

3)CDGM[8]使用事件提及对的触发词以符号特征来计算事件共指得分。为了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学习稳定信号,CDGM+Noise模型在其训练过程中对符号特征随机增加噪声。

2.4 基于事件预测的实验

表1为端到端模型在ACE2005数据集上整体的结果。本文使用OneIE来抽取事件提及、类型和论元。表1表明,相比于先前的工作,本文模型取得了最佳的效果,在CoNLL和AVG两个指标与其他经典模型相比平均提升了5.67%和6.24%。相较于方法SSED,本文的方法和CDGM方法都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在对论元信息表示上都采用了门控机制过滤噪声,因此效果提升较为明显。虽然本文与CDGM方法都使用OneIE作为事件抽取模块,同时也采用门控机制对事件信息进行过滤,但是后采用的是隐式手段将事件提及中的论元信息包含在触发词和符号特征中。同时,SSED和CDGM这两种方法没有处理由事件共指链稀疏性导致的模型训练偏差问题。因此本文模型获得了较优的结果。

表1 端到端模型结果对比Tab.1 Results of end-to-end models

2.5 基于事件标注的实验

为了更好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本节使用数据集中标注的事件提及进行实验。为此,实验将论元的置信分数c全部设置为1,这表示论元信息是完全可信的,实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相比于其他模型,本文模型在真实的事件提及上的实验结果平均提升了5.17%和4.9%,进一步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但是相较于表1的结果,容易发现目前端到端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即使对事件信息抽取结果进行过滤,依然无法弥补其误差导致的错误传递问题。

表2 基于事件标注的实验结果Tab.2 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event annotation

2.6 消融实验

为进一步探索模型各组件的效果,在ACE2005数据集上进行了消融实验。表3为对事件论元进行消融实验的结果。由表3可知:首先,当删除论元置信分数(–confidence)时,即所有论元置信分数设置为1,CoNLL和AVG指标分别下降了0.74%和1.04%,这说明引入论元置信分数对缓解信息抽取阶段的错误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当删除对应角色为‘other’的事件论元(–other)时,即只使用角色为agent、patient、time和place的4种论元,CoNLL和AVG指标分别下降了1.25%和1.58%,表明角色为‘other’的论元中包含了被遗漏信息,这论证了本文对论元角色划分的合理性。当删除所有论元信息(–all argument),即只使用触发词时,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效果下降2.90%和4.03%。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显示引入论元信息的有效性。最后,本文不区分论元角色,直接使用所有论元表示的平均池化替代区分后的论元(+all argument(mean)),由表3可以看出,不区分论元角色的模型效果下降了1.03%和1.44%。论元作为参与事件的关键角色,区分不同角色的论元,更容易让模型理解论元中的信息,提升模型的效果。

表3 消融实验结果Tab.3 Results of ablation experiment

最后对重构共指链算法(–reconstruct)进行消融研究的结果表明,当直接使用贪婪算法构建事件链并将其作为最终的事件共指链时,CoNLL和AVG指标分别下降了0.85%和1.48%。这就验证了本文重构事件共指链算法对提高共指消解模型性能具有正面的效果。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显式论元信息和重构事件链的端到端事件共指消解方法。该方法利用门控和置信分数等方法缓解事件自动化抽取导致的错误信息传播问题。同时通过重构事件链算法减少由共指事件稀疏带来的模型学习偏差。相较于现有模型,本文模型在端到端事件共指消解任务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在CoNLL以及AVG指标上平均高出基线模型5.67%和6.24%。但该模型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在未来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联合学习尝试解决端到端模型中不同任务模块间存在的信息错误传递问题。同时还需要针对跨文本事件共指消解这一难题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论元置信分数
急诊住院医师置信职业行为指标构建及应用初探
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的儿科住院医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
基于模糊深度置信网络的陶瓷梭式窑PID优化控制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成分重量和粤方言双及物结构的论元语序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基于CUDA和深度置信网络的手写字符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