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4-02-02李威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农林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全国涉农院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涉农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重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强等问题。为此,涉农院校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上课下同向而行、育人队伍协同联动、线上线下同步育人3个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推动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 农学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6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Agronomy Majors

LI W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Tongliao,Inner Mongolia028000)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spirit and ability, and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do a good job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In recent yea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ack of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not strong.To this end,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losely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and constantly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education in and out of class, the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of the education team,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synchronous education,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tudents.

Key words Agronom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Cultivation model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GJGH2022298);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2年度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QN2022011)。

作者简介 李威(1993—),女,内蒙古通辽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08;修回日期 2023-03-03

“全国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这一论述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也为农学类专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指导和遵循。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农林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全国涉农院校的重要使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院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不仅为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更鼓舞了全國各大涉农院校扎根地方,立足国家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案,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1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1 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农业新品种,现代农业被注入了更多科技元素。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以来,被视为对传统农林专业的“提档升级”。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农业院校或涉农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能够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涉及知识广、更新速度快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

为国家培养农业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是全国涉农院校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强调:“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各大涉农院校紧密结合区域农业特色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产教融合,主动服务于地方农业行业和涉农产业结构转型,为国家和地区在农业领域的战略发展需求培养输送专业人才。通过创新涉农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林人才,可以有效打通涉农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领域可能存在的断点,更好地发展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深度合作与协同攻关,高质量地推进农林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从而有效促进涉农院校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

1.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因此,涉农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进步,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具备动手实操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农学类专业人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其成为新时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1.4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院校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2022年全国院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史上最卷”毕业季、“史上最难”毕业季一时间在网络上成为热词。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知道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处在迷茫期;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薪资待遇不理想、职业发展不清晰等原因,入职一段时间后选择离职。强化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不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增强求职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

2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深化。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包括涉农院校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地方涉农院校不断推进课程改革,鼓励有意愿的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这一过程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深化。

2.1.2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国各大涉农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把开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和整理,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以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完善育人工作评价机制;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探索育人新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

2.1.3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逐步显现。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指出: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全国涉农院校深感责任重大,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从近年的实践效果来看,涉农院校将服务国家农业战略发展需求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期待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使得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逐步显现。

2.2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随着国家一系列“双创”意见的出台,包括涉农院校在内的全国各大院校进一步围绕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这一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各大院校因为不同的现实困境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定差距。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亦是如此,创业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仍然是两条平行线,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就课程教学而言,创新创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有效融合。专业课程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够胜任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却很少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来,没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却又缺乏与专业前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就实践教学而言,未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专业课实践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依赖专业课实验、农业科技园区实训、农牧业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新颖,但不区分专业,实践内容泛泛,释放出的育人效果有限,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2.2.2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多数涉农院校因其专业性质和特点,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和理论教育,认为农学类学生就业途径主要是农牧企事业单位,应把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而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提升学生技能的一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不足。此外,农学类专业学生又多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加之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毕业去向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或者国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意愿并不强烈。一方面表现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积极性不高。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目的不再是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探寻创新创业的可能,而是为了证书而参赛,为自己获得学业加分、使其成为保研利器、找工作的砝码。另一方面是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农学类专业开设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门数和学时多,学生精力有限,而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没有结合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学分低、学时少,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上述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主客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各大涉农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约80%由辅导员担任,20%为各学科的任课教师,缺乏专任的创新创业导师。对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在实践教学中,课程的讲授更多的是基础知识,对农学类专业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缺乏有效的认知与判断,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方向,无法给予学生必要的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象,不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专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较少。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而言,虽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底蕴,但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其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不灵活,教学内容上无法做到有效融合,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这使得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培养缺乏,无法改变教学中的固有思维和固定模式。

2.2.4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重视不到位。实践活动是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部分涉农院校在实践育人方面,未能与农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联系,未能结合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实践育人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国家和地方对农学类专业建设的投入更倾向于重点院校。在没有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创新创业场地的建设缓慢,实践资源匮乏、实践形式单一,仍然依托原有的教学实践场地。加之实践场地、试验田、大型农业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在现代农业科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认知方面未能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仿真实践教学的体验感不强。这些不利于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

2.2.5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强。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形成对师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部分涉农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视不够,导致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没能充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鲜明,育人效果不显著。此外,部分涉农院校没能很好地利用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来营造校园环境氛围,师生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很難打造出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涉农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3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3.1 课上课下同向而行

3.1.1 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成效的关键。涉农院校必须紧紧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有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效。一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农学类专业创新案例,鼓励学生立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不负新时代赋予农学人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农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战略发展情况确立了职业目标,有了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侧重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结合以上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灵活融入专业课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达到“1+1>2”的效果,形成一套能够满足国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林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农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1.2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氛围能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补充。把校园文化育人作为加强涉农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着力点,将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能使“双创”理念进一步深化,有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例如,充分利用校园公告栏、校园广播、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宣传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成就和农林领域创新创业人才相关事迹;在校园内悬挂鼓励创新创业精神的横幅标语;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人士、优秀校友到校做专题报告;支持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融合;鼓励师生参加农学类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大赛并设置相关激励政策等。这些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宽阔的创新创业视野,发挥校园环境的激励、导向和熏陶功能,帮助其树立创新创业观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地生根,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

3.2 育人队伍协同联动

3.2.1 创新创业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联动。创新创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实效。因此,充分发挥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方面,成立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团队。选拔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任教师,加强其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与认知,结合大农类不同学科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创新创业指导,进而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农学类专业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其教师大部分是高学历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但实践能力相对不强。因此,专业课教师应通过参加农业实践活动、科技下乡、开展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培养对接到乡村振兴中去。

3.2.2 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创新创业各职能部门提供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创新创业育人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创新创业工作的建设和实施中,各大涉农院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决策机构,完善领导工作机制,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配合,形成有效的合力。如党政办公室和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创新创业育人的工作方案;学生处和团委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宣传和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教务处发挥分类指导、评价监督的作用等。通过各部门分工合作,高校内部协同联动,真正提升涉农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3.3 线上线下同步育人

3.3.1 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之深和运用程度之广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因此,网络新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备突出的优势。各大涉农学院应顺应“互联网+”教育趋势,主动占领网络育人阵地,准确把握网络育人规律,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大化。一方面,针对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局限于本院校的必修课程,还可以利用线上的慕课、微课等进行选学,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区或者本校目前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可与其他地区或者院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搭建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打破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真正了解国内乃至国际农林领域的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3.3.2 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在育人中的作用。涉农院校应广泛开展具有农林特色的实践活动,立足校内、依托校外,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要增强校内的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实践活动;以学院或者系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沙龙分享会和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支持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学院和开展相关活动;建设实训基地、创业园等。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涉农院校可尝试与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林展览馆、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学校+企业”育人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最新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动态、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有侧重的培养学生能力,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知农爱农人才。

4 结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蓬勃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农林人才已成为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靠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需求。各大涉农院校只有结合自身育人目标和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的人才支撑作用,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51-5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3):7-13.

[3]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人民日报,2019-09-07(01).

[4]陈鹏. 新农科:从“提档升级”到“交叉融合”[N].光明日报,2022-10-11(013).

[5]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14-21.

[6]郑德志,李明,张扬.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技资訊,2022,20(18):194-196.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8]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68-75.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5-48.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39-48.

[11]江五元,黎丽梅.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3):84-87.

[12]尹祥,潘鑫淼.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165-168.

[13]索绍新.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3):99-103.

[14]毕虹.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J].科技信息,2013(18):181,18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