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时间浅析

2024-02-02黄琰

今古文创 2024年3期
关键词:长安十二时辰时距时序

黄琰

【摘要】本文通过小说纷纭复杂、纵横交织的时间表象来分析《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安排时间上的错前与滞后、延长与缩短来增强作品美学效果,从而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增加文章可塑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故事时间;时距;时序;频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01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高度浓缩在十二个时辰之内,这使得《长安十二时辰》在叙事时间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那么作者是怎样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描绘出完整的故事结构,饱满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呢?这必然离不开对叙述时间的把握,抛弃了时间小说什么也不能表达。即小说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其本质是叙事时间。现实中的时间都是固定不可更改的,我们始终在时间的链条上向前行进,而在小说中可以任意穿越到过去或者是未来。由此看来,叙事时间为创作主体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时间,使作者可以更好构建一个完整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长安十二时辰》正是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创作的模式,让读者沿着文本时间发展脉络一步步揭开故事的真相,又掺杂着零乱交织的时间片段,使其更好地领会了整个故事脉络。继而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所呈现的是一个多么纷繁复杂却充实饱满的世界。

一、《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时序安排

“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时间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1]这里区分出两种时序,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叙事时间指的是事件在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这两种时间的区别在于具体文本中的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总是不一致的,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称为“时间倒错”。在叙事文本中,时间倒错常常是由叙事中的“追叙”或“预叙”引起。“追叙是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以前的事件的一切时候叙述”,而所谓的预叙“是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2]。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时间被限定在十二个时辰之内,而主人公要在这段时间之内从百万人口之中揪出突厥狼卫并阻止突厥人毁灭长安城的计划。故事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突厥狼卫为什么要毁灭长安?突厥人的计划是什么?显然要交代清楚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在十二个时辰之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作者不得不在其中追溯往事和预示未来。即按照非时序的自由时间连接整个故事。那么叙事时间对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追叙

追叙可以根据与第一叙事在广度和幅度上存在的差异,被分为内追叙和外追叙。外叙述的功能是回顾角色的历史或以往的经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第一个叙事中发生的事件。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外叙述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说开头直接把读者带入了紧张刺激的“抓捕狼卫的行动中”,行动失败后引出了主人公之一李沁。而在这一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对主人公的进行刻画,把重点都放在了情节的发展上。因为故事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至于李沁主人公人物形象描写,作者将它打乱、切割成碎片通过追叙的方式穿插在故事的发展中。当第一次与另一主人公张小敬见面时,通过他之口我们了解到李沁是一个说棋神童“开元十六年,有个叫李沁的神童……得天子赞赏,送其入东宫陪太子读书”[3]16,故事一下被拉到了与故事时间相距十六年的时间点,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跨度,如非外追叙带我们打破时间的限制,我们无从得知主人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青年才俊,更无法引出“东宫”这一条故事线索。

除了人物形象方面,情节的推动上追叙也起着重大作用。故事一开始就把矛盾双方即突厥狼卫和中原人置于紧张的十二个时辰中展开,并未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看似是一天之内的故事实际上它的整个矛盾形成有很长的时间跨度。突厥与中原的矛盾起因被穿插在了故事的发展中,故事时间发展到了李沁与张小敬见面,作者在这时借李沁解释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时间一下发生了错乱回到了过去。“天宝元年八月,突厥内乱,朝廷派人出兵讨伐。突厥人怀恨在心不满朝廷的统治,便密谋毁灭整个长安。”[3]21我们的许多疑惑随着回忆逐一明了显现,但这并不妨碍整个故事时间的推进。相反,看似凌乱和碎片化的时间背后是作者对故事的精心控制和巧妙构思,故事也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内追叙通常被作为补充,即补充故事中的空白。尤其在悬疑小说中,作者通常隐藏一部分已经发生的事情,制造更大悬念。马伯庸把内追叙运用得淋漓尽致,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如《长安十二时辰》第六章中,突厥人曹破延雇用乞丐帮忙盯住可疑的人,如果一有动静便到南王废园去通知突厥人。而后张小敬逼迫乞丐贾十七说出突厥人的藏身之处,正当我们以为张小敬能成功抓获突厥狼卫之时。这却是曹破延的一个圈套,他不仅并没有相信乞丐而且在废园设置了陷阱好让自己清楚张小敬的追踪进度。这是其中一个内追叙,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曹破延的计划,才让张小敬落空了。后来张小敬还是敏锐地发现了突厥人所在的地方,便一人前往狼窝。虽然读者在前面见识过了张小敬有勇有谋,但是以一抵十也是让读者为他捏了一把汗,眼看他处于劣势状态敌人快逃跑时,援兵赶到了。原来是让贾十七去通知崔器来支援张小敬了。这是第二个内追叙的地方。在一章中作者巧妙地套用了两个内追叙,环环相扣,故事情节不仅严谨完整,而且此起彼伏、高潮不断。

(二)预叙

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线性的,它是按顺序的逐一出现的。而在文本中的时间可以看作一个立体的空间。不仅可以在现在,追溯过去预示未来都是可能的。而《长安十二时辰》也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线索,文章中多次提及太子与贺知章的关系非同寻常如“李亨与贺知章的亲厚,并不比他和李沁的关系逊色”,贺知章在追捕突厥人过程中并未表现出十分积极的一面,大家都把他看成一个生命垂危、做事力不从心的老人,但是在他的心里协助太子稳固皇权是一生的使命。所以故事真相大白: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賀知章的养子贺东,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自满足自己父亲对太子的忠诚的心。我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人物,但在李沁身上我们能看出当时的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度,李沁年轻气盛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太子。因此与太子依然有紧密联系的贺知章也有同样的忠诚,他生命中最后的夙愿就是帮助太子稳固地位。在故事开始时做出了类似于暗示或者预告的描写,这样的结局也并不会显得突兀,从而达到了情节前后的完整性。整个故事是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来描述的,本身就带有预示性。张小敬和李沁忙活了十二个时辰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与当时唐朝的真实情况相契合。文本抛弃了传统的悬疑卖点,而选择契合历史,回归历史本身。用一个更带有宿命感的结尾结束本剧,既在读者意料之中,又在读者的意料之外。

二、《长安十二时辰》的时距设计

由于文本的故事时间长达几十年,而叙事时间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如何在短时间里容纳长时间的内容含量,这就要用到“叙事时距”。所谓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通常包括五种情形:省略、概要、场景、减缓、停顿。时距运用得当,可以使文本的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概要和场景等反复交替使用,就建立起了小说的基本节奏。[4]《追忆似水年华》是时距运用的典范,在一场三个小时的聚会中作者花费了九十多页进行描写,而有时却用一两行简单概写几年发生的事情。[5]《长安十二时辰》的时间被固定在一天中,就有很大的空间展开事情的论述,但是为了将故事精彩程度展现得更好,对时距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概要

概要,指的是在文本中将一部分故事内容经过高度凝练,压缩成为较短的篇幅,故事的实际时间要比叙述时间长。概要本身的详略变化很大,压缩程度有很大的灵活性。概要具有加快故事节奏,拓宽故事广度的作用。同时也能勾勒出故事的轮廓。如突厥人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也是简单概述。这件事前后时间长达几年时间,也只是寥寥几笔,但是却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而重点都集中在了这一天之中,这一天就是故事的核心之处,而这一天之中的时间又有轻重之分。

不难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多关系复杂,但是整个大的故事背景始终是围绕着张小敬追踪突厥人和李沁在靖安司两个场景展开的。对其余剩下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都是采用概述展开的。如熊货帮与突厥人交战时只需短短几行文字简单带过,他们在故事中并不属于主要人物也不是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作为情节的必须,是前后情节连贯起来。还有崔器与张小敬二人前去找专门经过训练的猎犬来帮助捉拿突厥人,这段时间之内的路程时间以及与管理人员的争执都被简单的概述并未做出过多的描写。作者很能理解读者所需要的是什么,对于不太重要抑或是相对不精彩的地方做出省略。读者也能清楚感受到哪里重点,哪里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通过文章时距二者更能感受到彼此的想法。

(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场景

场景是指,叙事的时距等于或近似于等时叙述。场景由于时间上高度还原,使得故事发展的时间具有连贯性,整个画面也更加地真实。它多用于细腻地表现人物某个特定的动作,构成一种戏剧化的场面。[6]为了使故事达到逼真的效果这样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文本中张小敬和檀棋被囚于寺庙中,两人于僧侣的对话中都是按照时间线一点一点进行的,并未省略任何步骤,连房门被关,张小敬撞门以及僧侣的嘲讽都一一陈述。在这个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都可以被生动地记住,没有任何叙述者的干预和过多的修改,事件似乎真实地发生在读者眼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按照事件本来发生状况自然而然的进行是文本常用的方式。再比如说另一场景中,崔器重新回到靖安司,与姚汝能对话中崔器的着急传达消息和姚汝能的怀疑都一一在对话中展开,这时的靖安司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两人的真实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觉到情况不容乐观。狄德罗强调真实是指艺术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之上,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6]文章中多采用场景刻画动作,可以使得文本更加真实,贴近实际情况,从而才能更好地揭示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

(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减缓

减缓在一定程度上与概述相对,它是指对某种场景的慢描述,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通过减缓详尽描述时间的发生和人物活动。这种叙述事件的方式常常被用来浓墨重彩描绘地表现十分重要的时刻。

在前面所提及的回忆在文中所占篇幅不过是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概括。而在第十五章有所不同的是,作者花了一节内容回忆当时张小敬所带领的第八护都团誓死守卫,严防突厥人进犯。作者对当时的自然环境做了大量的描写,酷热的环境加之兵团所剩人数寥寥无几又再一次被突厥人进攻,对闻无忌、萧规和张小敬三人欲勇杀敌的场景,他们为萧规争取爆炸事件,挺着最后一口气,顽强作战。他们以“保家卫国,九死无憾”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南。这一段深入的刻画向读者展现的是战争的血腥以及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英勇。他们甘愿战死沙场来捍卫这最后一道防线,而贪官污吏却将他们的生命视为尘埃。文章中对“龙旗”的几处描写,“龙旗耸拉在劈裂了一半的旗杆上”“靠在龙旗上”“龙旗的一角迎风飘起”“破烂不堪的龙旗,飘然落地”都是伴随着整个战争的进行而发生变化,与其说他们是龙旗倒不如说是这些战士的写照。作者在如此激烈的战争中穿插对龙旗的描写是因为它便是战士们心中所捍卫的东西。最后这一段详细的描写是不可以省略的,他们当时怀有多么热忱的一颗心保家卫国,那么他们面对腐败的政府就有多么的愤怒。也不难怪在后来萧规(也就是制造爆炸的龙波)是如此的丧心病狂。这也揭示了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朝廷的腐败贪婪,视百姓生命如蝼蚁,导致政府与百姓矛盾的加剧。对场景的慢描述更能体会到故事中情节的激烈,战场上的无情的厮杀,引起人们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频率

频率是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第三种关系。这个范畴是由热奈特首先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他在叙事时间研究中做出的新颖而独到的贡献。频率指的是时间发生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次数的关系。重复叙述会增加读者对此事的重视,强调了其在文本中的重要地位。

《长安十二时辰》高频出现的当属对时间的关注。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人计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叫做日晷,这是一种根据光影来判断时间的方法。为了保证下雨天也能准确估算出时间,古人又发明了水钟和火闹钟。在文章中,几乎每一章作者都会在时间上花上一下段笔墨进行描写。如“殿角铜漏,水仍在一滴一滴敲击着时筒”“铜漏里面的水在无情地滴落着”“殿角的水钟仍在不急不缓地滴落着”[7]。时间的描写对应着故事的发展。《长安十二时辰》的特别之处正是在于主人公时间紧迫,任务难度系数大。主人公的压力也就会更大,时间的多次出现造成了人物的精神困扰,他们由于时间的限制做出了许多迫不得已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我们能更加清楚看到人物在面临许多考验时的临场反应,突出了人物机智随机应变的反应。在此文本中,高频率的时间不仅凸显出人物形象,更是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因为时间的紧迫,他们在做事时违反了许多朝廷的规定引来一系列的麻烦,使得故事向前发展。故事氛围也因多次提醒时间的流失显得紧迫和压抑。当读者身处于故事之中,一次次时间的提醒都会促使读者感到压力倍增,吸引读者跟随故事中主人公的办案脚步,感悟当时主人公的窘境与最后成功的不易。如若没有时间的反复提醒,读者很难陷进故事中去,这样最终会导致一种不新鲜、没趣味的体验,即便是有故事的推动,但故事到了结尾读者也会感觉到突兀、茫然。

四、结语

《长安十二时辰》作为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虽然文本中故事发生局限于一天時间,但是作者运用叙事时间巧妙地改变了整个文本的谋篇布局。文本看似是一条时间线上发展实则在其中贯穿了许许多多的时间交错点来丰富文章内容,使得结构完整饱满。不仅如此,小说内部的时间结构彰显出与以往小说与众不同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

[3]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上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4]申丹.西方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7.

[5]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徐和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2-195.

[6]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27-154.

[7]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9.

猜你喜欢

长安十二时辰时距时序
趣味性进度提示设计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时序NDVI的麦冬识别研究
学习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短时距估计的比较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大唐盛世
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长安十二时辰》:大唐版“反恐二十四小时”
基于FPGA 的时序信号光纤传输系统
《长安十二时辰》发布最新海报
《长安十二时辰》
一种毫米波放大器时序直流电源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