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世纪中西方小说的特点及异同

2024-02-02范舒文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世纪小说

【摘要】十七世纪,无论是中国的小说还是欧洲的小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因中西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的小说也有不同的特点。小说作为文学中的重要一项,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暗藏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因此,小说特点的对比,也是中西世情的对比。当然,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必经过程。如随着小说发展越来越成熟,故事情节也会越来越复杂曲折。这也是中西小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本文主要是对17世纪中外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再比较其异同。

【关键词】17世纪;小说;特点;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04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15

一、17世纪中国小说的特点及发展背景

(一)17世纪中国小说特点

1.说教意味浓厚

17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时期,正逢社会大变革,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小说作者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小说中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如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开篇就用“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这一首诗引出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的中心都是劝导世人要兄弟和睦。其后又有众多脍炙人口,经过多次改编的故事。说的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由此劝诫世人要多行善事,莫行恶事,不要违背世俗道德。但其所体现出的世俗道德,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如教导世人要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不义之财不取等。而因果相报之说则是吸收了佛家的思想。故事也通篇贯彻了这一观念,如故事中人行恶事而得利之后必然会有果报,下场凄惨。可见这些小说除了娱乐作用外,还有警示世人的意义。这也是作者写此小说的意图之一,因此,这类小说都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甚至在故事的开篇就定下了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2.具有玄幻色彩

明朝时小说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小说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一般都会夸张化,一些小说更是会塑造一些奇人或是一些神异的动物。如《虞初新志》中的《名捕传》《会仙记》《义虎记》等。《义虎记》中一个樵夫失足落入虎穴,反被虎相救。“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这里的老虎表现出了人的智慧,可见神异之处。而《会仙记》中“助贼为妖者,黄羊山道士周大圣也”。可见其中带有玄幻色彩的描写吸收了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相关内容。除《虞初新志》外的其他带有玄幻色彩的小说也是吸收了道教或佛教内容。如《今古奇观》第三十九卷《夸妙术丹客提金》中擅“黄白之术”的道士就是做炼丹之事的道士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而这章故事正是在告诫人们寻仙缘一事没这么简单,不要受到丹客的蒙蔽上当受骗。

3.情节复杂反映世俗

明末清初时小说已日渐成熟,相较于之前依托历史创造的话本,小说的情节愈加曲折。《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之余又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还能起到劝诫世人之用。尤其是凌濛初所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其中的一些故事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体现了世情。以《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为例,女主人公翠翠与金定相爱,但其父母却是坚持门当户对,翠翠只能以绝食抗议。好不容易刘金两家达成共识将金定招为赘婿,却因元末强盗四起,翠翠被张士诚手下刘将军掳走。待张士诚被招抚,略微安定了些,金定便去寻找翠翠。但刘将军势大金定只能说是翠翠兄长。为了不连累家里二人也不能离开,最终金定去世,翠翠抑郁成疾,离世前请求将她与兄长即金定葬在一处,得死后同穴。故事的背景是元末时期,翠翠被掳走又因家人被迫留在刘将军处是一处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却又合乎世情。刘将军翠翠家中虽略有钱财却不及刘将军的权势只能被欺压。翠翠被掳走后,金定没有马上去找她,因为“元将官兵,北来征讨,两下争执,干戈不息,路断行人”。而金定找到翠翠后以兄妹相称又是出乎意料之處,后二人不像普通才子佳人小说中选择私奔,而是只能留在刘将军处更是合乎现实。二人相爱最终却以兄妹之名葬在一处令人叹惋之余更恨权势压迫和乱世。乱世之中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奈都借由故事中人的分合表现了出来。掳夺民女的刘将军未因自己所为付出任何代价,翠翠金定二人死后葬在一起也不过是仅留一点安慰,虽未明言,却处处都在体现元末动荡黑暗的社会情况和封建压迫。这故事的背景虽是元末,却也写的是明末的悲剧。作者正处于明末时期,以现实为蓝本,将明末频发的冲突和矛盾都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生动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明朝商业的繁荣从《叠居奇程客得助》等故事重视商业的描写中可见一斑。《初刻拍案惊奇》中更是“包含了大量涉及法律规定、法律诉讼的故事”,“将文学与法律综合之后,可以发现更多的民间状态”,这些都是对时代的映射。

(二)17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背景

1.印刷术的提高,宋元话本铺垫

17世纪可分为明末和清初两个阶段。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在两百多年的统治中,虽北有瓦剌和鞑靼,东南沿海有倭寇,但还是比较稳定的。生活在相对稳定状态下的百姓才能闲暇时有闲情逸致去寻求娱乐。因此,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小说飞快地发展起来。明末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十分重视教育,科举的兴盛是印刷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朱元璋时期还颁布了“诏除书籍税”的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明代书坊林立,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书坊除印刷科举相关书籍外,还应时人需求印刷娱乐书籍,如小说等。活字印刷术更是被推广到各地,《龙江梦余录》曾记载:“近时大家多携活字铜印,颇便于用”。明后期,更是出现了彩色套版印刷术,这为小说的大量刻印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小说以《三言二拍》最为出名。而《三言二拍》中有大量继承宋元话本的痕迹。如小说开头先以楔子引入内容,再通过两三个小故事说明道理的方式。并且,《三言》中既有明代新作,也有收录的宋元话本,经过删改重构汇编在一起。宋元旧篇经过润色传递着作者新的思想。

2.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需求

明朝前期因“用宽富民”的政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使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也能够腾出手来经营一些家庭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也快速发展起来,城市的壮大则让市民愈多。明中叶以后,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这一新型的生产方式,这也被认为是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市民,他们有追求娱乐的需求。并且,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和明代对教育的重视,读书认字的人越来越多。阅读小说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娱乐方式。市民的需求是书坊印刷小说的动力。到明末时,小说已经成为市民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正如《酉阳杂俎序》中说“吴中缠市闹处,辄有书籍列入檐蔀下,谓之书摊子,所鬻者悉小说、门事、唱本之类”。而随着市民阶层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满足市民的需求,小说也更多地体现出市民性和通俗性。如《今古奇观》中《宋金郎团圆破毡笠》中的主人公意外发财的情节,传达出的是小市民最朴素的脱贫致富渴望。清初时,小说继承了明代继续发展。

3.社会矛盾尖锐,思想冲突严重

明末时,政府统治力降低,而农民的土地被兼并,只能沦为流民或佃农。穷着愈穷,富者愈富,且阶级固着,阶级矛盾极为尖锐。郑廉的《豫变纪略》中记载“田之多者千余顷,少亦不下五、七百顷”。富者能够轻易地逃脱赋税,贫者却以极少的田地承担着厚重的赋税,“税官如狼如虎,与盗无异”。社会矛盾日积月累到明末时已空前尖锐。与此同时,北边面临女真入侵的威胁,南边又有倭寇的劫掠,并且在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进一步激化。亡国之痛和民族压迫对文人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明清鼎革的时代剧变,带来了清初文学创作上的繁荣。”

思想上,明末时出现了众多“异端”思想,打破了理学的束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反封建反礼教精神正是思想上突破束缚的体现。

二、17世紀西方小说的特点及发展背景

(一)17世纪西方小说的特点

1.宗教信仰的变化

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古典文化与早期基督教建立起了联系,人们的目光从神的身上又回到了人的身上。如17世纪初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的《唐·吉诃德》,主人公幻想自己是一名中世纪骑士,四处“行侠仗义”还想要进行社会改革,却因为自己的行为与时代相背离而以失败告终。虽然这是一本讽喻小说,但这也代表着不再是由神来干涉世间而是关注着人的行为。

同时,宗教改革也产生了新的基督教,带来了更纯粹的宗教思想,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极为重大。欧洲各国都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洗礼,一些君主势力较大的国家更是趁机自上而下进行了改革。如英国在亨利八世的带领下建立了国教。这一现实也映射在17世纪的小说当中。《天路历程》就是一部经典的清教徒作品。小说中基督徒在得知自己居住的城市即将遭遇灾祸后踏上了前往天国的旅程,旅程中他在救赎自己也在救赎他人。他的旅途就是在朝圣,目的无疑是使灵魂得到拯救。小说所传递的自我救赎以及救赎他人的宗教思想体现了新教所想要强调的纯粹与美好愿景。基督徒在小说中所遭遇的苦难也映射了清教徒的艰难求索。

2.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对抒发感性即抒发人的情感随着人文主义的复兴渐趋成为欧洲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天路历程》的上卷运用梦境的讲述形式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性的同时,也为作品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主人公在经历了苦难之后抵达了天国圣城的童话式结局,既符合历经磨难终得救赎的主旨,又表达了人们心中遭遇过苦难后能够得到幸福与解脱的美好愿景。这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也是一种浪漫想象的实现。

3.情节波澜起伏投射现实

无论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还是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小说中都藏着现实的影子。《堂·吉诃德》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摧毁骑士文学的生存空间。西班牙曾依靠骑士队伍实现辉煌因而骑士文学昌盛,但经过时间的演变,骑士文化已不合时宜却还在泛滥。作者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写了这本反骑士小说。《天路历程》则是通过虚构的基督徒朝圣之旅传递宗教思想,小说中处处都有《圣经》的痕迹。旨在宣扬人们应遵从教义,克服磨难和自身的弱点才能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还与现实中清教徒的艰难发展历程相照应,基督徒所经历的苦难也展示了当时英国的复杂与物质至上的理念。故事情节中对英国社会缩影的描写就是对现实的投射和讽喻。

(二)17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背景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至启蒙运动终结,欧洲进步文学是在对封建神学体系的不断否定中,显示出和不断完善着其人学精神内涵的。”17世纪的欧洲文学正处于否定不合理的神学观念,强调人的作用的时期。这是15世纪开始的人文主义复兴的成果。17世纪小说的发展夹杂在欧洲文学中当然也是人文主义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人的作用和对人性的挖掘也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有所体现。如《堂·吉诃德》中陷入幻想想要恢复骑士精神的主人公虽因不合时宜而失败,但骑士精神本身是一种对中世纪神学的突破,是在强调人的作用。作者虽批判骑士精神已不合时宜,但仍关注的是人在这一时代的变化,仍是以人为中心。这即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尽管是与宗教相关的小说,《天路历程》也体现了这一点。基督徒在朝圣之旅中经历了各种困难,他帮助别人也受到别人的援手,经过自我拷问体会磨难才实现了自我救赎。主人公不再是被神救赎,而是克服困难与弱点完成自我救赎。

2.宗教改革宗教信仰发生变化

16世纪时因旧的天主教黑暗腐败、丑闻频发失去活力,宗教改革从德国开始在欧洲蔓延。17世纪时已有多个新的基督教派建立。如英国的国教、路德宗、加尔文宗等。这也为文学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在近代欧洲,通过宗教改革,新教伦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为近代资本主义论证合法性,又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精神的提倡与古典文明的复兴相结合,为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反封建神学禁欲主义的思想在17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包括这一时期的欧洲小说。

三、17世纪中西小说的共同点

(一)情节愈发复杂小说日渐成熟

17世纪的中国小说和欧洲小说在发展中都展现出了情节愈发曲折复杂的特点,这也是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特征。中国这一时期的著名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例,他的故事人物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的塑造生动形象且多面。如《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作为名妓按理说见过众多的人,也见过人性的黑暗面却仍执着的追求真爱,发现被骗后又决然地抱着宝箱投江而死。而太学生李甲虽与杜十娘真心相爱却也因生性懦弱不敢挑战封建礼教最后选择出卖她。杜十娘有天真的一面也有果断的一面,形成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故事地发展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欧洲这一时期的著名小说《堂·吉诃德》也同样有这一特点。主人公看骑士小说入迷陷入幻想,去“发扬骑士精神”,“救苦救难”这一设定本身就非常新奇,而他“救苦救难”的过程荒诞又现实。他去解救被拷打的牧童,牧童在他走后仍然遭难。主人公在经历一系列坎坷生命垂危时又清醒过来。小说情节复杂充满了想象力,却又合乎人性。人物的塑造同样具有多面性,情节更是一波三折,增添了可读性与吸引力。

(二)虚构的情节映射现实问题

小说这一文学作品很难脱离时代的印记,作者也通常想借虚构的人物和剧情控诉现实社会的黑暗面。《三言二拍》中有太多映射现实的作品,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卫朝奉狠心盘贵产,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为例。陈秀才爱风花雪月,挥霍尽了家中钱财,向卫朝奉借了银子却无力偿还。卫朝奉借此机会谋夺了他的房产。陈秀才不甘,设计将人腿藏在卫朝奉家中以告官相威胁,卫朝奉无奈奉还房产。这一则小故事极真实地描摹了社会现实的一角。陈秀才有功名在身,爱风花雪月。其妻子马氏虽勤俭持家,但看着丈夫挥霍却也无可奈何。故事以双方争夺房产为中心又反映出明末时市民看重财物的心态,是世情的真实体现。

欧洲同时期小说《天路历程》同样反映了追逐利益的社会环境。集市上基督徒与私心的对话中,私心说:“几乎全城的人都是我的亲戚……我们教区牧师骗人先生是我的舅舅;老实说,我已经成为上流绅士;可我的曾祖父不过是个船夫,一边张望,一边划船,我也是从同样的职业获得大部分的财产。”他们的对话就是对当时英国社会追名逐利现象的讽刺与反映。情节虽然看起来荒诞离奇,说的却都是现实。

四、17世纪中西小说的不同点

(一)主流價值观念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17世纪中外小说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不同是作者受到不同思想影响的结果。《三言二拍》中教导世人的是中国一些经久不衰的处世哲理,像“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君子一诺千金,以及要懂得取舍等。这些道理中处处显露着儒家思想。因为写故事的人都是经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但当时又有众多人冲破了理学的束缚,所以一些故事在当时来看显得“离经叛道”。不过,即使有些“离经叛道”,儒家思想的影响仍然深远。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本土宗教道教的因素和经过本土化的佛教的理念,如故事中方士的出现和因果相报之说。而17世纪的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作用,正视人的欲望。符合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也体现在小说之中。如《堂·吉诃德》中作者讽喻主人公幻想自己是骑士想拯救牧童却无法改变。其中,骑士让富农将欠下的工资发给牧童,就体现出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宗教上,虽受到新教思想的影响,但仍是信仰基督教。只是在教义的解读上产生了不同,且宗教对欧洲人的影响相较于中国来说要深远的多。这在小说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有信仰。而中国小说人物却未体现这一点。

(二)篇幅的不同

17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小说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不全是冯梦龙所作,还有宋、元的话本改编的故事。基本上一章说明一个道理,可以有两到三个小故事。“二拍”则是一回一个故事。总的来说篇幅都比较短小,可独立成篇,上一回与下一回之间没有连续性,且说教意味浓厚。但同时期,著名欧洲小说如《堂·吉诃德》和《天路历程》等都是一个故事贯穿始终,篇幅较长,故事具有连续性。从头至尾虽出场人物众多,但只有一个主人公,整本书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五、总结

总的来说,17世纪中西小说特点的相同之处主要源于小说发展的必经过程和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经过前期文学发展的铺垫,中国和欧洲的小说在情节上都日渐复杂,人物的塑造上也更立体和多面。这都是小说发展至成熟必不可少的过程。而印刷这一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是小说实现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中外小说中都传递出了社会中人对钱财的追求和名利的追捧,是明末商业经济繁荣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展现。

而17世纪中西小说特点的不同主要是受到主流思想观念和独特时代背景的限制。作者受到的教育不同,小说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自然不同。并且,中国当时正处于明末清初,仍是封建君主专制,而欧洲却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而虽有些作者“离经叛道”,《三言二拍》的故事中还是能看到封建等级观念和一些封建礼教压迫的世情。欧洲小说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含有资本主义的观念。但因17世纪欧洲文学更多的是涌现出好的戏剧,值得称道的小说相对较少。到18世纪才出现了更多著名的近代小说,这一特点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抱瓮老人.今古奇观[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2]涨潮.虞初新志[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

[3]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4]何汶钊.《初刻拍案惊奇》民事诉讼故事与民间秩序[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03).

[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唐锦.龙江梦余录[O].明弘治十七年郭经刻本.

[7]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郑廉.豫变纪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9]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D].上海师范大学.

[10](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1]张天骄,刘丽娜.英国宗教改革与17世纪文学对垒[J].名作欣赏,2017,(33).

[12]刘建军.演进的诗化人学——14至18世纪欧洲文学对神学体系的三重否定[J].东北师大学报,1994,(04).

[13]杭聪.试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1).

[14](英)班扬.天路历程[M].西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范舒文,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0

猜你喜欢

世纪小说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My School Life
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文白之争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