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另一种松懈”
2024-02-02胡建新
胡建新
在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男篮被菲律宾男篮绝杀反超,无缘亚运会决赛,也无缘巴黎奥运会。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面对“那场球到底输在哪里”的提问,他回答道:“肯定是松懈了。这种松懈其实有两种体现方式,一种是松松垮垮的松懈,另外一种是想一口吃掉对手、打垮对方的,其实也是一种松懈。”
作为一个篮球人,姚明能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反思比赛失利原因,委实难能可贵。将只想一口吃掉对手、打垮对方看作是“另一种松懈”,确实从更深层次上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松懈,用在体育比赛上,通常指麻痹大意,不重视对手,以松弛、懈怠的精神状态与对手展开竞争,结果输掉了本不该输掉的比赛。而只想一口吃掉对手、打垮对手,从表面看是志在必赢、不留后路的表现,似乎一点松懈的情绪和状态都没有,但其实恰恰是对自己和对手实力做了不客观的估计,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吃掉对手、打垮对手上,而在正确看待对手的优点和在不利情况下有效发挥自己的优长等方面产生了松懈。
毫无疑问,志在必得、敢打必胜,是一种值得高度赞赏的拼搏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永远是战场和赛场上的真理。但是,如果只想到胜利而想不到失败,只想到吃掉对手而想不到被对手吃掉,就很容易忽视或不愿意去细想自己万一失败、将要被对手吃掉时该怎么办的应对办法。在这种状态下,在比赛过程中一旦遭遇即将失败的危险,就会由于没有思想准备而不知所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败一步步向自己逼近,自己却毫无还手之力。显然,这是一种应对失败的松懈,也就是姚明所说的“另一种松懈”。而一个真正的高手,在比赛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纵然是实力远远弱于自己的对手,也会想到各种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危局,并做好应对困难乃至失败的充分准备。有了这些准备,就能牢牢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游刃有余地去夺取制胜先机、打赢克敌之仗。即使处于被动和不利局面,也能从容不迫地止失败于将临之际、挽狂澜于未倒之时,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即使对手“围困万千重”,也能“我自岿然不动”。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也存在“另一种松懈”。他们在为人生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往往一味地规划、设计和期待成功之路,甚至怀着一种只能赢不能输的心理,将全部力气付诸“决战决胜”的行动之中。他们整天勤勉有加、劳作不止,不曾有过松劲、懈怠的时候,但恰恰因为如此,他们每每对成功期待有余,对失败却准备不足;对成功绷紧了所有的“弦”,对失败却松弛了所有的“筋”;只知“自古华山一条路”,却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应对各种困境和危机方面产生了明显松懈,致使既无面临失败的思想准备,又无挽救失败的应对措施,当失利和失败来临时,常常不知如何是好,缺失了反败为胜的信心和勇气,丧失了化危为机的智慧和力量。
还有一些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人,在制订工作目标、下达计划任务、提出相关要求时,总是过于紧迫、严苛,指标高得令人望而生畏,要求严得让人望而却步,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味道。在这种高指标、高压力的迫使下,下面的人常常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可越是这样,往往越是容易出现问题。由于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完成指標、应对任务上,对这些指标和任务是否切合实际、能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的考量、预测和防备便松懈下来,当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就不能从容应对、有效处置。就像弹簧,有紧张的挤压,必有松弛的反弹,挤压得越紧必然会反弹得越甚。如果只想到挤压时的紧迫而没想到反弹时的松弛,难免会造成此紧彼松、时紧时松、过紧过松的失衡局面,最终与主观愿望背道而驰。
孔子曰:“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一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罢,其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长于此则短于彼,进于左则退于右。防止从一种松懈转向另一种松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仅是精湛的平衡艺术,而且是高超的处事功夫,唯有悉心体悟、尽力把握,才能不失衡,不失利,不失败。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