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及对患儿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4-02-01刘娟
刘娟
作者单位: 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儿童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IBS)对患者日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1]。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及儿童的IBS发病率高于中老年人群,目前我国儿童IBS的患病率为4.9%~27.1%[2]。研究显示,IBS发病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密切相关[3]。IBS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造成疾病反复发作,则会引发患儿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形成疾病的恶性循环,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寻找IBS患儿优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IB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因素、结肠分泌和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饮食因素等有关,在肠镜检查中并未器质性的病变,主要有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异常改变,故在临床上常采用抗生素、益生菌等药物或平衡电解质、水钠平衡等对症治疗[4]。近年来微生态制剂被广泛应用于IBS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患儿的不良反应较小。研究显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消化道溃疡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5]。本研究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IBS的效果及对患儿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收治的IBS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研究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3~12(7.69±2.68)岁;病程8个月~3.5年,平均(2.25±0.11)年;腹泻型20例,便秘型12例,复合交替型1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12(7.78±2.64)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2.19±0.15)年;腹泻型22例,便秘型10例,复合交替型10例。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06年Roman Ⅲ的IBS诊断标准[6];(2)年龄≤12岁;(3)存在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改变,腹部不适于排便后缓解等IBS明显症状;(4)血、粪便检查无异常,无虫卵、寄生虫及脓血便等;(5)腹部B超、甲功三项、ECG检查无明显异常,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者;(2)不能正常表达情绪,如自闭症患儿;(3)存在肝胆胰及胃肠道器质性疾病或其他导致排便异常疾病者;(4)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者;(5)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存在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饮食调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规律进食,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注意适当饮水、适当进行娱乐休息活动,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适当给予胃肠道解痉与止泻药物等,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其中<6岁者1 g口服,每天2~3次;≥6岁者1.5 g口服,每天3次,均于餐后采用温开水或温牛奶服用。患儿入组治疗前半个月及治疗期间不服用除本研究外的其他治疗IBS药物或抗菌药物。2组以2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肠道菌群情况:2组患儿于治疗前后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取清晨新鲜粪便1 g,振荡稀释为原浓度的10-9倍,取出稀释后的溶液0.5 ml进行细菌培养,各培养基均采用上海广锐生物有限公司。采用细菌三级鉴定法进行菌群数量统计,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
1.4.2 血清炎性因子:采集患儿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后通过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6(IL-6)水平。
1.4.3 血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水平:采集患儿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进行抗凝离心后使用ELISA法检测。
1.4.4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皮疹、食欲不振及腹部不适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7]治愈:患儿每天大便次数1~2次,腹痛腹胀等相关症状完全消失(较小患儿还可通过观察哭闹情况得知),大便性质及性状正常;显效:每天大便次数3~4次,腹痛腹胀等症状显著减轻,大便基本成形;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一半左右,相关症状有所缓解,仍存在少量不成形、黏液大便;无效:大便的次数、性质及相关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4,P=0.010),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研究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均<0.01),而对照组各菌群数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TNF-α、IL-8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2组患儿血清TNF-α、IL-8及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血清SP、NPY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SP、NP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2组患儿血清S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NPY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下降/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SP、NPY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9% vs. 11.90%,χ2=0.105,P=0.746),见表5。
3 讨 论
在人的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相通的各种腔道中栖息着众多微生物,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最多,各种微生物在肠道中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肠道的复杂微生态环境,对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均起着重要作用[8]。近年来,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发现,IBS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着重要关联。研究显示,IBS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生态平衡,且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及肠球菌等数量增加,从而使肠道的定植抗力下降[9-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同时,还应注重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为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的四联微生态制剂,主要适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腹泻、便秘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口服后定植在肠道,可直接补充肠道的相关生理性细菌,抑制有害细菌的增殖,起到协调肠道菌群的作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有助于改善肠道异常蠕动。研究显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相较于曲美布汀单独治疗,其不良反应明显下降,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用于老年或儿童IBS患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而对照组各菌群数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优化肠道环境,促进疾病的康复。且适量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能有效激发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加肠道释放sIgA,对修复患儿免疫防线和增强肠道黏膜的防御力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减少相关炎性因子的产生与扩散[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8、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有效修复肠黏膜屏障有关,IBS发病并不是导致血清炎性因子升高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频繁腹泻、排便异常等临床症状导致肠黏膜的损伤引起[1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使双歧杆菌数量增加,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利于患儿恢复胃肠道的免疫力。研究显示,IBS与脑肠轴功能具有相关性,其脑肠轴互动失调环节障碍与IBS病理机制具有相同通路,而SP与NPY为脑肠轴中较常见的脑肠肽激素[13]。SP是兴奋性脑肠肽,可刺激肠道蠕动及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强肠道黏膜分泌作用。NPY为抑制性脑肠肽,与SP物质互为拮抗作用,具有抑制胃肠蠕动和黏膜分泌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为平衡状态。当两者失衡时,即可引发IBS相关胃肠道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SP水平低于对照组,NPY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抑制SP水平,促进NPY表达,具有调节两激素平衡作用,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IBS不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IBS的效果良好,可有效调节患儿肠道菌群紊乱情况,有利于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