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4-01-31李静
李 静
(辽东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一、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详细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价值。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趋势进行的研究较少,进行可视化软件分析的文献很少。平凡、陈姣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了2019年之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简要阐述了该领域整体研究的热点和趋势[2]。郭子超整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走势[3]。刘莉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阶段的研究现状[4]。侯凯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角度分析了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5]。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某些特定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涵盖整个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点的聚焦、变化和内生逻辑还需进一步探讨。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题聚焦、研究趋势变化以及发展变化的动力,旨在厘清该研究涵盖的主要方面、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把握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问题,助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研究视野,为深入研究提供支撑和借鉴。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CNKI高级检索功能,选择“期刊”检索类型,并设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检索主题词,来源期刊限定为“SCI、EI、CSSCI、核心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2022年。检索共得到2 390篇文献。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人工剔除了新闻报道、会议稿件和书评等非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2 329篇有效文献。按照RefWorks的引文格式导出所有文献,形成了研究所使用的文献数据库。转换以后的每条记录都包含了文献的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及摘要,将这些信息导入CiteSpace以实现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究该领域或学科衍化的主要路径和知识拐点,并分析学科衍化机制,从而对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合理预测。此外,本研究的部分图表还使用了WPS Office软件进行绘制。
本研究以CiteSpace 6.2.R2版本为研究工具,时间窗口(Time Slicing)为2010-2022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数值为 1,节点类型(Node type)选择作者(Author)、关键词(Keyword)、机构 (Institution),阈值选择(Threshold)根据文章具体分析,可视化模式选择为静态聚类模式(Cluster View-Static)。参数设置完成后利用软件绘制研究作者、关键词、突现词等知识图谱,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研究情况、研究热点和趋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概况和动态。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年度发文数据分析
图1展示了中国知网在2010-2022年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发文数量趋势。2010年到2013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少,年平均发表量为17篇。2014年开始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到2018年达到312篇,年平均发表量为195篇,较第一阶段增长了10倍。2019年开始,发表数量稳步增加,到2022年达到顶峰,共发表408篇,年平均发表量为321篇。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发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期(2010-2013年),上升期(2014-2018年)和发展期(2019-2022年),如图1所示。
2010-201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学者重视,相关研究逐步展开;2014-2018年,政府部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为其提供了具体指导和任务,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深厚的思想启迪和道德准则,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他多次强调要注重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展文化整合与创新,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键词展开了研究。2019-2022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在这个阶段,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成熟,实践研究迅速展开,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乡村振兴、对外传播等方向的研究内容。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作者和关联度,本文对2 329篇有效文献进行了作者图谱可视化分析,并梳理了高产作者的文献数量,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每个节点代表发文作者,节点越大,作者发文数量越多。陈泽环、周向军、王立胜、丁奕然、张岂之等人节点大小几乎一致。研究还统计了作者发文数量,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超过4篇的作者有12人,他们形成了该领域的高产作者群体,其中陈泽环发表了7篇文章,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详见表1。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高产作者
通过图2和表1可以看出,该领域的高产作者数量较少,发文数量也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高产作者几乎都是单独的节点,节点之间没有共现关系,关联度较低,未形成合作关系网络。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缺乏学术交流和合作意识,亟须加强后期合作。
(三)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用于浓缩概括文章主题的一些词汇,在期刊杂志、学位论文等文献中经常出现两篇或多篇论文使用同一关键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关键词共现[6]。某一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越高,就表明了这是该领域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研究热点。
运行CiteSpace,对近似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该图谱中每个节点的尺寸代表该关键词的频次,频次越高,节点越大;字体表示节点中心性,字体越大,节点的中心性越高,这两者反映了领域的研究热点;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关键词共现程度。再根据图谱整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具体见表2。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
从图3和表2可知,“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习近平”出现的次数最多,分别为252、237、90。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主题主要有10个: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习近平、传承、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学生、价值、革命文化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以关键词共现分析为基础,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聚类的过程[7]。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明确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8],通过该功能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热点主题展开分析。
运行软件,可以获得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图谱中的编号越小,表示聚类节点的数量越多,规模也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产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新时代”“传承”“习近平”“当代价值”“路径”8个聚类上。根据关键词的聚类图谱,提取聚类的前5个标签词,得表3如下。
表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聚类表
分析聚类表中的关键词发现,不同聚类的研究内容上存在交叉现象。据此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内容概括为内涵、价值、功能、传承、对外传播等5个主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该研究涉及关键词“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也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通过研究其内涵,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知和认同。李宗桂认为,它体现了民族的精华、精神和气魄,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独特意义和贡献[9]。曹志瑜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统一的国家观、和谐的社会观、包容的文化观和勤劳的生活观”[10]等价值理念,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可以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能力。这对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维护国家和谐安全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邵佳德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详述,深刻阐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精忠报国、诚实守信、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些理念所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精神、社会伦理、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的思考[11],有助于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示范,同时,对于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该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当代价值”“德育价值”“中华民族”“传播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入挖掘并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时代价值”。因此,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变革以及多元化价值理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成为研究热点。该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价值研究、民族价值研究、世界价值研究。鞠忠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以文化人,它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更是实践文化,它对于人的认知与道德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贡献[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它是中华民族间紧密的情感纽带[13],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性格[12],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高度团结性、独特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张明等解释了“和合、和平、和谐”等优秀文化理念对于修复国际关系,重塑世界文化格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14]。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
该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经验”“百年历程”“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大学生”“乡村振兴”等关键词。因此,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总结为价值传承、提升文化自信、教育启发、促进乡村振兴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15],它们同时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文化内生机制、文化生态和文化构建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传承性、创造性和先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认知,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众多学者都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度、价值重视度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还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16]。对青少年而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这也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促进了优秀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乡村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具有极高的传承功能,推动了文化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发挥着教育启迪功能,提升了国民素质,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该研究下包含“高校”“两创”“中小学”“高职院校”“传承发展”“实践路径”等关键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确定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行动方针,并指出要将文化传承工程融入国民教育、生产生活[17]。众多学者对传承内容提出了辩证观点,既要了解传统文化,又要了解现代文化,要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该文件的颁布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校园文化氛围不浓[18];教育过于注重灌输,缺乏实践性[19];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使其知行合一[20];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21];最重要的是需要重视实践,构建多元实践模式[22]。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同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建设。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该主题研究包括“文化交流”“弘扬”“中国故事”“实践路径”“中国形象”等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就传播内容而言,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必须要注重“中国特色”,体现独特性、丰富性及艺术性;陈先达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要适应和服务于新时代的需求[23];鞠宏磊从传播主体的文化素质、文化认同、传播策略及内生动力的角度指出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24];新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方式多,渠道广,要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就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观念和大数据平台等新兴工具[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设计、主体建设、渠道选择等因素对传播效果和国家形象建设有深远的影响,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广至全球受众,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誉,扩大传播影响力。
(四)研究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其出现可以揭示某一领域研究兴趣的突然变化,反映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提取并整理了2010-2022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突现词表(表4)。
表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现词表
根据表4,可以发现不同发展时期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3个时期。
起步期(2010-201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主要突现词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价值观和文化自觉”。该阶段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视为战略发展的一部分,这一背景促进了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认识。在这个阶段,许多研究内容重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强调了文化内涵、民族精神以及价值观的挖掘,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打下基石,为中华民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提供指引。然而,这种内涵的挖掘多停留在表面,并缺乏多元化的探索角度,也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识及实践应用的探索。
上升期(2014-2018年)。这一时期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研究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突现词为“中国梦”“传承发展”“新时代”“文化产业”“高校”“文化强国”。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中国梦”成为重点。人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传承走向创新和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并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繁荣,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人们呼吁高校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后代传承提供良好平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该阶段的研究以“中国梦”为引领,强调研究主体与平台建设,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经济价值,提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体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的新特点。
发展期(2019-2022年)。2019年起突现的关键词有:“融入”“思政课”“价值意蕴”“思政教育”“两个结合”。其中“融入”在2022年结束了突现周期,不再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文化强国”出现的时间跨度包括上升期和发展期,并且目前仍在持续发展。因此,“思政课”“价值意蕴”“思政教育”“两个结合”“文化强国”等关键词反映了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趋势。这一阶段的研究体现了深入、全面和开放的特点。与之前相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和意蕴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需要结合思政课及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成为研究的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仍然是主要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紧随新时代发展背景,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和思想体系的剖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以及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此外,还需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文化交流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建设文化强国、引领文化发展与国家治理。
四、结语
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0-2022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2 32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10年的发文量逐年增加,经历了起步期(2010-2013年)、上升期(2014-2018年),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2019-2022年)。该领域的高产研究作者较少,发文量普遍不高。作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表明学者们在交流方面存在欠缺,因此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价值、功能、传承发展以及对外传播5个主题。尤其是内涵、功能和传承发展这3个主题仍然受到重点关注。未来,我们应更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其独特价值和意义的研究;积极运用思政课和思政教育,探索引导和培养符合民族复兴要求的新时代人才的方法和策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思想和实践的融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助力,推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