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出版视域下中文科技期刊出版能力提升
——基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出版专题作者的回访调研

2024-01-31彭京亚钟正灵储冀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治疗学约稿药理学

■彭京亚 李 娟 钟正灵 储冀汝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编辑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西路2号 241001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科技期刊应从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编辑策划把关能力和出版服务能力三方面着手加强出版能力建设,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优化出版流程,采用多种手段提升优秀论文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1]。组织优秀论文、策划专题出版已成为国内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关于专题出版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编辑出版领域研究的热点选题。有的围绕单刊专题出版建设分享经验,例如:《航空学报》跟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围绕期刊/行业重大事件,发挥编委策划专栏/专刊[2];《遗传》围绕热点领域和热点方向,与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合作出版专刊等[3];《协和医学杂志》实行副主编主导的选题策划制度,探索综合性医学期刊进行专题出版的策略[4];《地理科学进展》准确把握期刊定位和学科特点,面向国家战略和倡议需要,刊发一系列特色专辑[5]。有的联合多刊讨论如何发挥专题出版应有的影响力,例如:陈汐敏[6]通过调研9种代表性医学学报的专题建设情况,指出专题出版应精心构思栏目名称、多渠道挖掘专家资源,提升专题建设的延续性;汤超等[7]结合中国激光杂志社专题出版实践,认为专题论文应结合新媒体融合出版实现多维传播;姜鑫等[8]从期刊编辑部人员的角度分析国内科技期刊专题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可以通过提升编辑学术能力和服务能力,多组织合作建设专题等措施提高专题建设成功率。

上述研究大多是针对单刊专题出版的定性分析或围绕某一学科专题出版情况的定量调研,尚未有针对单刊专题出版后作者的回访研究。从提升出版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回访作者关于专题出版流程和传播效果的满意度、参与度和建议,不仅能发现专题出版存在的问题,还能以点带面,助力全面提升期刊出版能力。一项针对全国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从业者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中文期刊办刊人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服务意识[9]。刘碧颖等[10]认为,普通中文期刊在影响力与知名度上处于劣势,只有做好期刊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吸引读者和作者。

本研究借鉴临床医疗回访方式,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已发表的专题入手,通过问卷回访专题作者对于出版情况的满意度和出版后推广的参与度,征集作者关于专题出版的有益意见。从提升期刊出版能力角度出发,考察作者需求,分析专题出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切实发挥专题出版的应有之义、为提升期刊办刊质量提供参考数据和策略。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考察专题出版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选取《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自2020年以来出版的专题,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办公系统和已发表论文首页“作者简介”处提取专题作者信息,提取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单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信息,并提取参与作者的姓名和单位信息。从中国知网提取专题出版的基本情况数据,包括专题名称、发表时间、发表论文数、总下载次数,对比专题篇均下载数和发表年期刊篇均下载次数。

1.2 问卷设计

本研究使用问卷星网站制作回访问卷,通过阅读文献和咨询作者,将问卷分为专题出版满意度调研、出版后推广情况调研和征集意见的拓展调研3部分,共设置20道题目,面向已出版专题的所有作者发放。满意度调研涉及栏目和作者身份选择,在确认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后,问卷会自动跳转至约稿方式和约稿流程满意度调研部分,参与作者只调研同行评议和出版时效满意度;出版后推广情况的调研包括作者对主动参与论文推广的意愿、途径和对编辑部推广工作的认可度调研;征集意见的拓展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遴选药学学科中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收稿内容和作者群相近的中文核心药学期刊,目标期刊通过参考《202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获得,调研作者在这些期刊专题发表论文的途径,进一步调研作者认可的组稿方式、推广途径、影响投稿的因素以及可以增加的配套服务。

答题耗时约为5分钟,形式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设计有逻辑跳转和必填项目,以确保问卷收集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拟定初稿后邀请编辑部同事和科研人员参与预调查(18份),根据反馈适当修改问卷。定稿后,通过邮件、微信和QQ定点向专题的作者发放,同一手机号或计算机IP地址限填一次问卷,问卷有效时间为2022年9月14日至2022年10月14日,本研究涉及专题的每篇论文均有作者返回有效问卷,共计发放112份,回收101份,回收率为90.18%。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5期专题共出版论文43篇,涉及112位作者(图1),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48位;正高级职称者占69%,副高级职称者占12%,中级职称者占19%;博士研究生占68%,硕士研究生占32%;研究方向覆盖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药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疾病诊治等热点临床研究;作者单位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学科重点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医院临床一线科室和大型药企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论文26篇,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论文6篇,军队保健专项基金资助论文3篇。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专题论文的篇均下载次数均高于期刊当年已发表论文的篇均下载次数。以上数据表明,已发表专题论文的选题涉及药学热点领域,作者单位覆盖面较广,论文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有较大的阅读需求和关注市场,具有研究价值。

表1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022年专题出版基本情况

图1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专题出版作者单位、职称和研究方向分布情况(a)作者单位;(b)职称;(c)研究方向

2.2 专题出版满意度调查结果

5期专题出版共涉及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48人,其中10人为主编亲自约稿,16人为组稿人直接约稿,7人为通过期刊主办的学术讲座内容定向约稿,10人为相关学术委员会的委托征稿。以上约稿方式与专题内容有较大关联,“生物药研发专栏”和“新冠肺炎疾病治疗专栏”为根据研究和时事热点抢抓的专题,时效性要求较高,均为主编点对点约稿。“睡眠障碍诊治专栏”为期刊主办的系列睡眠讲座的定向约稿,“药代动力学:技术与拓展专刊”是与中国药理学会药代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出版的专题,“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专刊”为期刊副主编、心血管疾病研究学科带头人邹云增教授担任组稿人组约的专刊。48人中38人对约稿流程较为满意,10人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是:(1)非公开约稿,作者直接和组稿人对接,对期刊不了解;(2)编辑部未提供详细和规范的约稿信息。所有参与调研的101名作者中,92人认同同行评议的结果,9人不认同,主要原因是:(1)同行评议内容的学术参考价值有限,未给出有效意见和结论;(2)同行评议时间太长。101人均对出版时效满意。专题出版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专题出版满意度调查

2.3 专题出版后推广情况调查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编辑部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推送、定向读者群邮件推送、网站新闻宣传和年度优秀论文表彰等途径推广已发表专题论文,作者对推广情况的满意度为100%,认为尚有提高空间的占73.27%(较满意)。从调研结果看,传统的推广模式如订阅E-mail Alert的读者群邮件推送(27.72%)和期刊网站新闻宣传(31.68%)效果不及微信公众号(订阅号)(85.14%)等新媒体的触及面广,年度优秀论文的筛选表彰获得较大认可(80.19%)。从作者的参与度看,通过会议报告、社交媒体转发、本人其他论文引用和赠送纸刊等方式,所有作者均参与专题论文的主动推广,其中社交媒体的转发推荐占比最高(63.36%)。

2.4 专题出版的征集意见拓展调查结果

由表4可知,68.32%的作者有在药学类其他核心期刊专题发表论文的经历,发表途径为专刊和专栏组稿人约稿(40.58%)、编辑部直接约稿(37.68%)、公开征稿投稿(17.39%)和他人推荐(5.79%)。在定向约稿和开放投稿的组稿方式中,85.15%的作者推荐定向约稿与开放征稿结合的专题组约方式,而在向开放征稿的专题投稿时,作者主要考虑期刊影响力(87.13%)、征稿主题是否为热点(91.09%)、组稿人影响力(64.36%)、是否能提供科学有效的同行评议(64.36%)和期刊服务作者的能力(55.45%)。作者认为有效的开放征稿信息应包括:专题主题和简介(100.00%)、专题负责人简介(84.16%)、拟组稿论文标题(54.46%)、拟出刊日期和截稿日期(89.11%)、稿件要求和投稿方式(91.09%)、编辑部处理流程和稿酬标准(44.55%)。所有调研对象均认为作者有必要参与专题的推广,编辑部可以考虑增加:视频号图文宣传(75.25%)、作者或组稿人视频推介(55.44%)、组织专题直播(61.39%)、视频社交软件(如抖音、B站等)推广(51.49%)、精准的邮件推送(93.07%)、公众号图文长摘要推送(95.05%)和制作特色专辑在学术会议中推广(53.47%)。值得一提的是,96.04%的专题作者关注过自己发表的专题论文在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的引用和下载情况,认为编辑部可以在专题出版后定期向作者更新论文下载引用情况和论文报奖获奖情况(86.14%),及时告知类似主题出版计划(62.38%)。

表4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专题出版征集意见调查

综上可知,在对5种已出版的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1)非公开约稿和组稿专家包办约稿方式存在约稿信息不规范、对期刊不了解和编辑部沟通不及时的问题;(2)部分专题稿件同行评议质量不高,时效较长;(3)编辑部对专题论文的推广渠道不够多元化,作者有意愿参与论文推广,但编辑部与作者协同合作推广尚未普及;(4)编辑部配套相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专题作者关注的论文下载引用和获奖情况未及时跟进,专题出版的持续性不足。

3 对策

3.1 组合约稿方式、规范约稿信息、畅通约稿沟通渠道

针对作者认为非公开约稿和组稿专家包办约稿存在约稿信息不规范、对期刊不了解和编辑部沟通不及时的问题,笔者认为专题的约稿应该组合公开约稿、定向约稿、专家组稿等约稿方式,编辑部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结合征集作者意见部分的调研结果,对于公开约稿的专题,编辑部应首先在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和网站发布专题出版计划和约稿信息,包括专题主题和简介、专题负责人简介、拟组稿论文标题、拟出刊日期和截稿日期、稿件要求和投稿方式、编辑部处理流程等。对于定向约稿的专题,编辑部应出具正式约稿邀请函,随附专题简介和期刊简介。对于专家组稿的专题,编辑部应准备拟组稿专题简介、已发表专题电子刊和期刊简介供组稿专家参考。

对于通过公开征稿方式收到的投稿,专题责任编辑应在收到投稿的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沟通审稿流程,将作者纳入专题作者群,群内可通过在线文档的方式更新专题论文处理流程。审稿阶段以“能快速给出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为原则精选审稿人,及时送审、及时返回审稿意见、适时提醒返修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向作者反馈审稿意见之前,责任编辑应事先阅读并大致理解修改内容、知晓外审专家的总体意见,如果返回的外审意见参考价值不大,应及时商请更换审稿人,专题论文的同行评议务必保证审稿意见的专业性和得体表达。在编辑加工阶段,及时反馈编辑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稿件定稿后,在事先征询作者和组稿专家意见的情况下,专题责任编辑尽快启动优先出版流程,及时给作者发送优先出版查阅链接。

3.2 重视合作推广、拓宽推广渠道、吸引多方参与

3.2.1 重视与作者的合作推广

问卷结果显示,所有填写问卷的人员均认为作者应参与专题出版后推广,作者参与推广的意愿也较强烈。在一项针对物理领域科研人员推广论文的现状调查发现,作者未进行实际推广的原因是时间有限以及不了解分享的方式和益处[11]。与第三方公司精准推送的画像技术相比,作者才是对论文内容最了解的人,他们更清楚什么人会“读”、会“引”、会“传播”自己的论文,编辑部要鼓励并积极宣传,推动作者参与到论文的推广中。目前,较为活跃的作者推广方式有组织作者参与专题论文直播、录制论文创作心得视频等。例如:《航空学报》、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聚焦专刊/专栏、精选作者担任学术主播,在B站、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社交平台进行直播推广[12];《园艺研究》组织单篇论文的分享会,不仅及时生动地宣传了优质科研成果,加强了作者与期刊之间的合作,也提高了期刊影响力,便于吸引更多优质的稿源[13]。在与作者合作的推广中,编辑部应理顺合作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流程,比如帮助作者整理推广文件包,包含会议宣讲PPT、会议海报、微信号图文推送等场景的分享模板。国外出版机构如Wiley、Elsevier等有详细的作者资源文件使用教程,中文科技期刊应该正视与作者的关系,论文发表并不代表关系的结束,而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合作推广和知识服务,提高合作信度和黏度。

3.2.2 重视与学术共同体的合作推广

学术内容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行的关注和认可,科技期刊应加强与学会、研究会、研究所等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利用期刊资源和影响力,发挥平台优势,推广优质学术内容。本次调研中涉及的“睡眠障碍诊治专栏”即是中国睡眠研究会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合作出版的专题。该专题出版后,中国睡眠研究会将专题单行本(内附稿约和期刊简介)作为2021年“睡眠障碍诊治专委会年会专刊”在年度会议中宣传推广,触及更多睡眠领域的读者,吸引更多稿源。在后续推广策划中,期刊编辑部组织了“睡眠大咖”科普讲座,邀请专题组稿人和作者针对睡眠领域热点话题在公众号和视频号开展学术科普,为专题增加了持续性关注,收获了良好的反馈和口碑。

主办学术会议已成为医药行业期刊吸引稿源、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的关系可“近”可“远”,科技期刊要把握好学术会议的契机,将期刊从“冠名”拉到“学术共治理”的维度。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为例,期刊连续三年与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合办“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高峰论坛”,组织了160余个主题报告,线上线下共计吸引约50万人次参与。期刊编辑部深度参与会议的策划和具体实施,在分论坛的报告中,安排优秀专题论文的嘉奖和分享,邀请专题出版作者讨论已出版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会后将报告摘要和学术观点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并转发给目标读者,为专题收获了持续的关注。

3.3 跟进专题配套服务、转变服务理念、提升出版服务能力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关注专题出版后下载、引用和获奖情况的更新,也希望收到类似专题论文撰写的邀请。在获取论文出版后数据方面,期刊编辑部比作者有条件优势,编辑应该利用此优势与作者加强沟通。以调研中涉及的专题为例,中国知网在2022年发布了自2011年以来各学科Top 10%高被引论文和高影响力论文,《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新冠肺炎疾病治疗”专栏中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治疗中的“老药新用”》一文被评为高被引和高影响力论文。基于此数据,编辑部以该论文为申报对象,成功获得2022年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级文化强省项目的资金支持。编辑部及时将上述荣誉与作者分享,促使作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论文的宣传推广。

科技期刊的出版服务不应满足于发表服务。有研究指出,在“服务转型背景下,科技期刊要构建全程化知识服务生态闭环,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阶段的多元化知识服务需求,促进科技期刊知识资源流动与应用,寻求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14]。科技期刊是知识资源宝库,既拥有海量的文献资源,又有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等人才资源,还有学术会议、公众号、视频号、网站等平台资源,整合资源开展知识服务是期刊出版服务的重要内容。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整合已发表文献资源为例,在“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专刊出版后,编辑部根据研究关键词精选期刊近5年在心血管药物基础与临床方向发表的论文,与专题电子刊合并发布“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虚拟专辑,在官方网站和公众号“虚拟专辑”专区上线并动态更新,实时加入心血管领域最新研究指南,方便心血管疾病药物方向的读者和作者查阅。虚拟专辑是在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选取主题相近的代表性论文组成数字专辑,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单刊虚拟专辑出版实践较少,多集中于国际出版商和期刊集群平台,但根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调研的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数据,在截至2022年出版的12期虚拟专题中,论文关注度和引用情况均超过同类同期论文[15]。中文科技期刊大多创刊时间较长,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期刊编辑部可以精选主题,贴合研究热点和学术关注点整理已发表论文,为作者提供更精准全面的参考。比如,中医药的多数指南文件均发表在中文医药类科技期刊,整合这类论文组成虚拟专题,不仅可以给目标读者一份历时的指南参考,也可以梳理发表信息,筛选目标作者,为下一次的约稿做好铺垫。这种知识服务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审稿专家、学术会议和新媒体平台等资源的整合,期刊可以通过整理同方向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筛选总结该方向的研究范式,通过整理学术会议摘要提炼研究热点和潜在作者,通过梳理公众号的爆款论文改进传播内容等。

4 结语

本文是基于中文药学期刊《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的专题出版回访研究。期刊在近两年的专题出版实践后稿源质量有所提高,期刊在药学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先后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收录期刊,因此希望通过调研专题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专题出版的持续性,也为中文科技期刊出版能力的提升提供一点思路。本研究样本量有限,调研对象虽有在其他核心药学期刊发表专题论文的经历,但尚不足以代表整个中文科技期刊作者群体。近年来,在科技期刊整体向前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逐渐迈出步伐,通过积极开展专题出版、举办学术会议等途径提升出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期刊没有长久坚持和反思改进有关。很多学者分享了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经验,期刊应该在尝试过后选出与自身最匹配的路径,并不断修正。陈浩元认为:“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肯定是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科技期刊并举的,在培育过程中,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6]中文科技期刊确实大有可为,以医药类期刊为例,中文医药类期刊在促进国内医疗行业最新进展、交流基础和临床最新成果、科普医药知识、帮助新型治疗手段和新药应用评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文科技期刊应该“珍惜”这些“不可替代”,深挖这些“不可替代”,积极作为,主动靠近作者,拓展传播渠道,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出版能力,充分赋能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治疗学约稿药理学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