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同体视角下的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4-01-31周春雷王倩倩李彦博
■周春雷 王倩倩 李彦博
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450001 2)郑州市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450001
长期以来,同行评议制度在保障科研成果质量、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受审稿成本、审稿效率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审稿模式的参与者较为有限,仅限于审稿专家和编委。随着开放科学理念的盛行,参与审稿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审稿模式也变得复杂而多样,传统的审稿模式已难以满足学术界对信息公开、自由、透明、共享的强烈需求。为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学术界提出了透明同行评议[1-2]、开放同行评议[3]、第三方评审[4]等新模式,同行评议在透明度等方面进步显著,但受审稿人不愿公开身份[5]、心理负担加重[6]、审稿相关制度缺位[7]等因素影响,这些新模式的应用推广仍面临很多障碍。事实上,同行评议的核心在于内行专家的专业意见得到重视和落实,期刊应营造让专家群体敢说真话、积极贡献智力的良好环境。在开放同行评议背景下,审稿不再是私密的审查活动,越来越多的主体介入了审稿过程并相互制衡,高质量的审稿活动离不开作者、期刊编委、审稿人和学术共同体成员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有效协作,深入研究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审稿人肩负着把控稿件学术质量、保障期刊学术品位、坚持正确评价导向等重任,但其学术话语权普遍偏弱,参与审稿活动和期刊内涵建设的动力不足。虽有少量研究提出将同行评议要求固化为法律法规、以劳动合同厘清权责利益[8]等,但深入考察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拟从学术共同体视角出发,全面分析期刊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运行机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规范同行评议行为、营造公平高效的学术评议环境提供参考。
1 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1.1 审稿人学术话语权内涵
从表面看,审稿是审稿人行使审稿权力并给稿件贴上“专家认证”标签的行“权”过程,但其本质是学术共同体履行审查义务的必要程序:既是勤勉地履行学术审查、学术认证职责并出具可信报告的过程,又是帮助作者去伪存真、将个人知识规范成专业领域公共知识的过程。深入考察整个学术交流系统的内在运行逻辑,不难发现审稿是非常典型的学术授信行为[9]:在学术场域内,审稿人的学术话语权来自学术共同体对同行评议制度的信赖和期待,体现了全社会对学术权威、专业人士、负责任的学术评议的信任和尊重;审稿意见充分体现了审稿人的学识和专业素养,审稿人需要为其出具的意见负责。
基于上述分析,审稿人的学术话语权是审稿人利用专业知识对稿件进行评价定级、履行学术把关义务并对稿件最终录用状态产生决定性影响所必需的一种角色权力。审稿人是同行评议制度的核心要素,其学术话语权的实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期刊编委会在做出最终决定时是否重视审稿人的意见、作者是否采纳审稿意见以及学术共同体成员是否认可审稿结果上。审稿人学术话语权不仅事关审稿人个人的审稿积极性,还影响着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吸引力与学术引领能力,优秀的期刊通常会信任并紧密依靠大批优秀审稿人加强与学术共同体的良性互动,不断积累学术声望和公信力。
1.2 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运行机制模型
结合常规审稿流程中相关主体的角色、作用及其行使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构建了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模型(图1)。稿件作者选择目标期刊投稿;期刊编委会接收稿件后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后根据稿件内容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审稿人审阅稿件内容后,书写审稿意见并反馈给期刊管理平台;期刊编委会整合多个审稿人的意见后裁决是否采纳,同时将结果反馈给作者和审稿人,并适度公开有价值信息;学术共同体对整个审稿流程进行监督、评议。
图1 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模型
模型描绘了开放环境下不同主体通过自组织控制专业知识生产秩序的大体过程,展示了各方在审稿场景中争取学术话语权的微观博弈过程。当期刊向审稿人发出审稿邀请时,审稿人有权选择是否接受邀约,若接受则须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稿件审查、认证等工作并提出建议,以审稿意见的形式反馈给期刊。作者在稿件中表达的个人知识通常须经过同行评议环节的“专家认证”才能获得“合法性”,从而进入学术交流系统,成为专业领域中的公共知识。一般而言,稿件作者既是创造知识的主体,也是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的客体,作者对审稿意见的采纳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影响效果。期刊编委会在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过程中充当媒介角色,为作者和审稿人提供有效的沟通纽带,并对两者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学术共同体成员作为审稿活动的见证者,以外部观察者视角监督审稿活动。简而言之,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模型为全面认识审稿人在专业领域的贡献、保障审稿活动公平公正、减少学术共同体在交流过程中的智力浪费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1.3 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分析
(1)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拥有选择权、学术审查权、学术认证权、学术建议权与反制权,其中学术审查权和学术认证权是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直接体现。①选择权。审稿人拥有选择是否接受期刊邀约的权利,选择权是审稿人自由选择审阅的稿件、有效行使学术话语权的有力保障。②学术审查权。审稿人拥有对稿件的科学性、真实性与规范性等进行实质性审查的权利,从而判断稿件是否达到公开发表水平。③学术认证权。审稿人经认真审阅对稿件的价值给出自己的判定并简要陈述理由的权利。④学术建议权。审稿人对如何完善稿件提出个人建议的权利。⑤反制权。当期刊不尊重甚至完全无视审稿人的关键意见时,审稿人可在后续合作中保留婉拒审稿邀请的权利。
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审稿人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①履行监督职责,阻止低质量稿件进入学术交流系统。审稿人要切实履行“学术守门人”职责,在稿件质量认证方面充分行使学术话语权,对于大是大非问题、扰乱知识生产秩序的行为进行监督。审稿人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评价导向,发现稿件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坚决指出那些故意遮蔽他人贡献、违反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行为,帮助期刊从源头筛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②发现稿件的创新之处,激励作者开展深入研究。作为从事前沿研究的学者,审稿人有能力也有职责对稿件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审查,不仅评判稿件本身的价值,也能透过稿件识别优秀作者,敢于运用自身的学术话语权去鼓励、支持、滋养知识创新萌芽,造福社会。③公正书写审稿意见,协助完善稿件。在审稿活动中,期刊编委会信任审稿人的学识和其在特定专业知识上的判断能力,受委托的审稿人应及时反馈具有专业水准的审查报告,为作者完善稿件提供中肯建议,让满足质量要求的论文尽快进入学术交流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学术创新。
(2)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作者是专业知识的生产者和审稿流程的激活者,拥有投稿权、学术授信权、选择权与辩论权,可以向期刊投稿、推荐审稿人、接收期刊反馈的审稿意见并将采纳情况反馈给期刊。①投稿权。作者为了让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与传播而向期刊投稿,这是作者最基本的权利。②选择权。选择权是指作者为了满足论文发表需要,根据期刊定位等因素选择匹配度高的期刊,选择权是影响成果发表的重要权利。③学术授信权。拥有一定学术实力的作者在投稿时以自荐信形式主动介绍稿件的创新之处以揭示稿件的价值,要求论文进入“速审”通道。这种行为可视为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的自我学术授信,彰显了作者的自信和诚意,间接表明所投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作者行使学术话语权的表现。④辩论权。当作者经历长久等待却仅得到内容空洞的拒稿信,或不认可审稿意见时,可请求期刊反馈详情或提出申诉。这种辩论权是作者主张自身学术话语权、帮助提高审稿质量的重要权利,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审稿行为。
为提高审稿效率,作者应尽力配合审稿人的工作。①提交成熟稿件,严守学术规范。学术论文是学者切磋学问、分享智力成果的载体,而非谋求现实利益的工具,向投稿系统提交成熟稿件是每个专业作者的基本素养。作者应确保内容真实、逻辑严谨,避免因低级问题而过度消耗审稿资源,透支审稿人支持公共学术事务的热情。②实事求是介绍成果亮点并推荐合适的审稿人。在写自荐信或推荐审稿人时应实事求是,不自吹自擂,避免推荐存在利益关系的审稿人。③重视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审稿意见是期刊与审稿人对论文评价、认证的结果,旨在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论文。对于专家所提意见,作者应认真分析、合理采纳,对于内容空洞、有失偏颇的审稿意见,可积极与编辑部理性沟通,以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合理质疑,礼貌地说明未能采纳的理由。
(3)期刊编委会的权利与义务。由图1所示模型可以看出,对于实施同行评议制度的学术期刊来说,期刊编委会是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媒介,也是作者和审稿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纽带。期刊编委会通常由主编/副主编、编委等组成,期刊编委会拥有学术审查权、选择权与裁决权。①学术审查权。编委依据相关标准与准则,对稿件格式、研究主题、科学性以及学术规范等进行审查的权利,是期刊保障发文质量与话语权效力的重要权利。②选择权。编委会的选择权指判断稿件能否进入外审环节,以及根据作者推荐和期刊的审稿专家库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合适的审稿人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声望以及审稿人群体的学术话语权。③裁决权。裁决权即编委会对是否录用论文进行裁决的权利,是期刊编委会学术话语权的直接表现。当审稿人将审稿意见反馈给期刊后,主编及编委会核心成员会在定稿会或终审环节参考外审意见做出最终裁决。
期刊编委会是联系作者与审稿人的媒介,也是影响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因素。编委会应为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创造必要的便利条件。①为审稿人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信息支持,帮助其成长为优秀审稿人。审稿是非常专业的学术审查与认证工作,不仅要求审稿人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判断能力,还需要熟悉审稿标准和工作职责。然而,审稿人虽多为高水平作者,但很少接受系统的审稿培训,对于行使学术话语权难免有多样化的认识,出具的审稿意见难免有各种瑕疵。编委会的培训和指引对提升审稿质量大有裨益。②科学管理,兼听多方意见。审稿人学术认知水平不同,专业素养不一,因此期刊编委会应采取科学的管理制度,如采取小组同行评议[10]的方式从审稿人群体的意见中汲取集体智慧,也可将其他专家的审稿意见、作者的修改情况反馈给审稿人。③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激励审稿人贡献智慧。部分期刊会给积极参与审稿工作的专家颁发“优秀审稿专家”证书并在期刊官网或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但除此之外,审稿工作并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影响,也不会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提高学术声望等方面给审稿人提供帮助。因此,期刊可以提供一些奖励活动,如向优秀审稿人约稿、为优秀审稿人颁奖、推荐优秀审稿人进入期刊编委会、减免版面费等,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对审稿人的高质量劳动给予充分的认可。④优化审稿流程,为审稿人和作者提供便利。审稿人多由高校教师兼任,其日常工作繁重。对于那些有推荐信的创新性稿件,编委会可以开辟“速审”通道。在这种场景中,审稿人只需快速判断论文的价值与创新性,无需对语言文字、逻辑表达等做详细的常规审查,从而大幅减少工作量,提高审稿效率,减少作者的等待时间。当然,期刊需要设计合理的配套办法,避免对学术信任的滥用行为。
(4)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审稿人学术话语权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各主体的相互约束,也需要外部成员进行监督,学术共同体成员拥有知情、监督与评议的权利。①知情权。学术共同体成员享有了解同行评议原则、过程与结果的权利。②监督权。学术共同体成员享有对同行评议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③评议权。学术共同体成员可对期刊公开的审稿意见等资料进行学术评议,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或提出改进建议。
学术共同体既是审稿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在保障学术运行机制运转方面担负着重要监督职责。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质量审查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开放科学的推进,同行评议模式呈现出透明化、公开化等趋势,开放同行评议或将成为未来重要的评议模式。开放同行评议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一方面,能够增强学术共同体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促进学术共同体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加速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使学术共同体成员获得深入学习审稿人和作者切磋过程的机会,学术共同体成员对审稿意见的再评价又可以督促审稿人进一步提高审稿质量。
2 保障审稿人学术话语权有效行使的优化策略
2.1 优化审稿流程,支持审稿人充分表达学术见解
传统“三审制”中,审稿人依据以往经验独立完成稿件审阅,自行解决决策所需信息支持问题。在这种审稿模式下,审稿人缺乏同行参照,评判结果取决于个人判断能力,可能存在审稿意见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现象。若能对现有审稿流程进行优化,加入反馈机制,将不同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信息进行整合,并反馈给审稿人,审稿人将能更好把握稿件进展。
科学高效的审稿活动需要审稿人群体有效行使学术话语权,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在深度切磋中对稿件形成较为准确的集体判断意见。参照同行意见和作者回复,审稿人可以对稿件所讨论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消除个人偏见对稿件的不良影响,从而更科学地行使学术认证权与学术审查权。对于高质量的审稿意见,期刊可以公开发表并提供在线评论功能,扩大学术见解的受众群体。
2.2 完善审稿人贡献激励措施,调动学术话语表达积极性
随着科研范式的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趋势。稿件数量增多,稿件内容日趋多元化,审稿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消化方能胜任繁重的稿件审查工作。但是,相应的信息支持水平、审稿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却没有提升,审稿人的辛勤劳动未得到合理回报,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审稿人表达学术见解的积极性。
当前,已有期刊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国外审稿人可以利用Publons或Reviewer Credits等平台查看审稿记录,在互联网中记录并跟踪自己的所有评审活动。国内一些期刊也在行动。《实用骨科杂志》每年在其官网公布年度优秀审稿人名单,并提供如下奖励:免交一次版面费、赠送全年期刊、推荐进入编委会。《图书情报工作》《知识管理论坛》等期刊也已采取公布优秀审稿人名单、赠送期刊等做法。但是这些措施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学界对审稿人为公共学术事务所做的贡献还不够重视。学术期刊长期的同行评议实践表明,优秀审稿人的学术实力和学术见解值得信赖。在继续推进上述学术认可措施的基础上,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将审稿人贡献纳入基金申请、职称评审、资源分配等活动的考察范围,让审稿贡献成为审稿人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可信证明。只有审稿人的学术贡献获得认可,审稿人行使学术话语权的效用才能落到实处。
2.3 规范监督机制,提升审稿人权责意识
在开放同行评议的背景下,社会化监督机制让审稿不再是期刊内部的私密审查,审稿人也被动地出现在大众面前。相关的开放、透明措施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审稿人的学术贡献,从而给予更多认可和支持,但也可能给审稿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稿件,审稿人可能会采取较为“宽松”的评审策略,以避免引起麻烦。因此,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监督机制,鼓励学术共同体适度介入审稿活动、积极履行监督权,让审稿活动接受学术共同体成员的监督与评判,防止学术话语权滥用;另一方面,审稿人也要正确认识开放同行评议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专业、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审稿职责,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合理使用学术认证权与建议权,为学术界筛选优秀成果。
3 结语
同行评议是调动学术共同体参与审稿这一公共学术事务的有效机制,但目前各界对审稿活动中不同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并不全面,对审稿人学术话语权在保障学术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也缺乏深刻认识。本文围绕审稿活动构建了审稿人学术话语权运行机制模型,系统分析不同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提出保障审稿人有效行使学术话语权的优化策略。既然学术共同体将“守门”重任托付给审稿人,就要为其提供必要的信任与支持。本文呼吁社会各界尊重审稿人的学术话语权,为其充分表达学术见解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认可审稿人的劳动,让审稿贡献成为其学术实力和影响力的可信证据,助力审稿人积累学术声望。审稿人也应意识到社会各界对其学术话语权这种公权力的尊重出于对学术创新的支持,以及对学术服务工作的敬意。唯有合理行使学术话语权,方能不辜负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审稿人的学术话语权是一种由期刊编委会临时让渡的、柔性的、非公开的权力,其初衷是借助同行专家的力量,更好地保障学术论文质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涉及专家个人、学派强势主张其学术见解或研究范式的复杂博弈,个中利弊值得深入研究,期待更多同行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