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2024-01-31马晶晶
马晶晶
【摘要】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度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将提质增效贯彻至每一环节中.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小学生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不仅能让小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文章首先分析了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内涵以及设计意义,其次阐述了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类型,最终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介绍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政策
引 言
“双减”政策虽然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减负,但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作业的价值,鼓励中小学教师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内容,防止出现重复度高的无效作业内容.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广探究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有效重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科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探究性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内涵以及设计意义
(一)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内涵
探究性数学作业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开展的活动.探究性数学作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课堂探究性作业;课外探究性作业.相比于过去数学教师设计的作业类型,探究性作业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至解题中,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数学思维,使得小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找出关键所在.
(二)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意义
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授课教师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需要对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一定了解,能够依托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设计难度适中的探究性作业,有效运用课下时间以及课堂时间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某一数学内涵,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分析以及观察总结等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激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秀的数学学习品质.
二、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类型
为了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探究性作业内容,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托学生心理认知来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性数学作业,具体包括四大类别:文献查阅型作业;生活实践型作业;社会调查型作业;数学实验型作业.
(一)文献查阅型作业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十分有限,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感到意犹未尽,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为学生布置合理的文献查阅型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筛选,最终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生活实践型作业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小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后续练习中却感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实践型作业,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案例中,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该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三)社会调查型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科学的社会调查型作业,这一作业类型是在生活实践性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其能够加深学生与社会不同群体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调研中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并在整理数据中形成丰富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统计观与数据观,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数学实验型作业
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还需为学生设计难度适宜的数学实验型作业,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涵盖了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等信息概念,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学科的内涵,数学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来为学生设计实验型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类器材,并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具体事件到抽象规律的学习过程.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经过调查发现,在“双减”背景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探究性数学作业足够重视,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授课教师忽视了三点设计原则,第一,探究性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首先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只有充分调动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才能让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数学作业需要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从发现数学问题,到分析数学问题,再到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第二,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如果探究性数学作业的难度较高,内容较为枯燥,就会使小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将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探究性作业中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在兴趣的带动下开展作业探究活动.第三,差异性原则.班级中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在拿到同样的题目后也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遵循差異性原则来设计探究性作业,根据班级学情来设计分层的作业内容,为基础好的学生设计难度更高、思路更加广泛的作业内容,而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基础性较高、内容更加简单的作业内容.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探究性数学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深度
1.依托教学要求及班级学情来设计题目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托班级学情以及教学要求来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由于不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消化程度不尽相同,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本班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深度理解教材基础知识,能否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度探究等,这些情况均能够反映本班学生的学情状况.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再开展针对性问题设计,进而提高小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的信心.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完“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后,授课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性作业,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圆周率的历史.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阅读完成教材中资料卡的内容,并明白我国著名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过程.然而从古至今,从国外至国内,一定有很多数学家对圆周率展开过研究,小学生对这些历史的了解较少.为了能够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数学教师就可以将“圆周率的前世今生”作为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
2.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来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小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作业完成情况来酌情设计题目,进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内涵、应用范围以及绘制特点,且可以将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数据信息.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知识后,会进行深度思考,想要了解条形统计图还能够统计什么数据内容,并对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条形统计图统计产生好奇心.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疑问,数学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探究性作业,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作业内容为:
请大家对下面两个任务的数据进行调查整理,并使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汇总分析.
任务一:2022年,我国举办了盛大的冬奥会,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冬奥会中的获奖情况,并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二:大家身边还有哪些事件的数据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呢?
在上述两个探究性作业中,任务一主要以课本素材为设计背景,根据班级学情来提出问题;任务二则是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设计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要点来进行分析.这两种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在收集数据时查阅大量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因此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文化,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业情境
1.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融入作业设计中
经过调查发现,教师通过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内容融入探究性作业中,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并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认知.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后,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几何思维.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模型.单纯的作业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探究欲,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正方体道具、长方体道具,还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物品、长方体物品带到讲台上,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生能够对这两种图形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制作,最终在制作中进一步回顾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图形特征.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来创设作业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尚不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来创设作业情境,并将数学问题渗透到故事情节中,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对作业内容的兴趣,并有效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采用任务驱动理念开展作业设计
1.布置多个学习任务,采用异步探究形式完成作业探究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性作业拆解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完“百分数”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并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名为“大家一起完成数学小报”的探究性作业.由于数学小报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将这个大的任务拆解为不同的流程,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一个栏目的内容.笔者将数学小报的栏目划分为四类:名人名言、数学故事、数学题目、拓展知识,最终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小栏目.
2.布置一个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作业探究
在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完“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种下一株小植物,并每日派一名小组成员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高度变化.在个栽培周期结束后,每个小组将植物的生长数据进行汇总,并制作成一张折线图.上述探究性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并在完成作业中巩固所学知识.
结 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发现,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与学习欲,指导学生在完成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有效巩固数学知识,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技能.研究发现,研究性数学作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熟练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设计探究性作业内容,创新探究性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參考文献】
[1]仇艳.小学数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6):93-95.
[2]汤叶娟.“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23(11):68-69.
[3]邱小东.“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23(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