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112万“红马甲”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2024-01-31团泉州市委
团泉州市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着力从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高度来谋划工作,在城市文明、大型赛会、社区服务、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环境保护、便民利民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你好,请不要将垃圾丢在地上。”“这里是公共场所,请不要吸烟。”……2023年12月10日下午,在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第180期“志愿邻里·垃圾不落地”志愿服务活动中,数名青年志愿者正对泉州西街及周边景点的游客进行文明引导。
每逢周末,泉州中心市区的西街、中山路等路段,过往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在这些繁华的街道,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穿梭于人流之中,他们或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或捡拾路上的垃圾,或开展环保宣传,用辛勤的汗水,守护着城市的文明。
“这项志愿服务活动以西街为中心,辐射中山路、花巷、府文庙、新门街等地,每周末都会开展,目前参与的青年志愿者已超过3万人次。除文明引导、环保宣传外,我们还为游客提供游览咨询、路线指引、景点介绍及应急救助等爱心服务。”活动发起者、资深青年志愿者陈煌炎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常态化的行动,助力美化城市环境,同时带动市民、游客共同营造文明环保的良好氛围。”
“志愿邻里·垃圾不落地”志愿服务是我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紧扣泉州发展脉搏和市民群众需求,持续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深入城市各处和百姓生活。
红色教育、安全自护、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文化传承……团泉州市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积极发动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泛联络属地相关单位,在全市22个社区开展“社区青春行动”——“青育”邻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日托管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为辖区内青少年提供红色主题教育、学业陪护、红读计划、青春期安全自护、传统文化、智力课堂、科学实验、语言训练、心理健康、非遗体验及各种文体课程,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孩子无人照顾的“愁心事”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
在各敬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青年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特殊青少年、残障人士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健康关爱等服务;
在第五届海艺节、中德科技论坛、“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第十一届市运会、市创新大会等大型赛会中,青年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致的服务,助力各项活动的圆满举办;
春运期间,在全市各个交通枢纽,上千名青年志愿者开展春运“暖冬行动”,为旅客提供信息咨询、车次指引等服务;
……
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以往的线下招募、手工记录,再到如今的线上注册、活动申请、活动参与、时长统计、星级评定,依托“志愿汇”平台,我市青年志愿者队伍已逐渐实现志愿服务全过程一体化的在线服务管理,促进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人或团队能直接找到志愿加入或引入的组织,同时有效连接了志愿服务中的社会需求、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
得益于志愿服务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便利化,我市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一支支志愿服务团队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投入文明创城、古城护遗、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并常态化开展扶贫助弱、文明交通、社区服务、法制宣传、科普推广、文化下乡等活动。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实名注册青年志愿者1120624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6333支,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6188场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11078505.4小时。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2023年,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进一步加大志愿服务培训力度,邀请来自党校、学校、医院的专家学者及全国各地的资深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围绕志愿服务的理論知识、项目策划、品牌打造、相关技能等内容,对全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和广大青年志愿者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升青年志愿者专业化水准。
在不久前举办的泉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泉州师院“南音推广小先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和华侨大学“让历史的记忆不再沉睡——用闽南家书讲好家国故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双双获得大赛金奖。这是团泉州市委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品牌化的生动体现。
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推行青年志愿服务“一县一品牌”“一校一品牌”,指导各县、镇、村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青年特色、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鲤城,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古城新遇”公益讲解志愿服务,每周日定期在古城各景点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在晋江,青年志愿者依托“爱心格子铺 爱心储蓄所”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公益课堂等各类爱心主题活动;在安溪,来自多个单位的青年志愿者轮流到24个乡镇开展“微光共聚·筑梦童行”志愿服务活动;在德化,“青春筑梦 温暖同行”周末公益课堂每周给山区学生、留守儿童带来文体课程,助力培养兴趣爱好。
同时,泉州市各高校团组织、青年志愿组织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周边实际,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手牵小手,安全过马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长达15年,帮助小学生安全回家,2023年共计服务236天,参与人次达2341;仰恩大学开展青年志愿者“爱邻舍”活动,为马甲镇洋坑村的小朋友们开展课后辅导、兴趣班等业务,减轻家长压力,帮助儿童成长,累计开展活动1284场次;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组织青年志愿者前往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宋元展示馆长期开展陶瓷文化义务讲解活动,目前已服务超2万人次游客;黎明职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队为泉州市区外来务工子女开展义务家教17年,服务时长达11159.9小时,切实服务地方发展和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