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智生: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4-01-31于丽红

慈善 2023年5期
关键词:慈善会慈善事业西安市

文/于丽红

在陕西众多的基层慈善组织中,西安市慈善会是较亮眼的一颗星。2020年10月,朱智生接任西安市慈善会会长一职,两年多来成绩喜人:2021年,共筹募善款物9214.74万元,增长241.56%;2022年,共募集善款物1.97亿元,增长100%以上,实施慈善项目100多个,投入善款1.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百万人次。朱智生本人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优秀基层工作者奖”。这样的成绩,让人赞颂之余,不由得发问,疫情三年的艰难时期,他是如何带领着西安市慈善会一班人把西安慈善事业做得如此红火兴盛?

做慈善是一个人的荣幸与责任

朱智生出身农家,从生产队干部,到未央区三个乡镇的乡、镇长、党委书记,到未央区、碑林区政法委书记,到国定贫困县蓝田县委书记,再到西安市副市长,退休后又被推选为西安市慈善会会长。这一路从基层做起,对人民有着骨子里的情感基础。

朱智生上任西安市慈善会会长一职时,面临两个境况,一是他从西安市副市长的职位退下后,做了一次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再是正值疫情反复,慈善工作很重要也很难做。临危受命之下,朱智生没有犹豫,痛快接下了这个担子。越是危难关头,越是不能后退。朱智生从来不怕挑战,他怕的是没有挑战。他说:“做慈善会长是我的选择,也是省、市委领导的信任。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贫困线上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对他们有着很深的情感基础,也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和义务。”

慈善服务的对象是弱困群体,说起来,朱智生对这个群体并不陌生,多年的基层干部经历不说,1996年他到蓝田任县委书记时的主责就是扶贫攻坚。当时的蓝田是国定贫困县,而扶贫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生产、生活、住房、就学、医疗,解决温饱……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朱智生只用了5年时间,就扭转了这一局面,2002年他回西安任副市长时,蓝田已摘掉了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朱智生说自己与慈善工作有着深远缘分。西安市慈善会成立于1997年,从成立之初他就一直有参与,在任副市长分管期间,慈善会的多位副会长都是他推荐的。他说:“是历史把责任推到了我面前,责无旁贷。我自己也很清楚,我来做,会有一些基础,比一般人更了解慈善会的情况,了解弱困群体的难处,有情感缘分,这些决定了我看待慈善的角度会更实际一点。”

有人不理解,辛苦一辈子了,好不容易退休了,为什么不在家好好享享清福?朱智生又何尝不想享清福,只是一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他就坐不住。比起回家养老,为百姓再多做一些事,为这座城再多做一些事,会让他觉得自己还有生存的价值。朱智生常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用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为百姓做事,自有百姓记得。”朱智生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曾收到过两幅字匾,一幅是他离开蓝田10多年后,有蓝田人来办事带给他一画匾,上面有四个字“情重泰山”,做匾的是一位当年在朱智生手下任职的基层干部,送匾时人已退休,年事已高,听说同事到西安办事,求人家一定要把这幅匾送给老书记朱智生。还有一幅字,是朱智生从副市长一职退下来后,同事们一起送的“平民市长”。一个“情重”,一个“平民”,这就是身边人对朱智生最妥帖的评价。朱智生说:“我喜欢这两幅字匾,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

采访时,与朱智生聊到“权力”这个话题。朱智生说:“慈善会会长与副市长在我看来,都是为人民服务,若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就是职责与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是空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我常要求身边人,对所有来访的群众不能说‘不行’,而是要告诉他们怎么‘才行’,比如应该走什么程序,完成什么资料。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岗位,才能让群众更加信任政府。”在朱智生看来,他到慈善会工作,岗位虽不同,但职责没变,实际就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继续和延长。

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做慈善,要开口求助他人,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觉得要放下身段。但朱智生不这样认为,他说:“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按职责要求去做就好。没有身段可言。”动员筹资也好,组织救助也罢,朱智生认为为弱势群体开口求人是值得的,那一刻,他是谁不重要,重要是最终能帮到弱势群体。“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力,与权力无关,而是取决于权力之外的影响力,是自身价值的影响力。”朱智生说,“我现在有这个能力,那我就做这个事,你说我开口求人,我却觉得有很多人是愿意我开口的,因为我开口给了他们一个行善的机会和途径。我相信,人心都是向善的,只要有能力,谁都愿意去帮助他人。所有的慈善人和爱心企业家的内心都是一致的。我开口求人是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们接受我的开口也同样是在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其中的快乐与成就感,还有那份感动与感恩,是只有伸手去帮助他人的人才能体会的。”

把慈善理念植入大众心里

社会发展到今天,慈善的概念和意义已经突破了传统内容在不断扩展和丰富,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除了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医外,还有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突发灾难的救助。慈善事业已列入到我国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践行第三次分配,突显中国现代化特色,实现共同富裕的载体。慈善的内涵已经更深更广,只有深刻领悟,才能做好慈善事业。中国慈善事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慈善事业要解决的困境还有很多。朱智生是如何做的呢?

朱智生坦言:“发展慈善事业,最大的任务就是慈善文化的传播。只有让慈善意识在人民群众思想中生根,才能形成人人慈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慈善氛围。事实上人心都是向善的,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的意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如何去做慈善?”走怎样的渠道?在朱智生看来,做慈善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宣传慈善文化,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慈善,什么是慈善文化。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慈善意识,形成大众慈善的氛围,使慈善成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人人愿为的生活方式,那慈善工作不用推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朱智生说:“现在的问题就是慈善文化和理念的宣传还不到位。”

采访时,朱智生给我们讲了个例子,在香港每年有30到50万市民自愿定期给世界宣明会捐款,几十元或上百元不等,这种形式在香港市民中已成了习惯。朱智生说:“我们西安有1300多万人,为什么没有形成定期捐款习惯?不是西安市民没有爱心、没有这个心愿、没有这种思想觉悟,而是我们对市民宣传不够,造成市民对慈善了解不多,认识不多,信任不够,意识和概念没有形成。只要我们加强广泛宣传,畅通渠道,搭建好慈善捐赠平台,并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我相信,西安市民的自觉自愿性会更高更好。”

为了加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朱智生要求西安市慈善会充分发挥官媒、社媒、自媒体的作用,通过纸媒、视频平台、电台、电视台、LED屏、地铁、公交、城乡社区等各种渠道进行慈善理念的宣传与渗透,告诉大家慈善不只是出钱给物,还可以出力、出智、捐时间、捐知识产权、捐专利、捐精神文化产品……慈善事业不能光靠一个慈善会,还要发动、引导大众力量,为大众慈善提供条件和平台,把大众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做好做实做大,才能真正帮助到更多的人,促进共同富裕。

西安市慈善会从一点一滴开始渗透,朱智生与慈善会所在的大厦负责人沟通,最终把大厦命名为“西安慈善大厦”,并在大厦楼顶安装了“西安慈善大厦”的灯箱标识;与公交公司商谈,最终开辟了509路公交车“西安慈善大厦”这一站;正在编辑整理出版几套有关慈善理念、慈言善语、慈善故事的相关书籍;与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共同制定了“慈善文化理论研究课题”;成立了“慈善文化专业委员会”,以文化艺术的方式为有需求的人带去精神上的力量和抚慰;与西安市音乐家协会联合出品慈善公益歌曲《就是这双眼》,并在音乐平台及各大网媒发布……

朱智生的愿景就是西安市民人人都有慈善意识,都了解慈善文化,都认同慈善意义,都知道可以通过怎样的渠道、怎样的形式去做慈善。

凝聚社会公益慈善资源

朱智生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一辈子都是公家人,没有权利,只有职责。对我来说,慈善是永恒课题,我愿终生做慈善志愿者。”他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慈善志愿者,同时,他也在积极地拓展西安的慈善志愿力量。西安市直属志愿服务队从由他接手时的0支,现已发展到如今的53支。

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慈善事业离不开志愿服务的参与和奉献,志愿服务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平台与载体。慈善会的工作职责就是组织,支撑,保障志愿者服务队正常开展慈善工作。现在,每天都有志愿者服务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朱智生要求他们做活动的时候都穿上西安慈善志愿团队的队服,打上队旗,这是慈善文化的无声宣传与播种。

2021年12月,西安封控期间,朱智生带领西安市慈善会同仁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西安市慈善会全员夜以继日坚守后方,40多天吃住在工作岗位,接收全国各地社会捐赠1个多亿,并尽快把救援物资送到社区和群众手中为政府分忧,及时救助了受困市民特别是农民工的生活困境。2021年7月河南郑州水灾,筹集救灾资金700多万元及时送往灾区,西安慈善志愿队第一时间赴郑州救灾。全国“十四运”在西安举行,西安市慈善会又募集1700多万元,支持“十四运”。这些凝聚社会资源,济困救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彰显了慈善真情,慈善功能。

为更好凝聚志愿力量,壮大爱心企业团队,朱智生提出要更好地服务这些慈善力量,为此,西安慈善会将慈善大厦7层作为给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慈善志愿者、慈善文化人士等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着手在这里建驿站,办联谊会,给社会公益慈善者一个大本营,一个家,让他们更有归属感,更有志愿服务的动力。为保障志愿者服务团队长期持久地开展慈善工作,西安慈善会还为每一个团队设立一个基金专户,志愿者服务团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给基金专户捐款,款项都归团队专项使用,用于解决活动中的慈善支出。

慈善绝不是喊口号,为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志愿者与爱心企业家的积极性,朱智生身先士卒,凡是志愿服务活动,不管大小,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积极参加,为志愿者打气鼓劲,为慈善事业四处奔走。他为民间中医诊所授慈善门诊牌;在社区举办慈善大讲堂与研讨;在企业举办的美食节上为企业的慈善行为站台;为学院的慈善人才培养基地挂牌;为西安爱心慈善乒乓球俱乐部授牌……

采访当天,结束时已过午时,朱智生没做半刻休息,急匆匆赶往曲江新区,那里有一场志愿服务活动。朱智生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慈善事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团结、组织和鼓励志愿者的慈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半点也马虎不得。”

做慈善要创新

不难看出,作为慈善人,朱智生是自豪的,他说:“往小了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往大了说,我们肩负使命,是第三次分配的参与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践行者。所有慈善人都是精神财富的拥有者,古语云‘仁者寿’,做慈善利他利己,修心养性,是身心愉悦的快事,是延年益寿的途径。”

当我们感叹朱智生在慈善事业上的用心与细心时,朱智生说:“任何事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做慈善不是单纯地去做,还要创新,需要动脑子,思路决定出路,而思路哪里来?就得多学多听多吸收。”平时,他会学习慈善相关的理论,了解国内外慈善发展史、好的做法与经验。他一直在学习和探讨,如何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好更落地更实用更符合民情民意?如何把慈善事业做成与每个人都相关联的事业?朱智生说:“慈善的大格局,说到底就是人人慈善的格局,是人人受益的格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到底,慈善的根本还是要把群众的力量广泛动员起来。朱智生说:“群体动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做到1+1大于2的结果。”

朱智生的梦想就是把西安打造成“慈善城市”。让每一个西安人都以西安的慈善文化为荣为幸,让每一个来西安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慈善文化,在慈善氛围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厚爱。让“慈善城市”真正成为西安的最美标签。

朱智生善语

为西安百姓再多做一些事,为西安这座城再多做一些事,会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人要有自我价值。对社会有贡献,这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服务面也越广,权力就是职责和服务。

为弱势群体多作贡献,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人生幸事。

对所有来访的百姓不能说“不行”,而是要告诉他们怎么“才行”。

做慈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继续和延长。

做慈善的快乐与成就感,还有那份感动与感恩,是只有伸手去帮助他人的人才能体会的。

一个人的影响力与权力无关,而是在于权力之外的影响力,是这个人自身价值的影响力。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对我来说,慈善是永恒课题,我愿终生做慈善志愿者。◎

猜你喜欢

慈善会慈善事业西安市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情暖寒门学子
123的几种说法
奉节县慈善会 荣获全市慈善工作三个“先进集体”殊荣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南靖 南靖县民间慈善会慰问贫困户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