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2024-01-31姜彦杨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道德

姜彦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攻坚克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并寄语青年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集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用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充分发挥其对于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这将有利于高校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职责使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实现目标和价值的不竭精神动力,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其精神代码的体现。思想活跃是高校大学故事的重要特征,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激荡,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会,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2]而正处在价值观塑造、定型决定性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学生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才能担负起时代使命。当下大学生表现出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风貌,但由于涉世未深且心智尚未成熟,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错误国际舆论的影响,部分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情况。少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甚至出现波动和摇摆,不能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容易被西方带有政治目的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所迷惑,易受境内外反动势力教唆,直接或者间接做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他们对于现实处境比较迷茫,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3];少数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停留在浅显的理论理解层面,认识较为模糊、趋于表面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缺乏理性判断,他们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党和国家出现的一些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易出现偏激化或者漠不关心等态度,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也没有很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大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用法能力和维护社会利益意识比较欠缺,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薄弱,对于法律权威性的认识不深,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他们的道德和法律界限模糊,往往容易忽视契约所带来的他律和道德自律,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乏执行力,在体现社会价值的时候也往往呈现出消极的状态,[4]由于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他们一时无法分辨自身行为是否违背法律法规,忽视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容易发生一些不恰当的甚至违法的行为。

做新时代有理想的好青年关键在于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的价值前提。第一,应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者。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是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历史。“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5],只有理论上清醒了,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高校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站稳国家立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第二,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传承的体现,也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当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好资源,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入了解其内涵要义的基础上,武装其头脑并指导其实践。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建立学习研究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进一步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通过一以贯之的锤炼,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6],在思想引导的基础上重视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使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应重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和法治思维的提升,使其成为具有坚定法治信仰的高素质人才。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应当不断强化大学生法治思维,在宪法教育、民法典教育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促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并依法行使权利和严格履行义务,认识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标准作用和强制作用,使其充分践行法治建设的使命。个体的法治素养不仅仅表现在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运用,更包括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等更深层次的方面。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把法律法规内化为价值尺度和行为规则,使其养成坚定的尚法精神,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汲取法治力量,将合法性思维转变为生活经验,避免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脱离法律约束。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守客观公正的法治思维,始终以法律标准要求自己,严格遵纪守法。高校还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敬畏法律,[7]使其始终秉持法律理性,坚持法律的至上性和优先性,坚决当好公平正义的守护者,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真正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衍续精神基因,敢于尽责担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一项救国、兴国和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尽责担当早已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广大青年在这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也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的努力拼搏。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近年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凸显,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今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大学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责任。立足新时代,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衍续文化基因并凝聚力量,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续写中国共产党的新篇章。总体而言,当下大学生展现出满腔热情,他们有着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但是仍有尽责担当不到位之处。少数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唯“西方先进论”,热衷过“洋节”,忽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遗忘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8],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未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尽责担当的智慧;少数大学生因为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存在认识模糊和理解偏差,在网络上制作、观看和传播“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他们对于历史尤其是党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能了解党史的基本知识和总体轮廓[9],但是未能体味其中蕴含的关于尽责担当的历史使命,这就破坏了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同感;少数大学生虽然知道应尽责担当,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他们的行为往往同意识是相脱离的,并且伴随着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式传播,大学生易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他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的世情国情漠不关心,他们的尽责担当并非是具体的。

做新时代敢担当的好青年关键在于衍续精神基因,敢于尽责担当,这是强化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关键所在。第一,应重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文化涵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敢于尽责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民族品质。“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10]如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也应当立时代之潮头,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尽责担当成分,通过富有意蕴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促使大学生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强使命担当教育的文化涵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仁人志士的家国理想和家国情怀[11],丰富大学生对于尽责担当的全面化、立体化认识,从而使其更好践行新时代的责任担当。第二,应重视大学生“大历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责任担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作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主场域,面对大学生易受历史虚无主义侵害的现状,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大历史观的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立足当下国内外形势,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12]引领大学生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觉,[13]珍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所赋予的使命。比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学习素材,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14],利用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和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环境[15],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进行抽象性理论传授,还应优化责任担当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增强其历史定力的同时培育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切实践行者。第三,应重视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协同多方充分挖掘精神力量。面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凸显的时代背景,高校应充分挖掘精神基因,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协同推进高校课程、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除了应当在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中融入责任担当教育的元素,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对于厚植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榜样作用,增强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责任担当的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责任担当的时代内涵也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高校也应当与时俱进,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协同其他社会力量深化责任担当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引导大学生学支甄别网络信息。高校应当牵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转化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成果,更好地彰显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砥砺大学生的强国志向,践行大学生的报国使命,以此巩固责任担当教育。

三、增长本领才干,勇于攻坚克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能在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中实现,能吃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重重磨难,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迎难而上,不断攻坚克难,用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也是非常重视进行理论创新的,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进行理论创新,就不会也不可能取得较大发展。“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16]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随着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大学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本领才干,但是时代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只有不畏苦、不怕苦,勇于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紧跟时代要求,勇走时代前列。尽管当代大学生大多能认识到增长本领才干的重要性,但仍有少数大学生轻视知识学习、未能勇敢攻坚克难。少数大学生在增长本领才干的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自觉完善和增长本领才干的意识不足,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淀,对于理论的把握和转化还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专业素养不够高;少数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这门必修课的兴趣不足,往往呈现出较为消极的状态,唯实用主义,通常只是为了提高绩点和应付最后的考试而学习所谓的“重点”和“难点”,忽视学习本身的意义,更是无法做到学习的持续性;少数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他们的学习仍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轻视实践环节,未能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相结合,这就导致其本领掌握还不全面、效果不佳,未能做到勤学苦练,在学懂弄通做实方面仍存在不足。

做新时代能吃苦的好青年关键在于增长本领才干,勇于攻坚克难,这是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基础任务。第一,应重视大学生理论功底的夯实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克服惰性,时刻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使其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敢于开拓并勇于创新,其中,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传统的课程为导向,更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关注大学生认知提升、行为塑造和成长过程。[17]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增长本领才干并且施展才干,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担当。高校还应当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所蕴含的智慧哲理、革命精神和创新力量,提升大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敢于开拓并勇于创新,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能力素质,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第二,应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发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创新中得以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当不断创新,不仅应当注重知识的积淀,增长大学生的本领才干,同时,还应当注重价值塑造和真理传播。高校应当坚持“三全育人”,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高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党团建设相结合,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红色资源”,把党的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其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大学生更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使其更加坚定勇于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第三,应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本领才干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和实践,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动力的时代新人,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理性引导是相当必要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时行胜于言,高校应当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任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大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更加突出关键导向;[18]同时,应当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既要重视校内的主课堂,也要重视社会大课堂和网络虚拟大课堂,促使大学生知识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勇于攻坚克难,使其在苦干实干中焕发创造激情,并将之内化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比如,鼓励大学生通过追寻党史足迹获得更加生动的认知和前行的力量,发挥红色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才干,鼓励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充分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来观察和研究社会,做到学史力行。

四、锤炼品德修为,乐于砥砺奋斗

肯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人无德不立,立德方能树人,品德修为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砥砺奋斗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自身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吸收衍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乐于砥砺奋斗,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一代又一代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懈奋斗、砥砺前行。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只有不断强化和提升品德修为,乐于砥砺奋斗,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更稳、更远。总体来看,当下大学生拥有较为高尚的品德修为,大多能做到以德立身和以德入世,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砥砺奋斗,但仍然存在奋斗态度认知、奋斗目标定位和奋斗价值标准的偏差和异化[19]现象。少数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未能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少数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明显,存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过分注重追求物质利益而轻视品德修为的提升,认为在当下谈砥砺奋斗是“过时的”和“落后的”;少数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不强,认知和行为不在同一层面,虽然他们道德认知程度看似很高,但是对于砥砺奋斗的理解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是不一致的,在实际行动中未能做到砥砺奋斗,知难而退,害怕失败;少数大学生对于砥砺奋斗的自觉接受程度不高,有关于砥砺奋斗教育的途径相对单一、内容时代性有待提升,往往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灌输,当下对于大学生的品德鉴定和德育评价体系仍有提升之处,往往呈现标准固化、方法单一、互动不强等情况。

做新时代肯奋斗的好青年关键在于锤炼品德修为,乐于砥砺奋斗,这是强化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主要目标。第一,应注重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中国共产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砥砺奋斗的主题,但其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敢于尽责担当,对理想的追求和信仰的坚守始终没有改变。也正是这份坚守始终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的乐于艰苦奋斗的人物事迹,有很多值得铭记的时刻,应当充分利用其中鲜活的英雄事迹,选取符合大学生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学习和教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充分挖掘榜样教育法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始终保持不懈奋斗的志向。高校应当注重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阐释和弘扬,增强大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树立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正确奋斗观,在不断拼搏中勇于担当,并以此促进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在不断奋斗中勇毅前行。第二,应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投身砥砺奋斗的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不断砥砺奋斗,在艰苦奋斗中锤炼品德修为。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主动践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并将之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养成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砥砺奋斗的典型案例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砥砺奋斗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在学党史、讲党史和演党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中国革命道德的内涵及价值,促进大学生主动弘扬并积极践行中国革命道德,[20]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把正确的道德认知与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做好准备,积极投身敢于斗争、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在面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时始终保持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应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乐于砥砺奋斗。大学生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有关,也同外在客观条件紧密相连,高校应当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精准定位德育目标,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具有时代性的德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在不断砥砺奋斗中充分汲取道德元素的滋养,把品德修为作为大学生核心素养并将其纳入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其作为现实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并将这些责任转化为自身自觉意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体现了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因而高校应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目标,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形成德育的合力,客观记录学生道德情况,充分体现道德评价和鉴定的价值,增强大学生品德鉴定和道德评价工作的规范,更全面地锤炼大学生的品德修为,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人民、为人类团结不懈奋斗。

结语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也产生了新的历史方位和环境。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高校应当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强化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高校应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使命担当中,应当引导大学生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传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百年党史中激发共产主义信仰、汲取前进的力量,促使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意识,树立远大志向,自觉肩负时代重任,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担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在学思践悟中继续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道德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