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红利”假说对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2024-01-30周卫民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产率劳动力服务业

周卫民

(1.鲁东大学 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2.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16年首次超过了50%,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其中,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占比,前者约占1/3,后者约占2/3(1)蔡昉(2015)将第三产业大体上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两类部门。2013年前者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7%;后者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5.3%。。经济服务化过程是否使中国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围绕这一问题,包括“逆库兹涅茨化”效应(2)Kuznets(1941)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使得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这种产业结构变化被称为“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进。而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产业结构的演化顺序导致资源从生产率较高的部门逆向转移到生产率较低的部门,从而使得整体经济的生产率降低,称之为“逆库兹涅茨化”。(Kuznets,1941;蔡昉,2015;李玉梅,2017)[1~3]和服务化困境(肖挺,2021)[4]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存在风险。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逆库兹涅茨化”现象局部存在于非农产业中劳动力从工业转移到服务业的进程中,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库兹涅茨式的产业结构演进还是“逆库兹涅茨化”,取决于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具体情况(蔡昉,2015)[2]。总体而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因为工业在中国三个产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最高,然后是服务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实质上,传统服务业中部分低端细分产业生产率较低,现代服务业中部分细分产业由于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生产率较高,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缺乏知识的劳动力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中的低端服务业转移,存在“逆库兹涅茨化”现象可能;而知识含量高的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有助于生产率提高,遵从库兹涅茨化产业演变规律。其中高效率制造业企业自觉服务化过程实质是其知识和技术溢出的过程。企业涉足服务化是一种风险投资(肖挺,2021)[4],服务化能否为企业带来绩效红利、如何有效化解服务化困境,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不仅仅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且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率。

在当前以人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变迁中(刘霞辉等,2008)[5](3)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到城市化进程的转换,现代经济结构从以产品生产配置为中心全面转向以人为配置为中心。,有效配置劳动力和知识等生产要素,既是深刻影响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也是形成现代化产业最重要的过程。在与生产率紧密相关的劳动力因素中,劳动力的知识拥有量和可以激发劳动者潜能的管理要素,尤其值得重视。产业结构变迁过程要真正成为生产率提高导向型的产业升级和优化过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劳动力知识量的增长,充分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通过知识增长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知识持续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其中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状况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拟从现代化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知识进展路径视角考察管理红利理论假说,厘清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把管理红利理论假说和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相结合,基于现代化产业的知识密集性特征,考察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要素和管理要素对于资本和劳动要素产出贡献的影响,从而探索现代化产业生产率增长的路径,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也是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文献综述

在有关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产出份额及其关系方面。周卫民(2017)[6]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是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管理红利可以用劳动效率替代。关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产出份额的研究,白重恩等(2008)[7]发现,垄断程度对资本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在近年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垄断程度增加和国有企业改制等非技术因素,而资本-产出比的显著降低或技术进步等技术因素却无显著影响,劳动与资本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分配份额无显著影响。李稻葵等(2009)[8]认为,从微观行为上看,一个企业劳动所得占产出的比重应该与该企业生产技术中劳动的弹性基本相同。由此可知,在整体国民经济中,劳动者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取决于该经济的产业结构,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会随经济结构而变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会出现U型规律,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有摩擦,摩擦力大于资本运动所面临的阻力,因而劳动力转移速度低于资本的转移速度。这一结果一定是劳动力获得的回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于其边际产出,而资本恰恰相反。所以劳动收入份额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定是下降的。当劳动力转移逐步完成后,劳动收入份额会开始上升。李稻葵等(2010)[9]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劳动所得比重21世纪以来是逐步下降的。从上述分析可知,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份额是否适合经济发展状况,关键受到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关于生产要素配置状况与生产率关系问题方面。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10]研究发现,中国以农业部门就业比例过高为特征的劳动力错配对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有着显著的负效应。罗德明等(2012)[11]也指出,政策扭曲通过保护那些生产率变化遵循较劣路径的企业,既压抑了私有部门的扩张,也使整个经济的TFP 增长下降。在长期,资源错配会降低产出水平,并最终导致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蔡昉(2017)[12]认为,剩余劳动力按照生产率从低到高的顺序,在产业、行业和地区之间流动,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服务业带来生产率提高,但劳动力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却未必带来生产率的总体改进。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就业比重提高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却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基于此,主张遵循生产率提高原则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放在那些具有生产率高且增长迅速的现代服务业上。李玉梅(2017)[3]对非农产业中服务业劳动份额变动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测算表明,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期间,其劳动份额明显增加,导致“逆库兹涅茨化”效应显著为正。就整体经济而言,尽管存在服务业劳动份额变动所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但其数值较小,而且农业劳动份额减少引起的与“库兹涅茨式”结构相契合的劳动再配置效应数值较大,能够抵消并超越非农产业中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不利影响。但是在关于资本的再配置效应研究中,发现资本在产业间的再配置效率不高,不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从技术变迁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及其要素配置状况方面。原毅军和董琨(2008)[13]认为,技术经历着由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间技术向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的变化,与技术结构相对应的产业结构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增长和技术升级使产业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刘智勇等(2018)[14]认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会使高素质人力资本比重逐步增加,以致形成高级人力资本主导的人力资本结构调整格局,这会不断推动各类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应用并诱发创新,从而推动技术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戴魁早等(2020)[15]认为,服务业结构升级过程是原有要素或资源会从配置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逐渐向配置效率较高的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转移,同时,新增资本或资源更多地被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进而导致现代服务业份额不断上升或服务业结构持续升级。肖挺(2021)[4]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困境”问题,考察了企业知识技术资源总量与企业服务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而言,服务化程度较高,并随着TFP的上升而下降;对于生产率非常高的企业而言,服务化程度再次上升。也就是说,低效率的企业敢于在服务领域内进行较高程度的拓展,而高效率的企业则存在战略转型困难,不愿意承担服务化带来的风险,只有生产率非常高的企业自愿进行服务化。

总之,发展现代化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是一个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没有要素生产率的实质性增长,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会存在诸如“服务化困境”或“逆库兹涅茨化”等难以控制的风险,最终会阻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管理红利”假说影响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本研究提出的“管理红利”假说认为,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可能形成的管理红利对现代化产业中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机理在于:管理是一种具有报酬递增性的知识性投入,管理要素的主要承载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主要行使激励功能和配置功能的企业组织主体,企业家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所拥有知识的多寡方面。由于管理要素具有激励功能和配置功能,而劳动要素作为一种激励型投入,存在可以挖掘的很大潜能,同时劳动者供给的努力程度难以控制,劳动要素同时具有可能改进的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而物质资本作为配置型投入,仅仅具有配置效率改进的可能,不存在类似劳动要素的激励效率改进可能。因此,通过有效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可以带来效率方面的超额收益,即形成“管理红利”,劳动要素的可激励特征及对其巨大潜能空间的发掘是“管理红利”的主要来源。管理要素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实现管理红利、提高要素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服务业内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众多中小微企业主作为潜在的企业家,是管理要素的主要载体;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知识密集等特征,突出了管理所实现的超额收益即管理红利与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紧密相关。

Nadiri(1970)[16]在关于索洛剩余值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研究中,认为劳动和资本以外的被生产函数遗漏的其他变量例如企业家能力等非常重要,如果把索洛核算法中被生产函数遗漏的第三个因素企业家能力E加以考虑,则生产函数为Y=ALαKβEγ,其中E作为补足的遗漏变量对总生产率的贡献就是索洛剩余的主要部分。在把企业家能力作为管理要素加入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周卫民(2011)[17]以及沈坤荣和周卫民(2012)[18]提出并验证了一个产出弹性关系假说,即管理要素的产出弹性与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成反比,与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成正比。具体而言,在生产函数Y=AKαLβMγ中,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定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的高度工业化经济体中,γ近似等于β/α,这表明管理投入的产出弹性γ与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β成正比,与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α成反比。实质上,这个产出弹性关系假说本身就是管理红利的形成过程。把这个假说应用到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现代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性、企业家数量多、知识禀赋重要等特点,特别突出了管理过程包括企业家知识增长及其溢出、管理激励劳动要素潜能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方面,从知识要素增长视角强化管理要素与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服务化条件下促进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路径,有助于真正解决“逆库兹涅茨化”效应和服务化困境等问题。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性、消费即时性、生产和消费同步性、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生产经营依赖要素的高度流动性等典型特征。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致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劳动者知识增长存在可能的路径依赖特征。服务产品的消费即时性、要素高度流动性等特征,突显了企业家重组要素和管理的重要性,现代服务业产品生产的非工业化流水线典型特征要求其过程必须以人为中心实施有效管理。在企业中管理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家,现代服务业内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众多中小微企业主会成为企业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内的企业家作用尤显重要。

现代化产业是先进技术、前沿知识和管理等要素广泛使用的产业。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之后,随着现代管理、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日益成为产业主体。首先,劳动者和知识在现代化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要素越多现代化水平就会越高,知识总量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要素增长会促使管理红利的实现。其次,现代化产业中的要素和资源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前沿知识和技术在现代化产业的应用,催生了较多新业态,而且这些作为新业态的现代化产业具有很高的生产率,引致更多的高级要素流入现代化产业,要素的高流动性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再次,企业家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所拥有知识的多寡方面。企业家和劳动力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会通过其知识禀赋显示出来。由于企业中劳动要素潜能的发挥需要企业家的激励,而且这种潜能发挥的空间还很大,使得在宏观生产中管理要素的产出贡献大小与劳动要素的贡献正相关,其中知识要素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产业发展伴随着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且劳动力的知识不断增长,在知识增长条件下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这有可能会提高实现稳态增长的人均资本即资本深化水平。一般而言,现代化产业中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知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使资本要素的效率并未因为资本深化而出现明显递减趋势。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稳态增长的条件是资本深化等于零,这一条件暗含着人均资本不增加,单位资本的生产效率不降低,即在这个人均资本水平上资本要素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资本要素边际报酬非递减现象的存在以劳动要素和管理要素相联系的知识要素发挥作用为前提条件。

总之,管理、知识、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会影响管理红利实现,为了促进现代化产业生产效率有效增长,要特别重视管理过程在现代化产业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与作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激励劳动者,实现企业家知识向小微企业主和员工有效溢出,通过知识增长和技术改进实现合理的劳动力流动,而劳动力流动也有助于加强知识溢出。本研究的核心假设就在于知识扩散和溢出是管理要素赋能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前提,通过知识溢出和管理要素的作用,激发劳动要素的潜能,减轻资本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最终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整体效率的增长。当前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紧密相关,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让生产率高的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实际上主要归结为现代化产业中生产要素的高质量使用和优化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率提高。

四、管理红利理论假说影响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传统的索洛模型将总产出视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函数,未考虑生产四要素中的土地和管理要素,生产函数形式为:Y=ALαKβ。其中:Y表示总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份额。后来陆续有学者将其他生产要素诸如人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引入该模型,使得索洛模型不断扩展。本研究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除了考察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管理的作用外,同时还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中知识密集型现代化产业快速发展,知识在其中的作用突出,因此将知识也加入该模型,进一步考察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等要素产出份额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析知识要素加入生产之后各生产要素可能存在的关系,以及管理红利的实现方式。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1.对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首先,确定基年的资本存量。从1978年改革之初开始分析,对于基年即1978年的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徐现祥等(2007)[19]的估计结果为 6054亿元。其次,将各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资本增量,这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将资本增量与上一年的资本存量相加作为各年的资本存量估计值。最后,参照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20]计算的资本存量数据(1978年不变价),将其按照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进行分割后得到基期资本存量,然后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得到各年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年=1)对各产业资本存量进行平减,得到不变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之前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相关数据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替代。

2.使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

Solow(1957)[21]以C-D生产函数为总生产函数,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希克斯中性假设条件下提出了测度TFP的方法,即增长核算法。其公式为:

(1)

采用Y(GDP真实值)、K(资本存量)和L(劳动就业人数)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利用1978—202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除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100)计算出真实值,并使用真实值除以全国劳动就业人数计算出人均GDP;利用计算得出的1978—2020年全国固定资本存量数据除以全国劳动就业人数计算出人均资本,通过OLS回归得到:

Ln(Yt/Lt)= -6.241 + 0.6703 Ln(Kt/Lt)

(2)

(12.65,0.0000)

R2=0.9801,DW=1.98

解释变量人均资本的系数为0.6703,其t统计量和P值分别为12.65和0.0000,由此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显著,这样得到ak= 0.6703,al=0.3297,将ak、al、实际产出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代入模型(1),便得到中国1979—202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

采用TFP刻画管理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按照索洛理论,索洛剩余是总产出中除了资本和劳动贡献以外的部分,Nadiri(1970)[16]注意到了劳动和资本以外,被生产函数遗漏的其他变量,例如企业家能力等的重要性。实质上,以企业家能力为主体部分的管理要素是效率的主要来源之一,TFP提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管理要素对效率的增进作用。所以,引入作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源之一的管理要素,有助于进一步解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来源。基于此,采用TFP代替管理要素。

3.回归模型选择

为了得出三次产业中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等要素的产出弹性,使用模型一至模型三即式(3)至式(5)分别进行回归,计算出三次产业中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的产出弹性。

Yi=c+β1Ki+β2Li+μ(模型一)

(3)

Yi=c+β1Ki+β2Li+β3Mi+μ(模型二)

(4)

Yi=c+β1Ki+β2Li+β3Mi+β4Learn+μ(模型三)

(5)

其中,Yi(i=1,2,3)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Ki(i=1,2,3)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资本量,Li(i=1,2,3)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人数,M是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的管理。此外,为了将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表示出来,在模型三中加入变量Learn,变量Learn使用图书新出版种数(单位:种)表示,用以刻画知识在各个产业生产中的作用。

4.数据来源

模型一至模型三中各变量样本数据为1978—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Y和Yi(i=1,2,3)分别代表全国总产值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并分别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1978年=100)折算的增加值作为真实值。Ki(i=1,2,3)是采用前述方法估算出来的三次产业各自的资本存量。Li(i=1,2,3)是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人数。以上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公报等。

各变量的处理方法和统计量详情见表1。

表1 模型变量统计性描述

表1(续)

(二)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一至模型三的回归结果分别见表2至表4。

表2 模型一回归结果

模型一回归分析产出与资本和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由表2可知,第一产业中劳动对产出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第二、第三产业中资本和劳动对各自产出的作用效果显著。

表3 模型二回归结果

模型二回归分析产出与资本、劳动和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由表3可知,第一产业中资本、劳动和管理对产出的作用效果均在1%水平显著,其中劳动的系数值为负,表明在模型中加入管理要素之后,劳动对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存在反向作用。这一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在于:从效率因素角度考虑劳动的产出贡献,如果仅仅有一定的劳动力数量而没有劳动力质量增长,那么劳动要素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会很低,而管理要素的系数值较大且显著。第二产业中资本、劳动和管理的系数均为正,且存在正向作用,其中管理要素的系数较大。第三产业中管理要素的系数为负,且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表4 模型三回归结果

模型三回归分析产出与资本、劳动、管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由表4可知,各个产业中各项系数的影响效果均显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在模型加入知识要素之后,管理要素的系数变为正值,而且系数值较大,说明管理要素的作用效果显著且影响较大。由此可知,管理红利在知识性现代化产业中可能会显著存在。从表4和表3的计量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增加知识要素之后第三产业中K的系数显著提高,由表3中的0.0000305增加到表4中的0.000077,增长了1倍以上,提高幅度较大。实质上,知识要素不仅赋能管理,而且强化了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功能和作用。管理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报酬递增性会抵消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从而提高资本的产出贡献。当下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由资本驱动的平台经济急速涌现,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要素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要素的推动而快速共享,为资本带来了高额回报,缓解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管理红利理论假说也为平台经济为什么大量存在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解释。

从模型一至模型三计量检验的结果看,回归的各项检验值指标较好,系数的t统计量说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系数均显著;R2除了模型一中第一产业之外均达到0.9以上,说明拟合优;另外,F检验值与DW检验值的结果也都符合要求。对三个模型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说明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所以结果可用。对三个回归方程进行计量的目的主要是在服务业中加入知识要素和管理要素,据此将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贡献表现出来。

(三)对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红利理论假说的进一步解释

现代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管理要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知识性资源与劳动者结合方式实现,管理性知识对劳动者的溢出会带来劳动产出的增长。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劳动力的可激励特征是管理促进效率的基础,管理要素提高效率的首要途径是与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相结合,因为管理要素对资本、劳动和土地都可以进行配置,但劳动除了有配置效率之外,还有激励效率。现代化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现代化产业中管理发挥作用的条件比传统工业和农业更为充分,管理红利更容易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实现。

多数企业家认为,企业组织中大部分劳动力70%~80%的潜能未充分发挥,而且这种存在于劳动者个体内的潜能非激励难以发挥。美国哈佛大学詹姆士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也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两种情况之间60%左右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结果。因此,若劳动要素在生产中投入比例越大,将有更大的劳动力潜能可以通过管理要素的激励得以挖掘和发挥,从而通过管理要素产生的整体要素使用效率会越高。伴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现代化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在知识、劳动密集型现代化产业中,劳动要素被激励的作用特征对于现代化产业产出增加而言会更加突出。

从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回归结果比较中可以看出,模型二在第二产业中加入管理要素之后,资本、劳动和管理要素对第二产业产出的影响显著,其中管理要素对产出的影响作用尤其值得重视。而在模型二第三产业中,管理要素对第三产业产值的作用不显著且系数为负。实质上,在中国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存,现代服务业中现代知识和现代技术广泛应用,生产效率较高,产业的演进和结构的优化如果遵循资源(例如:劳动)由其他产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则不会存在“逆库兹涅茨化”现象。而传统服务业中劳动力知识含量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传统服务业中部分低端细分产业生产率较低,资源由其他产业进入传统服务业可能会存在“逆库兹涅茨化”现象。由于传统服务业中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条件及基础不充分,管理要素作为一种知识溢出的主体和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效能不高,从而使得模型二第三产业中管理要素对第三产业产值的作用不显著。模型三在加入知识变量之后,第三产业中管理要素的系数为正,而且作用效果显著,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在加入知识变量之后,第三产业中知识要素的作用凸显,从而强化了管理要素是通过知识溢出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带来了要素效率提高,这使得管理要素的作用也很显著,由此证明管理红利在现代化产业中会显著存在。

这个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管理红利理论假说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比传统工业、农业具备更多优势的应用条件。在现代化产业中,知识要素越多现代化水平就会越高,知识总量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现代化产业作为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比例变大,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化产业产品的本质特性使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实现过程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并提高人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在知识性现代化产业中,管理实质上是通过知识溢出发挥更大的效应和作用,管理过程更倾向于是一个知识溢出和共享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过程,是一个非程序化的过程。实质上因为程序化的处理方法总是可以用法规和法令来替代,而现代化产业的特征使得产品的生产更偏向于非程序化过程,需要管理来激励和发挥劳动者潜能,从规模化转向定制化,以便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因此管理要素在现代化产业中的作用更值得重视。

现代化产业作为一个范畴广泛的产业,对现代化产业领域知识分类的细化和概念精细化有助于知识传递,有助于激发劳动者潜能,最终有助于形成现代化新业态,不断提取默认知识并显性化,促进生产率提升。管理过程促进各类知识在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共享,通过知识的增长、传播和溢出,激励劳动者发挥更大的劳动潜能。实质上,与劳动要素相比,资本要素的非激励性和边际报酬递减性,必然会使资本的贡献份额降低,但实证结果并未明显表明资本要素的产出贡献在三产中比重降低,其产出系数明显提高,可能的原因是由资本驱动的大量平台经济加强了知识在经济中的共享程度,管理要素以及劳动要素的知识性和可激励性使得劳动要素报酬递增,弱化了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在管理红利理论假说的实际应用中,现代化产业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特别是增加其知识禀赋将是管理要素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的一个关键条件,为了使要素的投入结构最佳,以实现最大的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必须增大管理投入。

从知识增长角度看,教育或知识是决定未来劳动力流向的基础和条件,接受了什么教育、掌握了何种知识,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去向。因此,对于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提供的教育会影响未来产业的配置状况。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即通过农业生产率提高而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者,在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之前,应该免费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知识的增长,使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者在新的就业岗位发挥更大的劳动潜能,从而避免产业结构变迁的“逆库兹涅茨化”。对于企业主群体,要大力提高其企业家能力,企业家会通过重组要素创立新的生产组织,引致劳动力流动,同时,考虑通过小微企业主在企业内部传递知识给服务业中的劳动者。

五、主要结论

当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为防止“逆库兹涅茨化”现象的出现,必须切实提高各种要素生产率。现代化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的产业,知识要素和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尤为值得重视。产业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劳动力不断向现代化产业转移的过程,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其实就是以劳动力为主的各种资源要素持续重新配置到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中,不断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本研究基于现代化产业知识密集性、劳动要素比重高、生产经营依赖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等突出特点,深入思考管理过程对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效率促进作用。管理要素作为一种知识性资源,通过知识溢出激发劳动者潜能,对于一个非程序化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而言,管理过程是实现效率增长的有效途径。而现代化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本身是一个偏非程序化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将管理要素和知识要素纳入生产效率增长分析范式,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分析劳动、资本、管理和知识等要素在产出中的贡献以及管理红利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为真正实现现代化产业发展与效率增长提供思路。

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现代化产业中的劳动要素及其知识含量是影响产出增长和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劳动要素的可激励特征及知识量与产出效率紧密相关,而发挥劳动要素的潜能离不开管理要素的激励过程和知识的溢出过程。在管理要素的激励功能和知识溢出功能共同作用下,资本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因为劳动要素的作用而弱化,仅具有配置功能的资本要素的产出贡献并未在产出中降低比重。显然,当下大量由资本驱动的平台经济之所以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要素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要素的推动而快速共享,提高了资本的回报和使用效率。通过对产业中各生产要素产出贡献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特别强调劳动者知识增长、管理投入积累、小微企业主知识提高和知识溢出等,对现代化产业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管理红利理论假说启示我们,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特别是增加其知识禀赋,将是管理要素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的一个关键条件,为了使要素的投入结构最佳,以便实现最大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必须增大管理投入。因此,对于企业主群体,要大力提高其企业家能力,企业家会通过重组要素引致劳动力流动、在企业内部传递知识给企业中的劳动者,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对现代化产业中的知识分类细化和概念精细化有助于知识溢出和知识增长,为此,对不同劳动者群体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传递,有助于优化未来产业的配置。

猜你喜欢

生产率劳动力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