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4-01-30司艺

科技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独立学院

摘 要: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于毕业生、学校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挑战更大、就业质量相对较低以及“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凸显。独立学院应以“就业育人”为就业工作的导向,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全员化的就业育人队伍,构建全过程的就业育人体系,拓展全方位的就业育人载体,提升办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就业育人;独立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应予以关注。2023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2024届高校毕業生预计1179万,同比增加21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就业”一词,作为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掀起了学界对高质量就业问题的研究热潮。陈成文等认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高质量就业应满足:人职匹配度较强;工作性质相对稳定;劳动报酬相对合理;劳动条件相对完善;晋升机会相对公正;社会保护相对健全;工作挑战适度;利益表达机制相对完备;工作决策空间相对自由;工作满意度较高[1]。岳昌君认为,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包括较高的收入、快乐的工作、满意的工作性质和单位性质、发挥社会价值、美好的发展前景、充分的劳动保障;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就业应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就业的需求[2]。王中教等认为的高质量就业是:毕业生均能实现充分就业;专业与就业匹配度高;能力胜任工作岗位需求和个体发展需要;个体发展机遇、晋升空间、劳动报酬、工作环境符合个体和社会期待;就业公平性和就业稳定性吻合社会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区域分布、导向就业满足国家需要;创业就业成效明显[3]。

目前对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质量就业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有共性因素,也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界定的“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是:在独立学院毕业生整体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毕业生个体就业具有较高的客观质量和主观满意度。客观质量主要包括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薪资水平、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等因素;主观满意度主要包括毕业生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就业期待的满意度。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163所。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办学时间短、品牌建设不足,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既有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1.高质量就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应有之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就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主要矛盾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毕业生对工作的预期较高与高质量且毕业生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少之间的矛盾,因此,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传统资源要素导向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3]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实现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5]。

2.高质量就业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高校的核心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就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当前正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质量就业是考核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中的立身之本。

3.高质量就业是毕业生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就意味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又能实现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根据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时,更能激发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能力,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因此,高质量就业能进一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笔者查阅分析了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江苏省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6],该报告综合使用了“江苏省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两部分数据,调查覆盖76所培养全日制本科生的高校,其中含29所民办本科/独立学院(含中外合作办学)。笔者认为该报告科学、权威,可以反映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共性问题,基于以上报告得出如下结论。

1.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挑战更大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十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加。相较于逐年递增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市场岗位增加有限。近年来,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为了生存,很多企业采取减少招聘、裁员的方式来减少人力成本,甚至还有大量的企业破产,产生了很多社会失业待就业人员。一方面,供给方—高校毕业生和需求方—就业市场存在着明显供大于求的“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的问题依然难以缓解。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总体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由于办学起步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自身优势彰显不足等原因,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更大。从就业调查报告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低,只有77.6%,低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82.51%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83.65%;就业难度更大,只有47.18%的学生认为求职比较容易,低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51.46%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52.6%。

2.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调查报告从就业适配、就业稳定、就业区域、就业回报四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评价。从下表可以看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主要还是集中在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发达区域,这类地区高精人才汇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适配的三个维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工作满意度均为同类本科院校中最低。工作和专业不相关的原因中列首位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难找;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以及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中,认为收入低的比例最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同类本科院校中最低,周平均工作35~45小时的人数比例最高。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较低,在毕业时的履约率最低,毕业一年内的离职率最高。总体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客观质量以及主观评价,在同类本科院校中都相对较低。因此,必须通过转变就业观念、降低个人预期、提升就业能力达到人职匹配,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3.独立学院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凸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受社会、高校、家庭以及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慢就业”“缓就业”。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意愿降低,更多的毕业生想要通过考研、考公、考编的途径实现个人价值增值。调查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生平均待就业比例为18.43%,独立学院为22.40%。待就业本科生对未来打算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准备考研升学的占比42.45%、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占比41.37%和继续找工作的占比9.94%,独立学院毕业生这样的心态更加突出。独立学院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他们执着于考研,把就业目标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这类“铁饭碗”上。但是,全国研究生招考的平均录取率不足30%,考公、考编的竞争更为激烈,这也会打击毕业生的信心,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就业恐慌,如果不能合理调适,有可能导致逃避就业。此外,独立学院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却又不肯降低就业预期,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暂缓就业。“慢就业”“缓就业”既不利于毕业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应该找准自身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校期间早做职业生涯规划,落实行动,提升就业能力,抓住毕业求职的黄金期,实现“早就业”“就好业”。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路径

独立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独立学院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应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构建就业工作新机制、开拓就业工作新实践。《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将就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和学生成长需求为价值追求,而绝非是仅为完成就业率的指标。因此,独立学院应以“就业育人”为就业工作的导向,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全员化的就业育人队伍

独立学院就业育人工作的关键和根本依靠是教师。一是要树立全体教师就业育人的意识。独立学院应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校内教育、管理、服务各部门的教师资源,充分挖掘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全员参与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形成全员协同育人的局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就业育人的核心牵头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是主体,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工、团委、教务、党办等职能部门教师都是就业育人协同主体。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组,加强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和边界,建立任务清单,激励各主体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对学生就业的教育、引导和服务,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二是要提高全体教师就业育人的能力。独立学院可成立就业教育教研室或就业教育课程组,选聘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研讨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等课题,提高教师就业育人的专业能力。独立学院应鼓励教师参与“访企拓岗”等活动,多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形势、用人需求,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提高就业育人的实效。

(二)构建全过程的就业育人体系

新形势下,要强化全过程就业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时间的维度上,构建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将就业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就业能力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导向目标,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融入就业教育,只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切实解决学生“慢就业”“缓就业”的问题。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教育的时间规划,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制定就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地发挥就业育人的作用。大一阶段,独立学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入学教育、专业导学教育等,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早日确立职业目标并积极落实行动。大二和大三阶段,独立学院要加强学生职业选择和定向的指导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独立学院可以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校友讲座、寒暑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途径。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咨询,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预期,找准定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四阶段,独立学院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精准指导。在就业指导方面,独立学院应加强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和普及,要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同时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实行“一生一策”精准就业指导机制,面向学生做好就业岗位精准推送、就业简历修改、求职面试指导等服务;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和心理疏导。在创业指导方面,加强创业政策宣传解读,分析成功创业案例,提供创业咨询服务等,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創业团队,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探索。学生毕业后,独立学院还要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跟踪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状态、发展状况以及对母校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对现行就业育人体系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拓展全方位的就业育人载体

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因此,独立学院的就业育人工作要与时俱进,绝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不断拓展就业教育的渠道,丰富就业教育的载体,就业育人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一是要坚持第一课堂主渠道,多课程协同育人。大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始终是第一课堂,因此要保证第一课程的教学质量;要配合优质的师资,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授课的形式,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翻转式等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还是各类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展开,要目标一致,又要相互补充;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融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二是要把开展第二课堂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可以开展专业类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比如开展“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开展就业指导类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求职能力,比如开展职场人士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开展综合实践类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能力。三是要加强校企对接,拓展就业岗位,深化产教融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企业对接、互动交流,积极探索“课程嵌入”、实习实训等合作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直接就业的能力;探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等深度合作模式,推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此外,校领导还应带头开展“访企拓岗”,积极拓展就业岗位,现实帮助毕业生就业。四是要依托线上平台、数字赋能就业工作。独立学院应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价值,加强网络就业育人,作为线下就业教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矩阵,通过新媒体的多元化、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就业育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线上就业指导、简历问诊、面试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等服务;搭建线上就业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行业资讯,开展网络招聘活动,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等,让就业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业工作更有温度。

结语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毕业生自身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走提高办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周静雅.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14(07):3743.

[2]岳昌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3(14):6366.

[3]王中教,张泽云.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实践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9(20):7581.

[4]孙文博,颜吾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2):142146.

[5]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逻辑[J].劳动经济研究,2017,5(06):69.

[6]苏春海.江苏省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

[7]高海洋.“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03):4346.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就业育人视域下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SZ1237)

作者简介:司艺(1983— ),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高质量就业独立学院
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质量就业统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实证分析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提升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