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泰勒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2024-01-30荣书
牛泰勒虫病主要是由环形泰勒虫寄生在牛体内而引起的血液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中间宿主——蜱传播,当携带有该病病原的蜱虫叮咬牛时可导致牛患病。笔者采用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牛场疑似患有泰勒虫病的病牛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22 年8 月上旬,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金华奶牛场1 头2 岁奶牛精神不振,后期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弱,体温升至41℃,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肩前淋巴结肿大,触诊有痛感,步态蹒跚,行动不便,喜孤立。静卧在阴凉偏僻的地方,鼻镜干燥,便秘,后期拉稀。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后来在对牛全身检查过程中,在腋下发现璃眼蜱。
二、实验室检验
采集耳静脉血涂片,干燥后先用吉姆萨染液(A液)固定,再滴加吉姆萨染液(B 液)3 分钟染色,经水洗、吸干置于1600 倍油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内见有环形、椭圆形、逗点儿形虫体,数量1 至10个不等,肩前淋巴结穿刺发现有石榴体。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验,诊断该奶牛患牛泰勒虫病。牛泰勒虫病是牛的一种原虫病,曾称泰氏焦虫病,以病牛出现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
四、剖检变化
对病死牛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3 ~5倍,切面有暗红色病灶和灰白色结节;皱胃黏膜肿胀、充血,有针头至黄豆大暗红色或黄白色结节,坏死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边缘不整稍隆起,周围黏膜充血、出血,构成细窄的暗红色带;脾脏肿大,被膜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质软;肝脏肿大、质软,有灰白或暗红色病灶。
五、病原寄生虫
病原寄生虫是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呈环形、椭圆形、逗点形或杆形,环形泰勒虫圆形虫体多于杆形虫体,瑟氏泰勒虫杆形虫体多于圆形虫体。红细胞内一般寄生虫体。寄生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的环形泰勒虫,进行裂体增殖形成多核虫体,裂殖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胞浆内或细胞外。泰勒虫的生活史需要2 个宿主参加,传播者蜱为终宿主,牛为中间宿主。
六、发病症状
牛泰勒虫病多为急性经过,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潜伏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4 ~20 天;人工感染时,潜伏期为9 ~12 天。此时牛外表均正常。
2.发病初期。初期病牛体温升高40 ~41.5℃,有的高达42℃,为稽留热。少数病牛呈弛张热。呼吸加快,每分钟80 ~110 次。脉快而弱,每分钟80 ~120 次。触摸体表淋巴结肿大部位,病牛有痛感。病牛精神、食欲不佳,眼结膜潮红肿胀。此时在红细胞内即可发现虫体,穿刺淋巴结在淋巴细胞内可见石榴体。
3.发病中期。发病中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大减或废绝,反刍减少,多数病牛前胃弛缓,缩腹弓腰,排少而干的黑色粪便。尿液淡黄或深黄,尿少而频。眼流泪,结膜贫血黄染,严重者在眼睑下有芝麻大到绿豆大的出血斑。颈静脉波动明显,心音区扩大。病牛爱啃土或其他异物,常磨牙,迅速消瘦,出现贫血。
4.发病后期。后期病畜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常在眼睑、尾根、股内侧、腹下皮肤等部出现深红色的出血斑。病初除有少数在使役中突然倒毙外,多数在1 ~2 周死亡,亦有长达1 月者。如中期病情不十分严重,经适当护理,也有自愈者。
七、发病规律
牛泰勒虫病是泰勒虫寄生在牛体内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而引发的,是一种季节性非常强的地方性流行病,多为急性经过,发病率、病死率高,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该病传播媒介是璃眼蜱属中各种蜱,主要传播者为残缘璃眼蜱。残缘璃眼蜱为二宿主蜱,成蜱于每年4 月下旬或5 月初开始出现,7月最多,8 月显著减少,9 月完全消失。当幼蜱或若蜱吸食病牛血液后,虫体在蜱体内发育,直至蜕化为成蜱时,唾液腺中才具有感染力的子孢子,从而使牛发病。故本病的发病季节,是随着蜱的出现和成蜱的消长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在流行地区,1 ~3 岁的牛发病率高,而其他牛只多为带虫免疫。新由外地引进的牛只,一到发病季节,几乎全部发病,并且病死率很高。自然痊愈或治疗后恢复的牛只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一般可保持数年之久。
八、防治方法
除加强牛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外,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灭蜱。灭蜱是防制牛泰勒虫病的关键措施。5 ~7 月份是蜱寄生在牛体的阶段,应用双甲脒乳油剂加500 ~700 倍水稀释后喷淋牛体,或者用兽用蝇毒磷加水稀释成0.02%~0.05%乳悬液对牛体进行喷淋,消灭成蜱。在10 月至次年1 月用同样方法再杀灭幼蜱或若蜱。8-9 月是蜱产卵时期,此时牛体上雌蜱全部落地,爬入圈舍的墙缝产卵,是消灭圈内蜱及幼蜱的大好时机。牛舍内的缝、洞穴全部用泥灰堵死,这样就可以使雌蜱及新世代幼虫闷死在洞穴中。在4 月间,大批若蜱落地,爬入墙缝洞穴准备蜕化为成蜱,此时再用泥灰堵塞墙缝及洞穴,将圈舍内的若蜱及成蜱闷死在其中,使其不能传播病原体。对调入、调出的牛只,都要做灭蜱处理,以免传播病原。
2.预防注射。在流行地区的发病季节,对易感牛用阿卡普林进行预防注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本病流行地区的4 月中旬,用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疫苗进行预防注射,可收到明显的预防效果。
3.治疗。治疗原则是杀灭病原体、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用阿卡普林,每千克体重用量1 毫克,配成1%~3%的溶液,现配现用,于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注射1 次,一般用药2 次效果较好,严重病例也可用3 次。注射阿卡普林后,有些牛有不良反应,一般在注射后5 ~30 分钟出现。轻者表现为流涎、流泪、轻度腹痛、摆尾、频排粪尿等;重者脉搏加快、呼吸困难、反刍停止、肚胀腹疼明显、肌肉震颤、共济失调,甚至倒地鸣叫等。轻者不需治疗,1 小时左右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用硫酸阿托品2 ~4 毫升肌肉注射,即可解除。为防止不良反应,在用药前或用药同时注射硫酸阿托品为宜。用贝尼尔按每千克体重7 ~10 毫克,配成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3 ~4 次为1 疗程,有较好的效果。
在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强心、输液、止血、补血、健胃、舒肝、利胆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要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就可降低死亡率。
九、防控策略
1.牛泰勒虫病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6-8月,因此应及时驱杀牛只体外蜱虫等寄生虫。
2.针对已患泰勒虫病的患牛要早诊断、早治疗,不然极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造成患牛的死亡。
3.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牛只抵抗力,促进牛只体质恢复,使各种功能趋于正常。
4.患病牛只体质较未患病前更虚弱,因此需要畜主加强对病牛的护理以及管理。
5.为了降低本病的发病率,畜主要将牛羊的舍墙壁缝隙或者洞穴用水泥封严,放牧时也要尽量远离蜱虫的水边低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