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三部曲创伤叙事中的创伤疗愈
2024-01-29徐海霞
徐海霞
毛姆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在经历创伤后各自试图通过逃离、分享或思考等方式进行自我疗愈,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三部曲中的创伤疗愈做初步研究。
一、逃离
毛姆三部曲的主人公都有“逃离”的经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伯父的唯一爱好是收集书刊。一次菲利普因为背不熟祷文而委屈地独自哭泣,看到这一幕的伯母给他拿来了一本图画书,菲利普立刻被妙趣横生的图画吸引住了。自此菲利普便经常去伯父的书房拿书看,读得废寝忘食,不久玩具就对他再也没有吸引力了。不知不觉中,菲利普养成了世上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习惯——阅读。菲利普曾经对朋友海沃德谈及自己读书的原因:一是因为乐趣,二是因为想从书里认识自己。正如毛姆在书中所说:菲利普在自己心中已经搭起了一个避难所,一个能够远离生活中种种悲戚之事的地方。他在冥冥之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幻境,而幻境之外的现实世界则是无尽苦涩与失望的源头。读书是菲利普逃避苦难的桃花源,一方面使他平静、专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的能力和自信。“逃离”同样帮助菲利普暂离俗世的纷扰,获得片刻的心灵安宁。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寻心中的艺术梦想而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来到塔希提岛。他原本是伦敦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爱好结交文艺人士的妻子,两个孩子都已经十几岁。突然有一天,他给妻子留了一封信表示要离家出走,然后便抛妻弃子跑到巴黎去画画。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他毫无怨言;妻子以为他跟其他女人私奔,托人带话请他回伦敦,还表示既往不咎,他不为所动;有人在看过他的画作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尽全力帮他卖画助他成名,他并不领情;恩人的妻子在他病重得奄奄一息时照顾他,后来成为他的情妇和模特,并在他抛弃她时自杀,他满不在乎;在马赛,他靠救济所才得以勉强为生,后因酒吧斗殴差点被追杀,他不以为意;在塔希提,他和一个土著女人生活在远离喧嚣的种植园,数年不曾跨出丛林,后不幸患上麻风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人烧掉了他最伟大的作品。
《月亮和六便士》中还描写了另一个为了月亮放弃六便士的人物——阿伯拉罕医生。为了内心的理想,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去一艘船上做医生。虽然收入微薄,但是阿伯拉罕并不后悔,因为内心感到满足。有舍才有得,想要追求梦想必然要放弃一些东西,然而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不顾及世俗的眼光和牵绊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阿伯拉罕医生放弃了即将达到高峰的事业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原本幸福的生活,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最终才抵达绘画艺术的顶峰,灵魂也得以安放。思特里克兰德坚守初心,才得始终。在代表俗世的六便士和象征梦想的月亮之间,阿伯拉罕和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后者。别人眼中的荒唐和不可理喻却是他们人生的一次涅槃。他们的选择令人敬佩,因为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们都没有打乱自己的节奏,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月亮的方向前进。
艺术家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美和创造美,这种另类的想法往往不为世俗理解和认可。艺术家追求梦想的过程往往是折腾自身的肉体和灵魂,只有在找到理想的表达方式后才能真正释放内心的冲动。
《刀锋》中的莱雷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和未婚妻解除婚约,只身游历世界,最后在印度佛教教义的指引下了悟生死之道。莱雷实际上是在逃离俗世的价值观念。莱雷和未婚妻伊莎贝尔解除婚约是因为经历过战争之后他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莱雷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哲学命题,认为应该追求精神富足;而伊莎贝尔则一直是拜金的,她认为金钱意味着锦衣玉食和华冠美服,意味着权力和社会地位。三观的差异是两人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莱雷拒绝工作,随后在世界各地的游历也是在逃离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人人都觉得他应该工作,为国家做贡献。然而莱雷却想先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灵魂安放之所。毛姆在《刀锋》中塑造了艾略特作为追求名利者的化身,与莱雷的经历形成对比,互为映照。艾略特是一位颇具鉴赏力的古董掮客,也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达人,热衷举办宴会和参加宴会。他年轻时白手起家,凭借精明能干、结交权贵,成为一个“体面人”,过上了理想中的“体面生活”。艾略特认为莱雷不务正业,不值得托付终身,他很赞成伊莎贝尔和格雷的婚事,认为两人婚后将会过上幸福的有钱生活。艾略特对名利的追逐可谓登峰造极,他加入教会,只因教会是有教养的人应该参加的;他的生活围绕着宴会打转,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名利场的灵魂人物。甚至在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之时,他还为没能收到一张请柬而耿耿于怀,因为这意味着他被社交圈抛弃了,被上流社会抛弃了。而莱雷无法融入这样的生活,所以选择逃离。
莱雷逃离的过程实际也是寻觅答案、疗愈创伤的过程。他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教义的教育,然而目睹朋友的死亡后,他发现很难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邪恶呢?为了寻求令人信服的答案,莱雷遍览哲学书籍,游历欧洲各国,法国、德国、西班牙都留下了他流浪的足迹。最终他来到印度,并在佛教教义的指引下参悟生死之道。
逃离的过程也是疗愈的过程。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找到了自由创作的场所和灵感,内心熊熊燃烧的艺术之火得以喷薄而出,曾经在童年和婚姻中经受的创伤也得以疗愈。与思特里克兰德的逃离不同的是,莱雷在了悟生死之道后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他的逃离只为找到生活的方向。而思特里克兰德最终在塔希提岛度过余生,因为他视画画为生命,为灵魂栖息之所。和他们相比,菲利普的“逃离”虽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却同样帮助他暂离俗世的纷扰,获得片刻的心灵安宁。
二、分享
《人性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四处游历,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诺拉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靠写通俗小说养活自己和孩子。她温柔顾家,善解人意,豁达乐观,聪明健谈,善于夸奖,富有同情心,有很敏锐的鉴赏能力,还有一套踏实而实用的处世哲学。最重要的是她真心喜欢菲利普。和她在一起,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在他讲述曾经的失败恋情时软语宽慰他,在他对自己的跛足耿耿于怀时好言劝解他,在他终于通过医学院的考试时真诚祝贺他,也在他弃她而去后大度包容他。诺拉帮菲利普重拾自信,并给他千疮百孔的灵魂敷上药膏。他们是恋人,亦是朋友。诺拉是菲利普的解语花,是他的精神伴侣。和诺拉在一起,菲利普感受到幸福。遗憾的是当米尔德里德回来找菲利普后,菲利普便残忍地离开了诺拉。而当米尔德里德再度抛弃菲利普后,菲利普又回去找诺拉,却发现对方已经订婚了。
菲利普结束门诊实习到住院部做医生助理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索普·阿西尔尼的病人,两人经常闲聊,成了好友。受阿西尔尼的邀请,菲利普在他病愈出院后去他家拜访,受到阿西尔尼一家的热情款待。自此菲利普便经常在礼拜天去阿西尔尼家拜访,并很快和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菲利普孤独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后来菲利普因为投资失利不得不提前离开医学院,他付不起房租甚至连饭也吃不上。绝望之际他想到过自杀。多亏阿西尔尼一家收留了他,阿西尔尼还推荐他到自己所在的公司上班,使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阿西尔尼一家还邀请菲利普去阿西尔尼夫人的老家采啤酒花,温馨的家庭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菲利普。最终菲利普凭借伯父留下的遗产顺利从医学院毕业后,找到一份助理医师的工作,并和阿西尔尼的大女儿萨利订婚。
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不幸遭遇帮助菲利普宣泄了内心积压的痛苦,而朋友真挚的安慰和帮助也给菲利普带来了久违的自信和家庭温暖,有效地疗愈了他的心理创伤。
《刀锋》中的莱雷会把修行中的所学和心得体会与人分享。书中的“我”在整本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每次见面,莱雷都把修行的心路历程跟“我”分享。股票市场崩盘后,格雷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症,而莱雷用自己在印度学到的精神治疗法引导格雷治好了头痛。
索菲是莱雷、格雷和伊莎贝尔儿时的好友,是个真诚、充满活力且热爱诗歌的姑娘。索菲长大后嫁给了一名律师,婚后的生活非常甜蜜幸福。然而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丈夫和孩子当场殒命,她虽受伤却逃过一劫。索菲的精神世界随之崩塌,无法承受的痛苦吞噬了她的心灵,命运的不公使她丧失了理智。索菲自杀被阻拦后向命运展开报复,开始借酒浇愁,私生活也混乱不堪。婆家觉得难堪,给她一笔钱后让她离家。索菲自此坠入深渊。很久之后,莱雷和索菲在一个酒馆重逢,了解了索菲的遭遇后,他不禁对烂醉如泥的索菲心生怜悯。莱雷最终决定要和索菲结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莱雷和索菲的精神世界是契合的。首先,莱雷和索菲都经历了至亲的死亡。莱雷目睹最好的朋友为救自己牺牲,而索菲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他人的死亡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莱雷无心俗事开始探究生命的意义,而索菲自甘堕落用酒精麻醉肉体。他们的行为不被他人理解,都被视作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但他们却产生了共情,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其次,莱雷和索菲价值观一致,都不在乎物质享受,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索菲从小便爱阅读和写诗,同时拥有崇高的理想,自小便立志要当社工。这种浪漫而无私的精神世界也是莱雷追求的。虽然索菲因遭受打击变得放荡,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高贵的。莱雷认为酗酒和干下流事都是坏习惯,就像咬指甲一样,是可以改正的。另一方面,经受过佛教洗礼的莱雷想要拯救索菲。莱雷要娶一个自甘堕落的女人,有人认为他牺牲自己拯救索菲,替他惋惜;也有人认为他伪善,博取关注和同情。然而实际上莱雷只是在践行他的信仰。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我执”,要想脱离苦海,就要放下心中的“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之后便不再怀有私心,从而能够包容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参悟生死之道后,莱雷不再有分别心,在他眼中众生平等,而索菲就是在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莱雷拯救索菲其实也是在救赎自己,他曾经眼看好友死去而无能为力,所以当他有能力之后会帮助身边每一个遇到困难的朋友,因为他的生活“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因此,莱雷决定和索菲结婚是因为他爱她,同时这个决定实际也是他修行成果的体现,他确实放下了心中的小“我”,参透了生命的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内心创伤的自我疗愈。
三、思考
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和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使菲利普萌生了挣脱种种枷锁的念头,他向往精神的自由,一直努力找寻摆脱苦难的方法,并试图弄清生命的奥义。因为跛足,他早早地摆脱懵懂,开始清醒而苦涩地认识自我。他曾尝试信仰上帝然而最终放弃。他认为自己没有信仰宗教的天性,但为自己制定了道德标准:纯粹地修德行善,而不为奖罚所烦扰。后来他又试图从哲学中找寻答案,却始终不得要领。一天他和朋友克朗肖在一个咖啡馆遇见了两个兜售波斯地毯的小贩,克朗肖调侃道:“灿烂的东方文明给了我们答案。”他告诉菲利普生命的意义就藏在那些波斯地毯中。最终历经挫折和磨难的菲利普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所有遇到的不幸充其量只是生命中精美的装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他意识到他的跛足让他性格扭曲,但是也赋予他内省的能力;他选择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接受人性之善,宽容人性之恶”。最终他意识到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是寻常;他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人生中的苦难达成了和解;最终当他不再视这些不幸为枷锁,他也就不再为枷锁所束缚。
《刀锋》中莱雷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贯穿始终。战争结束后,莱雷回到美国,在跟未婚妻伊莎贝尔的交谈中,他指出朋友的死亡使他耿耿于怀,“在没有对事情彻底得出结论以前,我是永远不能平静的”。就在那时,莱雷已经决定要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生活有没有任何意义?究竟有没有上帝?为什么会有罪恶?莱雷随后开始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之旅。他求知若渴,在巴黎大量阅读书籍,包括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书。此时莱雷已经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它使人振奋,是任何权力和荣华都交换不来的。他不愿跟伊莎贝尔回到美国,甚至认为回去就是出卖自己的灵魂,这是拜金的伊莎贝尔无法理解的。之后莱雷又踏上了游历的路程:他做过水手;在法国的煤矿干了六个月的活;随后去了德国,在那里他边学习德语边在农场收庄稼谋生;后来又去了西班牙和印度。莱雷在印度教的教义中参悟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隐藏在物质性的事物中,而是隐藏在精神性的事物中。人类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可理解为修行或增长智慧)求得幸福。善与恶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善恶本为一体,没有善也就没有恶,没有恶也不存在所谓的善,二者此消彼长且能相互转化。人生的苦难是由轮回和业力而来,若要得救需摒弃自我,即人生的苦难皆由“我执”(可理解为私心)而来,如能放下“我执”,不为自己的利益做事,可使心灵净化,从而摆脱痛苦和烦恼。人们应该平静地、有耐心地、有同情心地、无私地、节欲地生活。
创伤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毛姆“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因各自的不幸经历造成心理创伤,又各自通过逃离、分享和思考等方式得以疗愈。“三部曲”中的创伤书写引人深思: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正视创伤,及时进行干预,避免造成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