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基于海南省昌江县4 个乡镇的调查与思考
2024-01-29古洁
古 洁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笔者以海南省昌江县4 个乡镇为调研对象,围绕该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申报和项目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产业项目缺乏长远的谋划,联农带农富农效果不佳。一是在产业项目申报阶段缺乏前瞻性,多数村干部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和经营经验。二是产业项目普遍缺乏总体的科学规划,较少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辅导,未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且村集体往往更倾向于一些“短平快”的经济项目,导致大多产业结构单一、高效农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较少。三是产业项目与本村农户和现有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户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产业项目联农带农富农能力不强,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二)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不足。一是该县常年干旱少雨,用水成本较大,农机入田的道路、水利设施不足,无法保证种植项目持续灌溉用水。二是部分村路、通信等设施不完善,用于养殖或发展二三产业服务的设施基础缺乏。三是该县大多数村集体土地都已长期出租,导致土地与产业项目无法有效和快速地匹配。
(三)管理方式不利于项目推进,未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一是大多数村集体产业项目都未建立现代运营管理制度,多以镇村领导小组以临时性工作指派的方式粗放地管理和推进。二是责任主体混乱、职能划分不清晰。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责任主体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在实际中,负责项目落实的是镇、村两级干部,且双方职能交叉重叠,导致项目推进的效率和效果较低。三是多数村都没有明文规定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质性的奖励,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四)项目资金测算不精准,缺乏市场风险因素考量。一方面,镇村两级在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没有因地制宜根据本村实际资产情况和项目规模申报,难以精确测算项目所需金额。对于一些缺乏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的乡镇,不知道项目资金怎么用,出现项目资金用不完的“无效冗余”现象;而对于一些经济价值高、效益好的项目则因产业资金不足,出现“跛脚产业”的状况。另一方面,调研中发现村“两委”干部普遍对村集体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缺乏考量,特别是缺乏农业保险意识,导致村集体经济风险防控能力较弱,持续经营缺乏保障。
二、对策建议
优化村集体项目管理可以发挥企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运营优势。建立健全村集体产业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村集体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产业项目申报、运营管理和后期成果管理等各环节工作任务。
(一)做好产业项目运营前的顶层设计。一是设定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自然和人文等资源,将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等条件优势转化为项目投资的方向。二是确定运营主体。为实现政经分离,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运营主体,发动本村农户共同参加创业,推动村集体产业共同发展。三是梳理产业基础。运营团队与村“两委”干部就目前产业基础做好沟通梳理,规避产业发展短板和弊端,优化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
(二)设定产业项目经营模式。一是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技术管理团队(企业或公司)”为主体承担项目运营。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项目管理决策,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农户入股、技术管理团队(企业或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三方合作经营模式。因项目引入的企业或公司以技术和管理投入为主,可在与技术管理团队(企业或公司)的“入股协议”中约定其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技术(或管理)的总经理,负责评估项目投入与产出,测算项目利润,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培训、产品销售等,保障项目的良性运营。二是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薪酬制度。制定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励办法,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报酬挂钩,在确保当年村民收益分红的前提下,从新增经营性纯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资金奖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从经营模式、股份比例、组织机构、资金管理等方面“量身定制”章程,科学调整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外部关系。
(三)优化产业链,构建区域产业化联合体。优化产业链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在村集体经济项目谋划中需打破以生产环节为主,为市场提供初级农业产品的传统农业思维。将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链有机结合,改变产业链简单、发展布局不平衡及可持续能力薄弱的现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深度打造上下游的种养、采购、供销产业链,构建区域产业化联合体。
(四)增强村集体经济项目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引导投保农业保险。由政府牵头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风险基金,科学制定赔付比例及赔付事项,增强村集体经济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村集体经济项目类型,采取过户抵押、技术引进、购买涉农保险等不同举措分类管理,不断降低风险。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投保农业保险。
(五)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应加快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工程,弥补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短板。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接受相关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本地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经验、技术、资金优势,将其培养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壮大人才队伍。对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好、项目规模大、收益明显的项目,可招聘职业经理人,并对职业经理人经营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六)完善项目支持措施,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县农村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阶段,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政策措施。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土地支持政策,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二是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部门和镇村两级项目库建设的工作指导。建议以乡镇为单元,成立由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为股东的“乡镇级村联产业公司”,委托县级乡村振兴平台公司为管理运营方,引入专业技术企业参与经营。三是乡镇需统筹用好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涉农资金等各类资金。建议成立市、县两级资金管理中心,优化考核监管机制,让项目资金能够充分发挥价值,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配套过程中,需充分研判实施项目的规模、前景、效益、科技含量、农户参与情况等。夯实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农业、财政、环保、银行、保险等部门组成“项目论证组”,全覆盖、点对点指导村集体经济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