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博物馆数字化研究与探索
——以安阳博物馆为例

2024-01-29王超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博安阳市藏品

□王超/文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研究保护文物的场所,不仅是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窗口,而且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和模拟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再配合多媒体手段,使得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吸引观众实现沉浸式参观,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研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够为博物馆建设注入新活力,实现博物馆事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以安阳博物馆为例,研究探索新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镜鉴。

1 博物馆数字化的意义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管理的方法,将博物馆馆藏的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文物信息开放与共享,以提升博物馆展览、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的效率和品质。数字化可以帮助博物馆实现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展示的数字化、交互的数字化和教育的数字化,使博物馆更加开放、便捷、生动和现代化,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纵观全球,数字化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逐年增长。据统计,2022年到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54%。202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数字化转型技术支出增长率将超过16%。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文物行业实现数字化发展。2021年国新办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第一次将《“十四五”文物领域规划》上升到国家级专项规划,并提出对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新形势下,全方位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 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及技术应用

2.1 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手段介入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起,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一批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的示范性工程,为博物馆的征集收集、文物保护、科研工作、文化传播等工作提供了精准化支持和全新的数字化平台。三维建模实现了藏品的多方位展示,并为布展、修复和保护提供数字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化藏品的共享;人工智能运用到展陈、导览中,更易向观展者传播历史文化,管理更加智能化,夯实了“数字化+博物馆”可持续深入发展的基础。

2.2 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成为文博数字化发展新亮点

“云游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共推出超过2000项网上展览,到了2021年,全国博物馆的网上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同样,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2021年全球在线展示藏品艺术品、展览及现场直播的博物馆数量相较于2020年提升了至少15%。同时,打造“博物馆名城”也正在形成一股热潮。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消息,截至2023年初,已有接近30个城市计划建立“博物馆之城”或“博物馆之都”,而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数字化展示方式,则被大多数城市视为推动文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趋势

当前,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引领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标志着人类社会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各种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信息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物进行转化,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突破了博物馆传统展示空间和藏品的局限,使得文博行业正逐步由数字化向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变,进而助力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大众化参与、国际化表达。

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助力预防性保护。2023年1月5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文物保护为切入口,逐步探索推动文博行业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向文物采集、存储、修复、展示、机构管理、服务研究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赋能文博行业全链条、全产业发展。例如,2020年,腾讯与敦煌研究、《人民日报》联合开发“云游敦煌”小程序,包含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等多项云端体验功能。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云游敦煌”小程序独立用户已突破1000万,页面总访问量近6000万人次。“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以科技探索数字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安阳市博物馆数字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4.1 安阳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截至2022年底,安阳市已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2家,非国有博物馆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2座。全市各博物馆、纪念馆2022年共接待158.68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展览80余个,开展各类社会教育和研学活动900余场。

4.1.1 安阳市博物馆数字化现状

数字化建设纳入文博事业发展顶层规划。在安阳市“十四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和推动文物科技化应用。通过与数字化品牌企业合作,推进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建设全方位的文物基础信息体系,加快安阳市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实施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增强陈列展览互动性、体验性。实施“数字殷墟”等项目建设,建立殷墟出土文物数据中心。开展线上云展览、云教育、云导览等相关应用,创新全媒体发展理念和人工智能、沉浸式展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漫游、智慧导览等新技术,推动馆藏文物、石窟寺、考古发掘等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共享与活化利用。支持殷墟、曹操高陵等大遗址借助数字技术、元宇宙打造面向全球的沉浸式体验场馆。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安阳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4.1.2 存在问题

(1)博物馆数字化的线上传播展示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博物馆线上数字化以官方网站为主要的窗口,包括线上博物馆、在线高清图片、视频、文物数据库和三维模型等。目前安阳市博物馆的“全景展览”“云上展览”仅是通过简单的数字技术将线下展览搬到网上,缺乏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如,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在网站上开设了网上展厅和数字展览,虽然也使用了360度全景技术进行展示,但是这些展览展示形式单一,在对展出的文物介绍时,仅使用二维高清图片加文字对藏品浅表性的基础信息(如:名称、功能、形状大小、年代等)进行描述展示,缺少深层次的藏品延伸(如:藏品背后故事、研究成果等)和互动性,网上展览仅仅是被动配合实体展览进行宣传、推广,处于辅助地位。同时,除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外,均没有建立线上藏品库。受制于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藏品展示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让体验大打折扣,线上展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文物当代价值与公众生活的连接仍需加强。安阳市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存在着内容挖掘阐释不深入、创新转化手段单一、与社会大众脱节等问题,观众难以真正理解展品内涵。博物馆的主要作用是将藏品的信息传递给游客,使游客能够从中获取藏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藏品的讲解方面仍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使得一些藏品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展示,造成游客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部分藏品的文化内涵了解不透彻。如,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拥有可移动文物20余万件(套),精品文物数量虽多,但是博物馆、纪念馆在向观众介绍展品的来源、背景时,仍以柜式陈列、借助图片、展板等“静态化的解说”传统展示方式,内容通常是以“年代+名称+基本构成+作用”进行解说,枯燥且没有亮点,缺少三维立体打印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和配合实体展示的数字化手段,如:触摸屏展示、微信二维码讲解、小程序导览、“智慧导览”讲解服务、数字展柜等,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观众个性化、碎片化、沉浸式的文化阅读需求。

4.2 安阳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需求和文物活化利用事业的推进,数字化手段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安阳市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丰富特色博物馆建设体系,但与国内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理念滞后、发展滞后的问题。需要抓住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机遇,推动安阳市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大力推动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藏品资源数字化开发。拥有并利用好海量的数字资源是推动文博产业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要加强与考古单位的交流合作,围绕石器时代、殷商、秦汉、隋唐等持续开展地域性文物收集和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安阳市博物馆大数据体系,构建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公众服务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包含智能导航、文物检索、数字化虚拟文物、展览推荐及相关音视频信息在内的数字资源库,避免行业“同质化”竞争。增强藏品数字化进程,对藏品信息进行全面翔实的记录,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资源建设,运用电子标签、三维立体扫描等先进的新技术为每件文物制作专属“身份标识”,通过精准的数据来监控分析藏品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建立“监测—评估—预警—调控”的预防性保护链,实现藏品信息数据动态管理。同时,将数字资源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设置仅对用户权限在局域网内的工作人员开放,从而全方位提升数字资源库的安全性。

(2)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传播手段和阐释手段。面对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安阳市博物馆和纪念馆在展览中力图突破传统的“灌输式”和“模板化”教育模式,为展览增添更多丰富多彩的展示以及解读内容,进而提升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如,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根据参观人群,设立定制讲解、多语种讲解和专业的“传播阐释”岗位,转换展览语言与教育传播语言,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可及性和可知性。安阳市的一些县域博物馆可以大力发展智能讲解,开发人工讲解、自助讲解、人工智能混合讲解等模式,并借助于现代手段,如在线导览、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的社交传播方式,突破讲解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进行教育活动时,积极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其他科技手段,打造博物馆教育品牌。

(3)利用新技术提升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藏品与观众体验的有机融合。空前发展的技术能够转化为“行动力”,将对博物馆的想象照进现实。面对文物或文化遗产时,安阳市博物馆、纪念馆要善于创新展陈样式,打造虚拟展厅或者在展览中加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如:增设可触摸的展品、设立交互体验区等,使原本静止不动的藏品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提高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缩短他们与博物馆的距离,确保各个年龄段和社会层次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文化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文博安阳市藏品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李杰森藏品
抱朴斋藏品
谭礼藏品
美 丽 的 天 鹅
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途径研究
安阳市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