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粮食仓储企业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2024-01-29范志程沈露露杨乾奎

现代食品 2023年21期
关键词:粮食产后检验

◎ 范志程,沈露露,杨乾奎

(广州市番禺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00)

1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概述

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主要是对粮食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并对粮食品质加以判定,从而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提供理论支持[1]。基层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可以通过对粮食食品安全指标、质量指标和储存品质指标的检测,鉴定粮食质量并判定贮藏期限,指导粮食的仓储与流通。

2 做好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2022 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超过6.86 亿t,较2021 年增加368 万t,粮食产量连续8 年稳定超过6.5 亿t,23 个省份实现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长0.6%[2]。尽管形势喜人,但总体上看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刚性增长,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是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故加强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粮食质量监测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还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促进销售企业、仓储单位优化粮食生产工艺,完善产后服务体系,提高粮食仓储技术,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做好基层粮食质量监测,能有效维护民生福祉,防止劣质粮食破坏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3 企业在粮食质量监测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检化验实验室建设水平落后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粮食质量监测的资金投入。资料显示,2017—2020 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 亿元,带动投资600 多亿元,陆续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面提升1 500 多个粮食质检机构功能,5 万t 以上产粮县监测覆盖面提高到60%;直接带动优质粮食增加5 000 多万t[3]。但与纵向医疗、环境勘察等其他专业领域中的检测化验技术和横向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监测技术的先进化程度相比,我国粮食质量监测实验室建设水平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国标法检测、快速检测等方面都存在技术或设备上的落后,不利于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和质量提升。汪玉添[4]认为,粮食仓储企业普遍缺少更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资金支持,基层粮食质量监测人员仍停留在简单的物理感官检验。同时,我国中小型粮库实验室普遍面临场地面积小、功能区划分不合理等问题,检验条件较为艰苦;资金投入有限,阻碍了检验技术设备的更新,导致粮食仓储企业标准化实验室检验能力水平和设备条件较为落后,实验室扩项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直接影响质量监管水平,不利于粮食质量监测技术发展。

3.2 质量监测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质量监测人员专业学科与质量检验和食品安全不完全对应,更倾向于农学、基础化学等专业,导致在质量监测理论和实操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一些监测人员原先从事的工作与现在的质量监测不太相符,导致专业化程度较低。刘文妮等[5]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发现,部分城市粮食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质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及专业职称人员占比不高。

同时,一部分对口专业出身的质监人员往往比较依赖快检仪器完成常规指标检测,而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存在畏难心理,在使用高端仪器设备上过于被动,这也制约了监管手段和水平的提高。基层质监站人员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等的使用不太熟练,出现问题时难以自行判断和处理,影响检验精度。需特别指出的是,部分质监人员虽数据产出量多,但缺乏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对于结果的分析、预警、规律及指导建议等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研究,导致质量报告较为表面化。这种情况不利于监管水平与预警机制的建立和提高。

3.3 粮食质量监管体系顶层设计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粮食质量监管体系顶层设计相对滞后,法规标准、责任清晰等方面还需加强,相关法规标准难以适应新技术与形势,整体监管机制有待提高与优化,避免监管效能的发挥被制约。刘殿来等[6]认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此同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导致粮食从生产到餐桌的供应链日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现行的粮食质量和安全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保障国民食品安全和健康,有必要对现行粮食质量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升级,使之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规范粮食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的粮食产品。这也是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方向。

同时,部分地方粮食仓储企业因历史原因,未做好规章制度的编制工作或未进行定期修订,已印发的制度并未做好上墙,管理要求较分散,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且难以落实。马心宇[7]指出,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流通市场呈现出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经济形式多元化的新特征,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一些粮食仓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相关规章制度编制滞后,操作规程简单化,无法适应当前要求,管理手段较难有效发挥作用,建议增强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

3.4 粮食产后服务和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介绍,截至2020 年8 月底,我国已建成4 000 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清理、烘干、收储、加工以及销售等服务,促进粮食提质增效、推动节粮减损、提高议价能力[3]。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粮食产后服务在新形势下仍需面临不少问题。宋锋等[8]认为,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建设回报时间较长、建设整体布局还需完善等问题。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区域布局上分布不均,部分主产区在粮食收购旺季或天气恶劣时段常出现种粮农户和收购经纪人排队等待清理烘干设施的情况,这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尚未完全覆盖主产区,以及收购站点布局不合理、处理能力有限等因素相关。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收购效率。同时,收获后的粮食在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容易出现损耗,产后损失率仍较高,直接影响粮食的供给;在粮食产业链中,产后加工和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效率和收益均有提升空间。

此外,笔者所处的华南地区具有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对于品质逐年下降的稻谷等原粮来说,需要投入更多的企业成本来达到科学储粮目的。此外,现行的储备粮相关规定中,未对储备粮储存期间到出库时应满足的质量指标限值做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即默认整个储存期间直到出库时与入库时的质量指标限值一致。但粮食籽粒是活的有机体,储存期间仍会发生各类生化转变,这对于储存期间品质逐渐陈化的粮食来说,制度上仍有优化的空间。

4 新时代下仓储企业提升粮食质量监测效果的建议

4.1 提升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地位,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为进一步完善粮食监测能力,充分体现其工作职能,有必要加大检验室技术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实验室建设水平是否先进并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粮食仓储企业单位是否认识到质量监测工作在整个粮食仓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关键是管理层有足够的认识和决心,将其真正视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和投入。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对地方、用得靠谱,这需要管理者具有前瞻的眼光和正确的理念。在仪器设备投入方面,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检测指标。①加大对快速检测类仪器的投入。为满足生产现场的快速质量控制需求,需要提高常规检测项目的效率和测试速度,如增加实验室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等高效仪器设备。②配齐各项主要检测指标所需的大型精密仪器,尤其是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荧光光谱仪等。这些大型仪器是开展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备配置。只有拥有完备的仪器设备,才能满足企业在粮食质量方面的各类检测需求,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此外,还需加大对检验人员定向培训和专业技能提高的投入。精密仪器设备需更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作为支持,只有检验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仪器的运行原理和应用方法,相关仪器设备价值才能得以发挥,检测指标的完善性才能真正实现。

4.2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改善粮食质量监测工作

行业协会和粮食仓储企业应定期组织和鼓励检验人员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检验人员对先进检测仪器和新方法的熟悉度及应用能力,特别是高端仪器的操作技能,同时要加强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方面的培训,提高结果分析和问题诊断能力。企业要改变人员配置,完善专业架构,应做到以下两点。①新招人员首选专业性技术人才。②对现有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式,使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从长远看,形成合理的专业人才架构对于质量监测行业粮食良性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要建立从基层到粮食检验工程师的职业职称发展阶梯,改善薪酬福利,为检验人员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空间,以及稳定的职业保障,减少人才流失。

4.3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专题研究工作

目前,粮食检验行业内部较为封闭,与其他专业检验领域存在脱节。从大众、企业等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粮食类问题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公益性和实用性价值,除科学界和工程界外,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都在等待着这种科技下沉的成果,实现粮食提质增效。因此,要引入科研机制,鼓励检验人员开展与工作领域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攻关,通过研发新方法、优化工艺、改进判定标准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监测手段。同时,要通过行业技术交流会、检验机构检验能力比对等形式,促进检验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行业技术水平的对标提高。

4.4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优化质量监管体系

成熟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可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需要建立科学的产后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相关部门要通过研究不同粮食在产后物理、化学性质和营养成分等变化规律,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实施严密的产后质量监测,确保产后粮食质量。另外,要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加大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粮食物流运输过程中也要选好运输工具,优化运输路线,加快运输速度,减少运输环节损失。

粮食仓储企业要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改善储粮条件,加强储粮害虫防治,提高仓储保管人员技术水平与预警能力,减缓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陈化速度,减少储存损失,延长储存周期。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粮食质量监管体系,细化储备粮质量监管相关制度,不断推动粮食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提高粮食仓储企业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水平,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实现粮食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粮食行业的重要任务。我国粮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优化管理水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要加强对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视,提高其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并鼓励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构建完善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从产后物流、储存到深加工各个环节全面实施质量监管,确保产后粮食质量,提高附加值。只有不断加强理念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研学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构建完善的产后服务体系,我国粮食质量监测工作的水平才能持续提高。

猜你喜欢

粮食产后检验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我的粮食梦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