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中厂”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2024-01-28雍朝康王艳谢亮杜艳红彭莹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1期
关键词:校中厂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雍朝康 王艳 谢亮 杜艳红 彭莹

[摘 要]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革新,以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始深度融合当地区域经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内生动力,与区域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基于“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共建“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使技能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共生、一体推进。在实践中发现新模式下技能人才专业水平高度契合行业企业需求,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校中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堂组织创新、评价机制优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从而探究协同发展路径,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校中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3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120-04

0     引 言

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当前社会就业矛盾突出,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也难。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相匹配,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步、不协调,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建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为例,基于“校中厂”人才培养形式,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和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思路,探究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机制。

1     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1.1   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一定技能、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的人才,通常指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人才。技能人才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能力和贡献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截至2022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 800万人,高技能人才近280万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2   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各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展开调研分析,发现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多元化技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技能,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2)创新能力。随着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够不断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3)团队合作能力。随着区域经济圈内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4)跨界能力。随着产业融合和跨界合作的加强,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发挥作用。

1.3   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行动是将教育、产业和政府有机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政企共建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本文主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探讨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在校企共建“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分析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以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长远发展。

2     协同发展思路

2.1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与区域内企业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形成平等、规范、双赢、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以特色促发展,以管理能力提升和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行业建设无缝对接区域行业。职业院校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学中,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学生教育管理以及专业教学活动,实现职业技能与品德兼修,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养成,造就一批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2.2   分析基于“校中厂”模式的因材施教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中厂”模式下可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订单灵活调整岗位设置,根据岗位设置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模式,以岗位需求的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例如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校企远程互动教学平台等为载体,配合实训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教室理论讲授等多重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和“学习+生产”的立体教学体系,打破学生固有的学习思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增加师生互动与沟通的渠道,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3     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3.1   模式概述

职业院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政府和企业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企共建。在此模式下实训基地可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按业务需求设置生产实践岗位,学生根据订单任务以工人身份深入岗位参与真实产品生产与实践,企业提供岗位指导和生产技术支持。学校承包企业委托业务的所有岗位设置,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參与建设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轮岗轮值。学生通过“校中厂”的岗位锻炼,快速完成企业岗位实习,参与企业岗位认证,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多个业务订单的生产实践,凝练“校中厂”模式思维,校企双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共建课程体系,共创教学环境,共商学习模式,共定教学内容,共拟评价体系。

3.2   模式基本要素

“校中厂”是以实际生产订单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将生产、教学、职业技能认定、企业认证等进行有机融合。它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技术基础,即岗位承包依托的平台,如企业订单、学校场地、人员、设施设备等;二是实现路径,即产品生产与实践教学、产品质量与学习成果相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三是表现形式,即“校中厂”模式呈现出教学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水平评价等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四是“校中厂”的最终形态,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构成动态的、不断完善的教育新形态。

3.3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对比分析

(1)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存在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宽泛、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脱节、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不灵活以及更新滞后、教学组织与信息化技术结合不密切、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2)“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明显优势。“校中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能力本位、学生主体”。比如“校中厂”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坚持行动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通过教材、工作页、教学视频、虚拟仿真软件、远程教学平台等丰富的教育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工作高效完成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明显优势[3]。

4     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4.1   打造“校中厂”校企共赢平台

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要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深度校企合作视为职业教育发展关键点。职业院校本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实训相契合、能力考核与等级认定相配合、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原则,通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承办技能竞赛等举措,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形成“校中厂”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对专业培养方向适当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职业院校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结构、岗位调整保持同步。

(3)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对接。引进企业行业对毕业生培养规格的要求,制定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框架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技能+基本素养+人格发展”培养措施。

(4)高质量就业与企业聚能对接。职业院校通过基于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搭建与企业共建共享的教育服务平台,加强与企业在课程、专业、教学基地、专业技能实训、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校企的“抱团”发展,真正实现就业出口与企业用人之间的无缝对接。

4.2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主动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通过“校中厂”思维,围绕生产订单实际工单任务,创新性构建了“三阶五步”教学模式,即:“三阶”为课前、课中、课后;“五步”为任务探究、工艺校正、实践生产、质量评价、巩固拓展,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融为一体,专业技能、课程思政双线并进,促进学生进阶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4]。

(2)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创新。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设计,学生务必提前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和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安全意识等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专业技能+课程思政”双线并进。

(3)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校中厂”人才培养,建立由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增值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的细分和量化,探索增值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健全由工人(学生)、总监/厂长(教师)、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客户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注重劳动技能养成、质量意识浸润,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5     结束语

本文探讨通过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提升新形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基于校企雙方岗位能力需求,从共建课程体系,共创教学环境、共商学习模式、共定教学内容、共拟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校中厂”育人模式下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从而提出协同发展的路径。经调研发现,职业院校逐步在“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阶五步”的教学模式、“专业技能+课程思政”双线并进的课堂组织模式,并建立由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增值评价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院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能人才专业水平高度契合行业企业需求,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军.我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3):1-4.

[2]周立民,杜韦辰,陈海隆,等.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校中厂”校企双主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包装,2019,39(4):62-66.

[3]王艳,雍朝康,王泊.新时代职业教育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2(1):35-36.

[4]王艳.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商务周刊,2018(5):143.

猜你喜欢

校中厂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