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朝诗文中的谢道韫形象比较研究

2024-01-28邓美玲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
关键词:谢道韫比作朝鲜

邓美玲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文人的诗文中,有一些女性被比作“谢道韫”,她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深厚,与谢道韫颇多相似之处。在这些诗文中,中国社会对谢道韫的接纳与其本人的形象相差不多,但朝鲜半岛古代的朝鲜时代,对谢道韫进行接纳时却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有所取舍。在朝鲜时代,女性相关诗文多数出自男性文人之手,少数出自女性之手,且女性相关记录多是在她们亡故之后,由父、兄、夫、子等与之有亲缘关系的男性文人写的挽诗和墓志铭。中国在这方面与朝鲜半岛有共通之处,写下称赞谢道韫诗文的文人亦多为男性,这其中必然带有男性视角,掺杂着男性的认知,需对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探析。

一、产生背景比较

在中国,被比作“谢道韫”的女性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跨度较大,可以说是自谢道韫所在时代往后各朝代均有,足以显示谢道韫的影响力之深远。比如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北宋沈辽的《丧表姑挽词·其二》、南宋刘克庄的《方氏侄女哀诗》、南宋陈著的《次韵女淑寿兄诗》、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近代柳亚子的《吊鉴湖秋女士·其二》。其中宋朝(960—1279 年)和朝鲜朝(1392—1910 年)的时间比较接近,而且南宋之后的朝代和朝鲜的共通之处是程朱理学较为发达。

在朝鲜半岛,朝鲜时代和东晋的情势颇为相似,亦是王权衰落,门阀崛起。清朝对朝鲜先后两次用兵,朝军溃不成军,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大王甚至对皇太极三跪九叩,王室权威大大衰落,门阀和民间势力逐渐崛起。门阀士族通过门阀制度和礼法维护社会纲纪,其社会作用和地位逐渐提升,民间主导的女性教育由此开始抬头,各种关于女性的规训制度和强调“三从四德”的戒女书一类的书籍大量涌现。

二、身份来历比较

在中国,被比作“谢道韫”的贵族女性均出身名门望族。比如,北宋黄庭坚在《观崇德墨竹歌》中被比作“道韫”的姨母李夫人,是南康建昌(江西永修)人,北宋著名女画家,宋米芾的《画史》、邓椿的《画继》和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均有记载,其哥哥李常曾当过尚书,与王安石等历史名人交情匪浅,丈夫王之才曾当过朝议大夫,她因此被封为“崇德郡君”。唐代元稹在《遣悲怀》中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代指夫人韦丛,岳父是太子少保韦夏卿。近代柳亚子在《吊鉴湖秋女士·其二》中被比作道韫的秋瑾亦出身官宦世家,其父秋寿南曾当过湖南郴州知州。这些贵族女性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学深厚,开蒙较早。比如早慧这一点,北宋黄庭坚在《观崇德墨竹歌》写道:“道韫九岁能论诗,龙女早年先悟佛。”这里被比作谢道韫的是黄庭坚的姨母李夫人,其才名远播,擅画竹石,作者将其比作道韫,以道韫九岁论诗与龙女早年先悟佛交相辉映,形成互文,说明李夫人自幼已展示出卓越的才能。宋代陈著在《次韵女淑寿兄诗》中写道:“道韫生来亦谢芝,解吟今有寿兄时。”唐代元稹在《遣悲怀》中写道:“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来追思妻子韦丛,喻指韦丛出身名门。近现代诗人秋瑾在《齐天乐·雪》中写道:“谢家娇女,正笑倚栏杆,欲拈丽句。”自比谢道韫。由此可见,这些女性均出自名门望族,身份高贵。

在朝鲜半岛,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亦均出身高门,比如,安东金氏、光山金氏、延安李氏、全州李氏、南阳洪氏、坡平尹氏、恩津宋氏、扬州赵氏和昌宁曹氏等世家大族。(金正淑,2021:169)其中,“王后世家”坡平尹氏在朝鲜就先后出过三任王后,分别为贞熹王后、贞显王后和文定王后。《三纲行实图》之烈女图中记载着烈女七人,是从《晋书·列女传》33 篇中挑选出的7 篇,分别是愍怀太子妃王氏、贾浑妻宗氏、梁纬妻辛氏、许延妻杜氏、张天锡妾阎氏薛氏、符登妻毛氏、吕绍妻张氏,是最早的记录。(金正淑,2021:174)这七位烈女被选中,是因她们为丈夫守节。而其他未被选中的“烈女”则多系个性独立、见识非凡的女性,不符合朝鲜社会的期待。李殷相在给韩德及的亡妻金氏(1581—1661 年)写的挽诗《挽清宁君韩德及夫人》中写道:“沙翁之女慎斋妹,妇德咸推道韫贤。享得八旬加一岁,终然双剑会重泉。荣封政在含饴日,盛事才过合卺年。存没想应无复憾,相门余庆百曾玄。”亡者金氏是朝鲜著名性理学文人金长生(号沙溪)之女、金集(号慎斋)之妹,从中可以看出其出身名门望族,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作者以“道韫”来喻指亡者金氏像谢道韫一样出身名门,身份高贵。

三、女性形象比较

(一)才华横溢

在中国,被比作“谢道韫”的贵族女性均文采斐然。元末明初诗人杨基在《赠婉素》一诗中将谢道韫作为才女的典范评价道“文如谢道韫,书逼卫夫人”;当代刘雄在《次韵高寒贺蔡淑萍老师七十初度》中写道:“风仪洒落如道韫,词笔温柔同易安。”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评价道:“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蒲寿宬在《咏史八首谢道韫》中评价道:“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苏籀在《吕伟信求冰花诗赋得两绝·墨迹扶疏冻未消》中写道:“花宜道韫吟盐絮,压倒刘叉冰柱谣。”刘克庄在《游东山图》中写道:“颀然锦衣者谁氏,道韫诸姑姊长妹。”在《方氏侄女哀诗》中写道:“吾常才道韫,汝竟妻南容。”沈辽在《丧表姑挽词·其二》中写道:“常嗟道韫在,终愧右军传。”杨慎在《春雪寄内》中写道:“并起因风兴,还思道韫才。”孙一元在《题美人图六首·其六·题诗》中写道:“因风柳絮真堪拟,谁有当年道韫才。”朱诚泳在《咏雪和欧阳公禁体韵》中写道:“题诗苦无道韫续,取茗不待家姬瀹。”这些诗文无一例外都是称赞谢道韫钟灵毓秀、才华横溢,才情不输男子。

在朝鲜半岛亦如此,这说明谢道韫的文采得到了中朝双方的认可。但略有不同的是,“林下风”的本意指谢道韫个性独立、有主见、洒脱不羁,但这种个性却并不为朝鲜社会所接受,因此朝鲜社会所说的“林下风”已背离原意。有几位朝鲜女性被称赞具有“林下风”,但是指的是她们具有不输朝鲜男性士大夫的文采,而非主见和个性。朝鲜社会实施女性教育是为了维护朝鲜社会的性理学秩序,不许女性有独立的个性和主见。因此这些女性并无谢道韫洒脱不羁的个性,而是符合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女性形象。在记录朝鲜女性行迹的文字中,鲜有关于她们读书的记载。关于宋浚吉的亡妻郑氏的记载有:“夫人禀质清淑,德性仁厚,略通书史,识见明悟。”关于金寿增的亡妻曹氏的记载有:“夏兴公钟爱而教迪,手书班氏女训而授之。及长,夏兴公常曰:‘吾家子女多,惟此女识道理,可与语也。’”从这两项记载可看出,女性的读书主要涉及女训、女诫之类的书籍,也有少数涉猎历史书籍。这从《礼记·内则》和朝鲜朝昭惠王后所作《内训》中可找到依据,书中强调男女内外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女性需要做好贤内助,这也需要相关知识,因此女性需接受女性相关的教育,“实现女性气质,必须成为客体”(波伏娃,1998:473),学习和遵守“三从四德”的规训。

(二)归宿婚配

在中国,被比作“谢道韫”的贵族女性婚配并非必须门当户对。唐代元稹在《遣悲怀》中将妻子比作谢道韫,将自己比作战国时齐国贫士黔娄,暗指妻子屈身下嫁,感谢妻子陪自己吃苦,追忆夫妻情爱,表露遗憾惆怅之情。元稹与韦丛两人的婚配并非门当户对,而是家境悬殊,韦丛出身高门,而元稹则出身寒门,但并未阻碍夫妻琴瑟和鸣。柳亚子在《吊鉴湖秋女士·其二》写道:“天壤因缘悲道韫,中原旗鼓走平阳。”以谢道韫的婚姻来喻指秋瑾的婚姻,二人虽然婚配都是门当户对,但夫妻之间情分淡薄。秋瑾在《谢道韫》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认为谢道韫跟鲍照才华势均力敌,若能婚配,必是佳偶,但谢道韫却嫁给了平庸的王凝之。鲍照出身低微,属低级士族,与谢道韫的家境悬殊,但他生性聪慧,勤奋刻苦,文采斐然,成为“元嘉三大家”之一,文采足以匹配谢道韫。从这里可以看出,婚姻幸与不幸与是否门当户对并无必然联系。

在朝鲜半岛,这些女性的婚姻主要是指门阀士族间强强联合的上层通婚。但谢道韫对丈夫和婆家的不满被朝鲜社会舍去,仅婚配门当户对这一点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李廷龟为尹天衢的亡妻黄氏写的挽诗《挽尹潭阳天衢内》中写道:“文藻长溪宅,诸孙玉树芳。人称道韫秀,配得卫郎清。”尹天衢的亡妻黄氏以文采卓越闻名,被册封为长溪府院君的黄廷彧(1532—1607)的孙女,出身高门。该挽诗中使用“玉树”“道韫”以及“才貌双全”的魏晋名士“卫玠”的名号来形容尹天衢与亡妻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是门当户对的佳配。

四、女性读史者的重读

“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是1969 年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一个术语,又称为“互文性”,一般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是文本基本特征之一,指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关联而又不同的互涉关系。文学的生成本身就伴随着各种回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萨莫瓦约,2003:13),而正是这些“复述”“追忆”和“重写”导致产生互文。中朝文人援引谢道韫的典故进行的文字书写形成互文,比如将“谢道韫”作为优秀女性的典范和文化符号进行颂扬,肯定其高贵的出身和卓越的文才等,这也是源于中朝两个不同民族都处于儒家文化圈以及两个民族间共同的审美爱好。“谢道韫”作为纽带之一,将中朝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父系社会,强调男女有别。在父系社会,女性被推挤到边缘,成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命运受到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影响和支配。“三从四德”“男主内、女主外”“贤内助”“贤妻良母”等是封建社会对理想女性的修辞,这些修辞恰恰反映出父权制社会历史中作为“想象中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的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性别群体的期望。女性作为处于历史边缘的群体,逐渐陷入被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支配的困境,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边缘的空间里苦苦挣扎。在历史进程中,主流话语是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男性拥有阐释历史的权力,社会价值和性别关系等更是被主流话语操纵。这种思维桎梏中的性别关系决定了女性形象的确立。作为性别主体的女性立场,谢道韫性格中的主见和个性与历史主流话语对女性的要求和期望格格不入,因此其个性不被朝鲜社会接受。主流话语颂扬的女性理想形象,往往是符合主流话语对女性要求的女性,能够生儿育女、相夫教子、遵守“三从四德”等的女性才是“好女人”。主流话语能否接纳某女性,核心问题在于其在现实中的角色能否符合主流话语修辞中的理想形象。谢道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出现在中朝的古代诗文中,却在中朝形成了不同的受容现象。中国古代社会愿意接受“完整的”“真实的”谢道韫,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朝鲜社会却只愿接受谢道韫高贵的出身、高超的文才以及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接受其具有的独特个性和见解。朝鲜社会在将谢道韫作为文化符号颂扬时舍弃了其个性和独特见解,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对其个性的批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性要比朝鲜社会更为包容一些。

为了解中朝女性的生存和话语方式的差异,还需追溯女性性别主体在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轨迹,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中朝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谢道韫的文采和个人修养声名远播,得到了千里之外的朝鲜社会的认可,为丰富东北亚文化的交流贡献了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谢道韫比作朝鲜
月师
比作诗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才女谢道韫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字经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