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以北京交通大学“合同法”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为例

2024-01-28吴文嫔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36期
关键词:带头人合同法法学

吴文嫔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高校无论是教育教学、科研教研还是行政管理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群体的合作。研究表明,与个人主义模式和竞争模式相比较,团队合作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能产生更高的工作效能;二是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更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取得社会的支持;三是能更大地提高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1]高校教研创新团队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承担高水平、创新性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学科研人员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教师共同合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的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发展。教育部质量工程提出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合同法”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为例,探究高校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思路。

一、遴选具有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教研创新团队

教研团队应当有出色的课程负责人作为带头人,引领团队的发展方向,设计发展目标,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统领团队成员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方能达成创新教研团队乘数效应绩效。[2]团队带头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科研中,带头人是青年教师的指引者,带头人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带头人的研究水平影响学科教研的高度,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力度。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应选择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学科带头人做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带头人应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凝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展方向,建成实质性的高水平法学教研团队。教研团队的带头人不仅要做到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度统一,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在团队内部有影响力,而且在团队以外的更大的范围内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与活动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必须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团队的活动,带领团队实现团队目标。

北京交通大学“合同法”教研创新团队是基于“合同法”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组建而成的结合法学教学与科研的创新团队,该教研团队在一流线上课程(债权法MOOC 平台)、法学教研创新团队、课程思政建设团队等三个实质性团队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团队成员有多位省部级荣誉获得者、在教学上获得多项省部级及校级奖励;债权法MOOC 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爱课程平台上线,获评校级一流金课;教研团队在人才培养上获得国家级及市级奖项多项;在科研上聚焦数字法治的社会需求,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等多项重大任务、产出CSCI、CSSCI 等高水平论文多篇、出版国家级专著、获智库高级别成果、完成多部战略性研究报告等丰硕高水平成果。在“合同法”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学科负责人组建教研团队的业绩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负责人建成债权法线上一流课程(债权法MOOC 平台建设团队)

学科负责人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负责团队的组建,建成北京交通大学首批一流金课,聚焦国家推进线上大规模开放课程建设的战略性需求,创新教育信息化机制,承担培育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大任务,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课程平台。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完整开课五轮,课程选课人数众多,达一万多人,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负责人在一流线上课程建设过程中带领团队根据教学指标,全新设计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录制授课视频。该课程得到同行高度认可及广泛应用,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同类课程中具有先进示范性作用。

(二)负责人凝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建成法学教研创新团队

学科负责人所主讲的“合同法”课程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师创新大赛奖项,在课程组成员的基础上,负责人结合成员之间相互参与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组建成结合法学教学与科研的创新团队,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模拟法庭辩论赛,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团队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多项重大任务,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交通强国战略,聚焦数据法、智慧交通研究方向,产出丰硕高水平成果。如高级别论文、完成战略性研究报告、提交智库建言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等等。

(三)负责人建成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学科负责人所主讲的“合同法”课程获评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北京交通大学最美课堂;负责人在三报一刊及CSSCI 来源期刊公开发表高级别课程思政教改论文;完成系列教改项目。包括《合同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债权法专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等。负责人引领教研团队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加强对学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同时,提升思政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学创新人才。

总之,负责人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凝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展方向,在团队的建设及一流线上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课程建设在同类课程中具有先进示范性作用。在科研上,带头人带领团队聚焦社会需求,承担重大任务,凝练方向引领团队发展,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团队产出丰硕高水平成果,成效显著,在同行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头人为实质性团队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等重大任务,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带领团队聚焦法治人才培养、法学教育信息化、国家大数据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的需求。团队产出高水平成果成效显著,建成一支在同行中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法学教研创新团队。

二、打造结构合理的梯队式教研创新团队

教研团队的组建,能为教师的紧密合作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教研团队的规模应该根据其目标、任务来确定,使团队成员之间在职称、年龄及学术研究方向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注意避免教师中师徒同堂的现象发生,以便于不同学派、不同理念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为科学研究提供肥沃的土壤。教研团队是一个整体,团队每个梯队的成员的每个行为都将对团队产生影响。在团队中,合作目标的确定、合作的实施以及对合作结果的评价等都是团队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果。因此,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在不违背团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团队中绽放光彩。在梯队建设中,也应注重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行管理机制,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促进教研项目的顺利开展。[3]

(一)梯队式教研团队的层次分布

以“合同法”法学教研创新团队为例,在团队队伍建设中借鉴团队管理理论,进行优秀教研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构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组织结构,精心建设梯队式教研团队。第一梯队:教研团队带头人。带头人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负责人为正高职称,获评教学名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第二梯队:课程主讲教师、学术骨干力量,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第三梯队:学术发展力量,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全面履行带头人职责,凝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展方向,在科研上起到带头作用,团队成员包括省部级荣誉、省部级奖项获得者多位;教学名师、优秀主讲多位;科研业绩优秀的教师多位,凝聚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与科研发展潜力的人才队伍。

(二)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带头人致力于人才梯队建设的推进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建成一支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教研团队。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与师资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名校专题课程的教学,通过校外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发表教改论文;鼓励、支持青年多作学术研究、法律实务实践,方能更好地反馈到教学当中;经常组织课程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心得体会,提高教学水平。建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制定教研创新团队发展目标与共同愿景

明确团队发展的共同愿景,制定合理的团队发展目标,并以此为目标把成员组织起来,使教研团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管理学专家强调,在种种影响力之中,共同愿景所能产生的影响力是最理性、最强大的。因此,作为一个创新教研团队,达成共识,确立共同愿景,是团队建设的基础。教研团队是以科学研究促进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的,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所以首先应由教师个人自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团队的发展目标。这样不仅能反映大家的共同愿望,而且还能使团队目标也成为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奋斗目标,使团队有它应有的生命力。

(一)课程建设发展目标: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

“合同法”法学教研创新团队响应中央号召,推进大规模在线课程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首要性的、决定性的环节,高校法学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影响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前测、课堂讲授、翻转课堂、课堂辩论、课堂研讨、智慧教室圆桌讨论、专题研究训练等方式,结合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高阶专业能力。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模拟法庭辩论赛,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团队致力于教学改革,探求法治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渐渐形成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政治素养有机融合的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科学研究凝练目标:聚焦数字社会发展需求,凝练教研团队数字法治研究方向

以“合同法”法学教研创新团队为例,在科研上是针对社会现实需要或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数字经济、铁路运输等领域的焦点难题急需提供方案进行解决。教研团队凝练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数字法治方向,包括数据治理、数据保护、智慧交通等重点内容。负责人所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均聚焦数字法治方向,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团队成员所互相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也都属于数字法治(数据立法、智慧交通)方向。团队带头人带领团队聚焦法治人才培养、法学教育信息化、国家大数据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的需求,在凝练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展方向引领团队发展、推进团队梯队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等重大任务,产出高水平成果,成效显著。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合同法”课程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教研团队成员为基础的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创新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研创新团队的教学科研应协同发展,凝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形成结合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机制。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源远才能流长。如果没有科研这个“源”,教学这个“流”就难以得到充实而逐渐枯竭。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科学研究的载体,不断产生学科建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的新成果又会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将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三维立体式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机制

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而法学教育正是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基础工作。课程团队创新法学人才培养,形成法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思政素养三维立体式的法学人才培养新机制。

教研团队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二元教学目标,应用法学知识、专业能力、思政素养“三维立体式”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主要有:1.“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三维立体式”法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合同法课程思政建设与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3.推进信息技术在“合同法”课程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课程改革落实思想品德标准、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专业思维和方法、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五个指标点,在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教学创新成果。

(二)人才培养新机制成效显著

教研创新团队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庭审旁听、实习基地建设、创新训练项目等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优质法学人才培养效果渐渐展现。团队指导本科生、硕士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多篇,指导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市级结项评价多项。指导本科生、硕士生参加学术竞赛获多项奖项。团队人才培养业绩丰硕,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团队骨干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国际模拟法庭协会;团队骨干教师指导本科生代表队获辩论赛国家级奖项。

(三)培养道德高尚的法治人才

教研创新团队注重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任,教研团队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教育各个方面,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进行浸润式的教育。从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注重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等三方面落实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学生的规制意识、权利意识、契约精神,如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意识等。实现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团队在达成显著专业教学成效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培育道德高尚的卓越法治人才,履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带头人合同法法学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论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关于合同无效制度的法律适用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劳动合同法》过于偏重保护劳动者?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