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探·品:让历史学习经历更有效
——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为例

2024-01-28沈汉真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史实大运河笔者

沈汉真|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等特点,强调对学生时空架构、史料实证和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这一系列能力需要在具体有效的学习经历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具体有效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更充分、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学习体验中发展素养。

然而具体实践中,教师对“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心感动、情感升华、生命成长等研究尚不够深入。如何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让其在具体的经历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时空架构等关键能力,是值得教师持续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让学生经历“理”“探”“品”等主要学习过程,进一步强化有效学习体验,进而在具体有效的学习经历中提升能力、涵育素养。

一、理——自主理史,提高时空架构能力

历史发展具有时空线索,涉及的事件、人物、概念较多,对其进行教学,教师应成为更好的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教师可围绕选定的教学关键问题或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经历对具体事件等进行自主梳理的学习过程。它可通过理线索、理概况和理要素等具体环节展开。在“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提高时空架构能力,进而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一)理线索

理线索,指针对学生学习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些重要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根据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通过自主阅读等方法梳理要点、事件,在“理”的过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发展的具体历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让学生在年代尺上找到隋朝,并“理”出其所处的时间段和前后的朝代,使其在“理”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围绕教材中“隋的统一”等四个子目内容,“理”出该课的整体线索,即教材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在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两件大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逻辑结构。这一“理”的过程可使学生把握所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线索,较好地掌握史实发展历程,深化时序发展观念。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历史地图、思维导图、结构图、流程图、表格等多种工具,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具体环境,并在具体地理环境和时空交织中对事件进行分析。

(二)理概况

理概况,指在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涉及的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再梳理,使学生明确重要史实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时空要素。如在教学“隋的统一”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梳理隋朝建立的背景、时间,隋朝的都城、建立者、统一的时间等基本概况。又如在教学“开通大运河”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围绕“12345”(即1 个中心、2 个端点、3 个城市、4条河段、5大水系)的要求,对大运河的概况进行梳理。在学生“理”的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等学习形式对“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与“当今大运河”进行对比。如此,通过“理”的经历,学生既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况,也区别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三)理要素

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只有从具体的时间、空间、背景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特定时空发生的历史现象。在对教学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分析问题的要素,即“理”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角度。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取士的意义,笔者通过列表的方式将其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进行对比,“理”出比较要素——选官依据、用官方法、产生的影响等,再进行比较。又如在教学“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时,笔者引导学生“理”出:分析该问题可从经济发展、隋朝统一、加强皇权等要素着手。对这些要素的梳理有利于学生站在时空的角度分析问题。当然,教师还应借助多种手段如查阅史料等,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的史实进行联系、分析、比较,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增强学习体验感,建立时空观念,提高时空架构能力。

二、探——图文探史,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图文探史,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对历史地图、历史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的具体经历中,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提升,视野得以拓宽。它可以围绕探原因、探联系和探影响这三个维度来展开。

(一)探原因

探原因,即通过对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时间、空间等因素的探究,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和具体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充满好奇,探究起来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视频、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充分用好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选择史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如在教学“隋朝经济发展”时,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前,先出示含嘉仓的图片并呈现相关材料。

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 座,其中160 号窖保存有约50 万斤碳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

这一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充分讨论,并结合教材归纳隋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认识到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教师既可根据具体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各种资源,对具体事实进行选择、鉴别、分析、论证,也可通过营造情境、设置悬念、联系生活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疑惑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问题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并带着主动求知的欲望探究问题。

(二)探联系

探联系,即在把握学生思维起点这一重要、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探究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图表、史料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具体联系中提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宽历史视野,活跃历史思维。如在教学“科举制度”内容时,笔者通过列表比较科举制度与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不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法,让学生在联系、对比中更好地认识科举制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体会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中国、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进一步联系当下的一些招聘考试,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在探究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能力发展的现实,紧扣教学目标,提出合理、有效、富有内涵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分析问题,尤其要联系相似史实、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进行探究,以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三)探影响

探影响,即在分析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究历史事件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实,从不同角度展开探究,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对比,采用史论结合等路径,强化学生对史实的深入且全面的认识,提升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引用后人对大运河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影响进行探究,使其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主观上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是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和长安运输;从历史背景上看,自三国以来,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其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但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南地区供应,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路运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影响上看,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所以人们将它归结为隋炀帝的暴政之一,但大运河开通后事实上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不同的史料进行分析,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角度的史料,并通过对不同史料的探究,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历史史实。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具体史料的探究中体会史料对于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促使其养成正确处理历史史实的态度,掌握运用可信史料重现真实历史的方法,涵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三、品——拓展品史,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品”就是让学生经历“拓展品史”的过程。在具体“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收获、观点和体会,这既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其经历情感体验、提升历史感悟的过程,指向的是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品”可以从品原理、品趋势和品借鉴等路径展开,旨在让学生有感悟的内化,有情感的升华。

(一)品原理

历史原理即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中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体现的是历史发展中普遍性、统一性、必然性的道理。“品原理”就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史实的理解和认识,品味所学历史现象蕴含的深层次道理,进而内化知识和感悟历史史实本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品原理”的体验过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结合隋朝的兴盛和迅速灭亡,让学生细细品味朝代兴衰与统治者的关系,并加以正确引导:隋的繁盛与隋文帝励精图治有必然关系,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素质、才能对国家的兴衰有重要影响,也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这些基本道理对今天治国理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仍有重要的启示。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史实认识历史本质。基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树立从人民立场评析具体历史事件的态度,在品析的过程中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重要历史原理,从而涵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品趋势

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品趋势”就是让学生认识、品析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通过对相似历史史实的比较,提炼出有规律性的认知,品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再指导学生主动分享和表达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让“品”的过程“可视”化。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实,总结归纳得出: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又极其重要的朝代,它的统一标志着新的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它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开通大运河,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它的建立与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史中重要的一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品析隋朝的统一与繁荣发展的史实,认识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历史发展趋势“品”的过程,也是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唯物史观的过程,其中既有情感的体验,也有价值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专制到民主等趋势,这之间虽有艰难和曲折,但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三)品借鉴

学习历史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培养,我们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晰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热点、生活实际,品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的启示、感悟,让学生经历情感升华,促使其更理性、更全面地思考和看待社会现实。如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中,笔者结合唐朝诗人罗隐《炀帝陵》一诗,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并从中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同时,笔者还结合当代中国奉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实施民生工程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情感。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增强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经历“理”“探”“品”的学习过程,在具体有效的学习经历中更好地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猜你喜欢

史实大运河笔者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老师,别走……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歌大运河
遇见“大运河”
性能相差达32%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