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究
2024-01-27田秋实龚雯婷
田秋实 龚雯婷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明确要求。创新型人才则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我国,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现阶段,考试仍然是高等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评估教学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课程本体。文章分析了当前学校课程考试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考试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培养;新型考试模式;考试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4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都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加快自主创新,进而从经济方面为社会发展打造出新的增长极。”中央在关于人才的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在新的时代征程上,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我国想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只有拥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才能让创新型人才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只有利用好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良好创造力和极具开拓性,才能让中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再次腾飞于世界,让几千年血脉延续,文明经久不衰、生机勃发。
我国是教育大国,教育是国家建设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树立起创新教育的意识,同时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将这种认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党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考试仍是高等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评估教学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完善并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更好地选拔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选出的人才具有更好综合运用已有的信息资讯、所学的知识、娴熟技能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进而形成新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进行问题处理,方法创造、思维改革和革新中形成不折的信心、意志、智慧和勇气。
本研究对现行高校考试模式及其弊端进行了分析,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项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照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方面的研究进行探究。分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新型考试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准确检查人才的学习状况
因学科教学特点和教学环节的不同,高校各学科考试方式也不尽相同。随着课程设计、口试、社会调查报告等考试形式逐渐减少,考试形式基本局限于开卷、闭卷。但多数考试仍以闭卷考试为主,除了考试形式单一外,设计试卷时由于教师具有局限性,会凭借经验命题和主观评分外,考试内容也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出题范围主要集中于书本,导致覆盖面窄。考试主要集中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复习时间集中且难度较大。这种考试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效果不明显,学生多采用应试教育,上课记笔记,下课懒的记,考试前记笔记,考后全忘记。甚至有学生等着任课教师期末最后一堂课划重点,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平时不认真学习,只针对任课教师给出的重点进行突击复习。高校教学课程教学考试从开始的被广泛认同的多元化形式,逐渐演化发展到现在单一化趋势,本身就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二)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准确评价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
以单次考试成绩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依據是传统的教学成绩评价模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不能全面地体现在考试成绩中,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一致。在传统考试模式下,大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闭卷考试,评卷时依据考试中的知识点给予试卷评分,学生的发散性答案不能取得认同,抹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即使各高校对成绩评价体系不同程度上做出了一些变革,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但这些成绩占比较少,有偶然性,缺乏科学性。学生仍然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没有因为课程相关知识去挖掘自身创新意识,没有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没有锻炼自身创新能力。学生如果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会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教育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
教学评价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考试成绩评价则是教学评价的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又能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正向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首先依据近期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其学习状况,通过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去完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该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自我动手能力,完成学习过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在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这种完成学习的过程会大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三)考试管理制度滞后,不易保证教学考试的公平公正
结合现有考试模式下,考试管理制度相对滞后。高校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停滞不前,改革力度不大,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考试后的管理不够科学。
首先,考试命题来源单一,大多命题由任课老师负责,老师凭借经验命题,只能依托于教材,无法很好地结合现在的社会热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其次,试卷审核无人监管,只有本校教师审查,无法更好地结合更多专业知识,审查只是走形式。死记硬背东西较多,如果监考老师责任心不足,监考力度不够,学生很容易通过作弊获得高分。阅卷时,教师批改随意性大,标准不统一,分数波动性大,试卷考试结果分析于是止于表象。
二、积极推进考试模式改革,促进创新教育
(一)考试形式应实现多样化,充分表现出各学科的教学特点
高校考試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是教育教学目的。考试的形式要突破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要实现考试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在采取传统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增加采取口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考试模式。口试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在口试准备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献,主观提升自我修养,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只要教师做好统一的口试评分标准,在口试中做好相应口试记录,就能很好解决口试建档难的问题。课程论文对于解决学生不会查阅论文资料、学术用语不够严谨、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等问题有很好地帮助作用。课程论文不仅能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研究水平,为学生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报告是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很好地实践方式,对学生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调查报告考查的是学生了解并发现实际社会问题、找到问题关键,再利用自身的学识模拟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自我的深度学习。通过学生主动的自我学习,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新化的提升自我,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考试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反馈。既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又推动了考试模式改革,还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4]。
(二)考试内容应时代化,重点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
当前掣肘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就是考试内容过于固定,局限性太强。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将考试内容改革为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重视各类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各类人才的自我创新。本研究建议,考试内容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任务,也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变革需求。考试内容应立足于知识点本身,通过学生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解决考试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目的。考试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结合时代内容,学生能掌握了解最新的时代需求,做时代的适应者和未来创造者[5]。
(三)成绩评定体系应科学化,更多地体现创新能力在成绩中所占比重
教育公平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好的成绩评价体系能确保教育的公平。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老师教学成果,通过考试结果分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完善老师教学方式。通过传统的成绩评价体系(见图1)与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见图2)对比,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中,期末成绩只占比重的一部分,平时成绩评价覆盖面更广,可以看出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更能适应当下学习环境。结合当前环境,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成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线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线上踊跃发言,既能缓解学习压抑的气氛,又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多元成绩评价体系,能让学生摆脱传统分数的局限,在多元下实现自我突破,完成更好地适应,实现了成绩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6]。
(四)考试管理应规范化,才能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只有考试的公平公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构建创新型学校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大力推进改革教学考试管理制度,首先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考试理念,具有公平公正公开考试价值取向,加强考试命题的管理和创新,杜绝综合评价考试命题随意性,做好命题后的保密工作。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广泛听取和搜集各学科老师提出的有利于创新的考试管理和考试改革意见,集思广益[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确引导教师思想,以考试改革为契机,开展考试引导教学改革活动,让教师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质量新突破,满足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我国创新事业贡献自身力量。在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下,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满足学生创新性学习要求。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建立常态化监管制度,使教学和考试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在考试时,监考人员和巡考人员严格落实考试制度,确保考试的公平。适应时代的考试模式,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7]。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是顺应我国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是实现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只有合理高效的高校考试模式,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作为主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地的基本属性。
高校考试模式改革首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不能固守传统考核形式,要以多元化考试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导和改变学生思维模式的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8]。改革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发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改革和创新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促进创新,创新需要改革。在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下,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综合能力,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让学生更加关注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过程、经验以及效果,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展潜能,最终实现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创新式发展相统一。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考试模式改革必须从考试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成绩评定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N]. 学习时报,2021-12-20.
[2] 郝虹伟. 基本考试形式与社会对应效果浅析[J]. 云南社会科学,2001(S1):212-213.
[3] 宋小清. 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思考[J]. 经济师,2005(01):114-115.
[3] 徐善登. 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成因及对策[J]. 管理宝典2009(02):74-76.
[4] 陈诚等. 高考考试内容的宽广纵深模式改革探索:变应试教育为有效学习[J]. 中国考试,2021(06):32-36.
[5] 刘思嘉,历虹,张芳,等. 混合教学模式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03):35-38.
[6] 何嘉静. 关于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思考[J]. 现象研究,2015(03):272-273.
[7] 蔡离离.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02):245-246.
[8] 廖巧媛. 考试评价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81-182,191.
(荐稿人:朱新宇,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J2022-73)。
作者简介:田秋实(1990—),女,硕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复合材料研发;龚雯婷(1986—),女,学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