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人才培养中“语商融合”能力构建
2024-01-27陈依偲
摘 要: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日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展,由此而产生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缺口也在不断扩大,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迎来机遇,但也要面临挑战。高素质日语人才不仅可满足不断扩大的中日外贸市场带来的人才缺口,还可推动中日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总结当前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语商融合”在日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旨在培养出适应并推动中日经贸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日语人才。
关键词:日语人才培养;语商融合;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42-04
日语人才培养应顺应社会发展进程及外部环境变化,在中日经济合作日益频繁的当前阶段,日语人才应肩负起繁荣双边贸易、加深合作深度与广度的重任,保障“一带一路”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战略顺利推进。商务日语作为继商务英语后的第二大商务外语类专业,在外部发展需求与内部适应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借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多年的发展模式,实现学科建设的快速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日语与商务元素分离的问题,不能形成有效的“语商融合”,传统日语人才培养弥补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数量缺口,但高端复合型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质量缺口却呈扩大化趋势。商务日语人才培养中人才能力的两极分化折射出商务日语教学中能力转化率低、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其核心是商务元素与日语学习元素不能有效整合,学生在实际对外商务活动中会发现知识结构单一、沟通效率不足等问题。在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商务与日语的有效融合,并以此为依托重构学生对商务日语的认知,改变传统的日语学习方式,以社会需求、学生长远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商务日语人才,以“学”助“产”,推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健康发展[1]。
一、日语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迎来飞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从表面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学科建设不匹配,更深层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学难以致用、实践环节缺失、重视度不足等。日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学习中,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学习者能熟练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但不能在商务活动中流畅应用,这与学生日语基础薄弱有关,很多学生是零基础进行日语专业学习,但更多原因是将日语学习与实际应用割裂开来,忽略了语言与商务的融合学习,习得的日语知识难以转化为日语能力[2]。
(一)认知偏差
对待日语学习的认知偏差,存在于教育方、学习方及社会普遍认知三个层面。首先,教育方的认知偏差,日语教学课程设计到课堂实践,突出了基础知识单元及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忽略了电商、旅游、商务、医疗等方面的语言能力教学,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日语学习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在有限的大学生涯期间,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外部需求明显及对学生有利的课程进行侧重授课,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的转化效率,為学生步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3]。其次,学习方面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方面,学习态度受传统语言类学习认知影响,对日语的学习侧重于语法及单词,缺乏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学习方式方面侧重于课堂学习及书面训练,缺乏针对性的情景模式训练及专业实践,会造成所学知识结构与所需知识结构的偏差。最后,社会普遍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家庭及与家庭相关人际环境对日语学习的认知偏差上,社会普遍认知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认为日语学习跟其他语言类学习一样,学语法记单词背发音即可学好日语,学习日语的学生通常都是零基础,没有提前沉淀基础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与进阶知识,会对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且容易事倍功半,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基础薄弱
日语人才培养基础薄弱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高校教育资源基础薄弱,相较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高校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充足的师资力量及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发展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科建设均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人才培养效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出来,且没有成熟的可借鉴经验,英语商务人才培养与日语商务人才培养有共性也有差异,难以完全将其移植到商务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佐证而进行不断完善。其次,学生基础薄弱,相较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进行基本的语法、单词学习,进入大学阶段不需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商务相关的知识;日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绝大多数没有进行过基础日语学习,商务日语的学习从零开始,学习任务繁重,如没有更加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语言学的基础上学习更多商务相关知识[4]。
(三)师资力量不足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不足在中文教师与日语外教都有体现。现阶段高校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任职的高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由于需求扩大与需求质量提升,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由于扩大招生规模扩大与专业扩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综合素质高、具备商务日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造成学生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难以形成有效的商务与日语融合学习能力,且易形成学生及教师双方对语商融合重要性的错误认知,导致语商分离现象出现;其二是教师的培训深造力度不足,基于学科建设、教学理念升级、教学质量提升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日语教师动态补充专业知识,提升知识储备均需不断进行深造学习,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既可完成有效的知识传输,又可引领日语专业教学科研进步。
(四)实践活动不足
日语人才培养的中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高效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迅速完成课堂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日语能力的薄弱环节,做到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完善不足之处。实践活动最佳是出国赴日进行交流,在完全的日语语境中迅速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文化差异,次选是在国内日企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虽不如出国实践明显,也远好于完全脱离日语语境的实践活动。现阶段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多数会选择国内进行,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与合作资源等方面的约束,可赴日实践的学生数量较少,极大地影响了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使学生的成长速度变慢,也使学生就业选择面变窄。
二、“语商融合”能力构建
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在基础知识外,应附加不同的适应性元素。日语人才培养在中日经贸发展持续深化背景下,更应注重语言与商务的深度融合,从专业知识水平认知层面到教学内容方面,再到语商融合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多维度语商融合,通过构建教师团队的语商融合能力,延伸到学生语商融合能力的构建,实现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商务日语人才培养,使学生既通晓日语,又具备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
(一)正确认知语商融合
在日语人才培养课程中,教学方与学习方对日语学习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双方均认为日语基础课程是日语学习的主要方向,而涉及商务知识的课程则被当作副课,基于此认知,日语与商务的学习呈割裂状态,普遍存在轻商务日语知识学习而重日语基础知识学习的现象。但在实际日语应用场景中,商务与日语是融合性的,单一侧重某一方面都会造成日语知识的应用偏差,都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商务环境。
商务日语语商融合能力构建,首先要正确认知语商融合的重要性,确定商务操作技能与语言能力平等地位,有意识地在日语学习全过程中融入商务元素,提高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要明确职业发展导向,比如电商、旅游、商务谈判等,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知识语言的学习[5]。最后,以语商融合为基础,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溯源学习能力,即在日语基础学习与商务沟通技巧提升的同时,学习文化、法律、生活习惯等形成商务行为的基础元素,了解商务活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完成语言学习与商务知识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模式语商融合
现阶段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大多停留在日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方面,对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科目投入了较多精力,对日语商务类课程的重視度不足,二者融合的语商能力培养尚未开始重视。总结来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教学顺序是先语言后商务,毕业前才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传统教学模式在经过系统学习后,不能对学生的日语商务能力提高起到很大帮助,因此,教学模式的语商融合革新势在必行。教学模式的语商融合,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开始,高校及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语商融合对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模式、强化实训操作等方面进行日语教学语商融合新模式探索,将语言教学与商务能力提升贯穿到学生学习日语的全过程中,以授课模式的更改来改变学生接受日语知识的顺序,将商务与日语紧密结合,使商务能力变为学生的基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交及商务沟通能力[6]。比如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中,将商务元素提前融入日语基础课程中,引导学生以商务思维进行日语基础单元学习,并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及时更新并设计教学计划,保证学生习得的商务日语能力不与社会发展脱节。
其次,以商务能力为导向进行日语人才培养,传统日语人才培养的导向不明确,可归纳为以考证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等,学习目标的高度会对日语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产生影响。重基础语言能力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能力,其表现形式为考试成绩好,考证级别高,但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弱,商务交际能力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通常表现为专业知识能力较强,但是综合商务能力弱,不能胜任复杂的对外商贸活动。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商务能力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语言与商务能力的同向发展,学生学习则要注重商务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
最后,语商融合与学科融合共建,日语人才培养语商融合,可以参考国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将日语教学延伸到非日语学习环节,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日语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得到双重提升。因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日语教学延伸的程度有限,可以先在日语专业课程与商务课程之内实现全日语教学,使学生熟悉日语语境,提高日语的听、说能力,逐步达到语言能力与商务能力融合提升[7]。日语人才培养语商融合构建的核心是语言能力与商务能力的双重融合提升,其本质是简化日语学习流程,将割裂开的语言学习与商务能力训练以及实践活动做到有效整合,在基础日语学习中加入商务元素,在商务课程学习中提高日语听、读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知识碎片的统一与融合,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8]。
(三)实践活动语商融合
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向能力转换的最后阶段,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需在日语与商务融合的情境中完成,在提高学生涉外商务综合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在实训中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薄弱环节,以便做到针对性补足。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均有不足,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场所,高校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现实习专业不对口、实习岗位与所学知识契合度不高,甚至会出现实习内容与商务日语专业不关联等诸多问题[9]。日语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应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首先,建立校园实训基地。高校应发挥自身信息与资源优势,建立商务日语专业实训基地,创设出贴近现实商务活动的语言实训场景,使语言与商务的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展开,促进商务能力培养与基础语言能力培养同步发展[8]。在实训基地中模拟的商务场景应与市场发展接轨,培养出社会急需与热点专业复合型人才;其次,多维度、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扩大与日资企业的合作范围,在提高校园教育水平的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拓宽道路;最后,创造学生赴日实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进行实践活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跟实际商务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日语语境中可以快速对所学商务知识与语言知识进行验证,实践所学的商务技能与沟通技巧,对不足之处进行强化练习,将理论商务日语知识转化为商务能力,实现语言与商务的深度融合[10-11]。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基础语言能力培养而轻商务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语言与商务的分离不利于学生良好商务沟通交际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广度与深度的拓展[12]。基于此,高校日语人才培养,应从语言基础学习阶段开始,将商务元素逐步融入教学中,从对语商融合的认知开始改变,构建新的日语教学模式,加大日语人才培养语商融合方面的科研力度,借鉴其他商务外语人才培养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经验,培养出适应并可推动外贸经济与文化交流高素质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维波,杨林生. 基于“语商融合”的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22(12):46-50.
[2] 谢好.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探索: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专业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7):126-129.
[3] 何娟娟. 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5):67-68.
[4] 周燕. 中日貿易发展形势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J]. 商场现代化,2020(10):75-76.
[5] 崔士红. 转型期民办高校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8):12-14.
[6] 孙梦鲁,陈芷悦,熊钰雨,等. 基于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3):170-172+182.
[7] 王慧鑫,葛晓昱. 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日本文化导入方法探究[J]. 大学,2022(01):102-105.
[8] 金少芬.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127-128.
[9] 齐金玲. 课语整合式学习模式在跨学科日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9(12):26-29.
[10] 林彩虹.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二外日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7):63-64.
[11] 曲朝霞,栗霞.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1):118-119.
[12] 牛立忠,龙慧. 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之问题与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143+145.
(荐稿人:李先瑞,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陈依偲(1985—),女,博士在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讲师,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中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