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2024-01-27姜胜馨邬丽群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影响因素

姜胜馨 邬丽群

摘  要:文章对1439名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目标选择、学习状态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文章立足家庭文化资本视角,着重分析了就业选择方面、专业兴趣方面、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藏书情况等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以学风建设主体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精神引领、师资队伍核心能力提升、学风建设成效评估为重点的优良学风培育体系。

关键词:家庭文化资本;学风培育;影响因素;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14-04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1]。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好氛围、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的风气下,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2]。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教学研学提升水平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素养,以学养人、治学养性。《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论语》中强调“君子务本”,凡事要务本,要务事物的基础和根源。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在学习这件事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做到有始有终。优良的学风是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不高,人才培育质量硬不硬,学习氛围浓不浓,看的就是学风,因此,无论怎么强调学风、怎么抓学风都不为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教育是百年大计,培育优良学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

学风建设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探索家庭文化资本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因材施教的起始点和着力点,只有先区分“材”的类别,才能够分配“教”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优良学风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文化资本对学风培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挖掘。

家庭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结合文化再生产理论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的一个衍生概念。家庭文化资本大体表现三种存在方式[3]:一是具体的形态,以行为化的方式存在,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等;二是客观的形态,主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如书籍书画、工具设备、艺术器具等;三是体制的形态,以客观化的形式存在,包括经济来源、资格证书、学历文凭等。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所能获得的学业利益与其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基本上是对应的,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本研究分析优良学风培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向,以父母受教育情况、家庭文化行为等为切入点,探讨家庭文化資本与优良学风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拓展学风建设研究的视野,完善优良学风培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家庭文化资本对学风建设影响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学风建设影响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和涉及就业目标、专业兴趣、家庭文化资本等25道题目组成。本次问卷收集采用线上填表调查的方式,面向黑龙江科技大学本科生开展调查,共计有1445人完成此次调查,问卷收集后,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6份。

经过整理与分析,此次参与调查女生540人,占总人数的37.5%,男生899人,占总人数的62.4%;生源地为乡村的学生有589人,占总样本的40.9%,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有850人,占总样本的59.1%;文史类(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学生有355人,占总样本的24.8%,理工类(包括工学和理学)学生有1084人,占总样本的75.2%,如图1所示。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就业选择方面

首先,有639名学生选择升学或者留学,占比44.41%,其中理工科学生占比高达71.67%,选择升学或者留学的学生当中父母学历高中及以上的占比49.9%,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当中,家长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5%,由此可见,高学历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选择升学或者出国留学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高学历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选择升学具有积极作用,高学历家庭对于学生的期望值更高。通过调查还发现选择升学或者出国留学的学生当中文史类学生接近30%,高于参加调查的理工类学生比例(24.8%),说明学校文史类学生更倾向于考研;其次,有304名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其中文史类学生占比40.7%,远高于参与调查的理工类学生所占比例(24.8%),从选择考研或者升学和考取公务员的学生比例来看,学校文史类学生对未来规划较为清晰,具有明确的学业目标;最后,选择毕业后直接到国企、民企、世界500强等各类企业就业的学生有469人,占比34.46%,调查发现,有超过86%的学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说明学生对个人能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充满信心。

(二)专业兴趣方面

首先,对于本专业感兴趣的学生736人,占比51.15%,说明占半数的学生对所选专业具有一定认可度,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在这部分学生当中,在问及遇到不感兴趣的课程时,选择不去上课的有4人,仍然去上课但选择自学其他内容的有646人,为了应付点名去上课的有86人;其次,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有115人,占比8%左右,其中理工科类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超过80%,这与学生是否为调剂被录取有直接关系;最后,对本专业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88人,占比40.1%,这部分学生是今后在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强化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促进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扎根本专业的热情。

(三)家长受教育程度

首先,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首先,家长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188人,占比13.1%,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超过90%的家庭来自城镇,仅有37人家庭经济情况处于一般或者困难状态,占比19.68%;其次,家长学历为高中学历的有450人,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者困难的156人,占比35%,其余294人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等收入或者富裕;最后,家长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801人,占比55.67%,这部分学生当中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收入及以上的353人,占比44.%,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者困难的占比56%,这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业期望值较低,超过6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是由于这部分家庭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忙于生计,降低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忽略或无力为学生设定学业目标。

(四)家庭藏书情况

在家庭藏书的调查中发现,家庭藏书超过50本的学生有437人,占比30%,其中理工类学生324人,占比74.14%,文史类学生113人,占比25.86%,参与调查的理工类与文史类学生比例基本一致,在藏书超过50本的家庭中,家长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26.32%;家庭藏书20本以下学生有467人,占比32.4%,其中理工类学生378人,占比80.1%,文史类学生89人,占比19.9%,其中家长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4%。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家庭文化资本越富足,家庭对学生学业期望值也越高,学生的学业目标越清晰。

四、结论与讨论

虽同处一室,同由一批教师授课,学生却呈现学习百态。究其原因,个人成长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大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客观上,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尤其是在推进优良学风培育工作中,立足家庭文化资本视角,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指引、促进和塑造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文化资本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精力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提前为学生谋划符合个性化发展的出路。

(一)提高认知,达成优良学风培育共识

培育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教和学的氛围,是高校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内驱动力,也是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指标。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良学风培育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办学的底线。高校要继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学风,要形成“没有一流的学风,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管理”的普遍共识。加强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践行“四个”服务的永恒主题,这是高校和教师应该形成的必要共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优良学风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在优良学风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正向的学习动机又能够支持正确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达成学习目标的动力倾向[4]。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引导,学生一旦树立了明确的学业目标,此时内部自主学习动力较强,外加的若干学风建设具体措施适可而止,当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时候,通过学风建设则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问题导向,找准优良学风培育源头活水

优良学风培育的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当前学风建设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当前优良学风培育需要直面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诚信意识缺失,本硕阶段的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考试舞弊、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当前社会环境浮躁,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直接相关;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对自我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经济社会发展速率和人的价值观发展速率不匹配直接相关;三是学术圈浮躁功利化,追名逐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普遍存在,部分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教书育人思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求真务实和崇尚科学的严谨态度,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缺乏前瞻性与科学性,落实课程思政与要求相差甚远,导致人才培育不力。

(三)激发动力,构建优良学风培育体系

优良学风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只靠几个部门、几名教师就能解决的问题,要从激发多方动力入手,构建涵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优良学风培育体系,汲取古今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优良学风培育合力,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一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高校主导保证体系,发挥高校的主导优势,协同职能部门做好学风培育的领导者、管理者。二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主体认同与建设体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风建设主体的理念,积蓄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互联互通的自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四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大学文化精神引领体系,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长期积淀、反复锤炼而形成的,是广大师生集体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追求,包括在高校范围内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体系、工作范式、行为方式、建筑风格以及品牌活动等[5],发挥大学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优良学风培育机制,营造符合大学文化底蕴的学习氛围,形成彰显大学文化特色的优良学风。五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师资队伍核心能力提升体系。在我国,有相当比例的高校教师的学术价值观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或错位的状态,教师应该从师德师风、个人修养及专业认知角度,辅导员应该从思想引领、管理服务角度推进优良学风培育,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通过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学风引导和预警机制,突出教师和辅导员的个人学风、作风和校风的联动,促进优良学风的稳步发展。六是构建优良学风培育的成效评估体系,建立评估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从学校管理入手,在激发内生动力的转化上下功夫,依托德育实践积蓄内在学习动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采用计量方式,量化相关学风建设指标,总结学风培育成果,预测学风培育效果,持续提升优良学风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凡,夏阳,林宁,等. “大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 长江丛刊,2020(10):164-165.

[2] 侯长林. 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解读[J]. 贵州社会科学,2018(02):19-23.

[3]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201.

[4] 杨航,蔡建国. 高校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治理研究[J]. 大学教育,2016(01):73-74.

[5] 刘树道,杨毅仁.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兴校战略”[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59-63.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23-71);高等教育202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优良学风培育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课题编号:GJB1423087);2023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类专项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范式选择与优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胜馨(1992—),女,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邬丽群(1980—),男,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影响因素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