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线上调研程序的实证分析

2024-01-27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6期

王 云

(南通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

0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新业态、经济新赛道不断涌现,系统性塑造产业体系、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地把握创新主动权、培育地区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南通市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需要强化产业创新对城市功能建设的支撑作用,需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本文从产业创新体系着手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并立足南通实际进行实证研究,助力科学谋划南通市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

1 研究综述

关于产业创新体系,Malerba认为该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其他参与者(如大学、政府部门、消费者等)、网络、需求、知识和技术基础、制度、系统运行进程与协同演进等7个基本要素,可以从知识和技术基础、行为主体及其网络,产业制度环境3个简化维度进行研究[1]。而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的产业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将相互联系的重要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的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进程[2]。笔者认为,产业创新体系是由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载体等要素构成,以市场化、实体性、紧密型运行管理机制为纽带,推动多链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依托产业创新网络体系,明晰区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找到产业未来以及未来产业发力点,正成为高质量发展路径构筑的新动能、新趋势。

2 典型模式研究与分析

当前,各地纷纷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抢抓发展先机。本文以无锡、昆山等先进地区为例,深入研究并梳理了相关做法。

2.1 “无锡模式”

无锡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4”为做大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4个地标产业集群,即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6”为发展壮大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全国竞争力的6个优势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5”为前瞻布局增长后劲足、资源集聚度高的5个未来产业,即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到2025年,10个重点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2.6万亿元,5个未来产业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见表1)。在此基础上,培育形成万亿元级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高地和5 000亿元级别先进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笔者对“无锡模式”的构建做法进行了拆解,主要有强化统筹协调、激活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建设四方面的举措。

2.1.1 以凝聚多方合力来强化统筹协调

无锡成立产业工作专班,形成以部门、专业园区、行业协会为主要力量的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加强指导和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出台各产业行动计划,围绕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制定出台各产业发展(培育)行动计划及产业发展的年度工作要点。

2.1.2 以强化项目招引与企业培育激发主体活力

无锡优化项目招引,制定产业链图谱及招商指导目录,聚焦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实行定向招商、专题招商。强化骨干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产业生态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梯次发展体系。

2.1.3 以加强创新要素支撑夯实创新基础

无锡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科创载体、新型研发机构、战略性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全面布局。强化要素支撑,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

2.1.4 以特色化提升品牌建设

无锡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以“园”聚“链”,以“链”成“群”。打造品牌活动,加强对无锡市各类活动的梳理和统筹,每个产业精心打造一个品牌活动,提升对接实效。

2.2 “昆山模式”

昆山围绕“2+6+X”产业体系(见表2),打造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两个5 000亿级主导产业,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六大新兴产业,先进计算、智能穿戴、智能机器人、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先导产业[3],全面实施“3445”路线图,即全面提升三次产业能级、着力构筑四大科创集群、谋划搭建四大功能板块、深入推进五大关键改革,实现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功能布局、机制创新“四大突破”。

2.2.1 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三次产业体系实现结构调整突破

昆山聚焦自主可控、链条延伸、数字赋能、品牌打造,集聚高技术、高价值环节等方面培育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六新”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升级。

2.2.2 打造以科创之城为标识的四大创新集群实现动能转换突破

昆山重点围绕平台建设、科技赋能、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快布局科研设施集群;聚焦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围绕新兴产业链配置科创人才链,精准招引国际化科创人才、高技能人才、科创企业家,加快打造科创人才集群;加强一站式、综合型科创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开放融合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加快建立科创服务集群。

2.2.3 搭建以高端载体为支撑的四大功能板块实现功能布局突破

昆山依托沪宁合创新带和虹桥北向拓展带,发挥地缘优势,“东接”建设数字经济实验区(花桥国际商务城),“西融”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区(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北联”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以智能终端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以新型显示为特色的光电产业园),“南协”建设江南文化样板区,在产业链、生态链上做好整合提升。

2.2.4 推进以激发活力为指向的五大关键改革实现机制创新突破

昆山打造招商信息“一站式”平台、产业咨询服务平台、资源要素保障平台和重点产业项目蓄水池,实现招商信息流、项目流、政策流、资本流、人才流等招商要素高度集聚、统筹配置。探索建立联合招商、组合投资、利益分享等工作机制,组建百亿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和母基金[3]。

2.3 经验启示与思考

从无锡、昆山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可归纳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路径,主要从3个方向系统推进。一是面向传统产业的升级,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档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二是面向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以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迭代创新。另一方面,以颠覆性技术实现产业全球引领,力争“弯道超车”。三是面向未来产业的培育。从全世界主要国家谋划未来产业的动向看,可从“产业的未来”和“未来的产业”两个层面去划分。前者主要指前进方向大概明确,包括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多指未来的演进方向,需要从产业生态形成的角度来一体化考虑科技创新,包括底层与根技术的掌握、概念验证、企业主体的培育甚至是场景应用等问题。而后者更多的是未知领域,可以从技术革命周期的特征去大致判断,但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从产业发端的最初掌握新赛道的设计权[4]。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未来产业。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形势下,前瞻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国家层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地方层面,各地开始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先行先试的模式进行“自下而上”的路径探索。如深圳聚焦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方向发力;上海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方向布局;南京锚定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方面布局。

然而,在未来产业发展构筑路径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地区未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与本地优势寻找赛道,未能聚焦到某细分领域,赛道不够精准;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兼顾前沿研究与转化应用,创新支撑力有待提高;三是高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未发挥优势,产业创新协同程度有待提升。

3 南通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为探索南通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笔者结合实际对南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3.1 研究过程

实证研究分为三步推进。第一步开展线上调研,注重调研“广度”。第二阶段是座谈调研,注重调研“深度”。根据问卷填写情况遴选出近百家龙头企业,进行现场座谈调研,其中涵盖10余家研发机构。第三阶段是数据梳理,注重调研“精度”。

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基于江苏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材料进行了内容设计,通过企业规模、研发机构设置情况、技术依托单位、主要产品及所占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点及成果、上游或者产品本身依赖进口情况、“卡脖子”技术及未来研究方向、产业发展共性瓶颈及解决办法等维度进行问题设置;程序架构分为4层:基本情况——所属产业及细分领域界定——创新发展现状判断——未来动向及需求报送,环环相扣,对创新主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画像。本次研究通过线上程序对1 228家企业进行调研(见图1)。

图1 线上问卷调查系统

3.2 研究方法

线上调研程序的主体是线上问卷,作为实证研究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了信度、效度设计理念,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克隆巴赫信度系数,通过对某产业领域企业对本地产业基础及优势等指标的评分统计,其评分结果较为一致,可见问卷信度较高。本次研究参考依据具有权威性,在正式调研前进行了预测试并做好修正,确保效度合理。针对经过数据清洗、分组、检索、抽取等处理方法,采用“PEST”分析法,在明确本次调研目的的情况下,找出影响南通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围绕研究问题,对企业反馈的创新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以统计图对企业的选择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定性内容采用描述分析,结果显示南通市企业在133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创新研究。

3.3 研究结论

根据产业创新体系可以从政府、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载体等角度着手,找准产业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

3.3.1 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来看,南通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根据结果将科技创新产业分为“5+5”10个产业类别,分别是传统支柱领域的海工船舶、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5个产业,新兴重点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5个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中,海工船舶产业细分领域包含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海工船舶关键专用制造装备等。高端纺织产业细分领域包含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细分方向包含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与高档数控装备、先进交通制造装备与通用航空等。石油化工产业细分领域包含先进石化材料和冶金设备等。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包含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在新兴重点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细分领域包含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元器件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细分领域包含新能源和能量转换储存、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包含疫苗、检测与药物、智能医疗设备等。机器人及应用细分领域包含新一代机器人等。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包含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水、气固废污染防治等。

3.3.2 科技型企业创新需求

科技型企业的创新需求主要体现于专业人才、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约15.3%的企业对国外技术、产品产生依赖,其中,海工船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依赖比例分别为28.1%、23.9%和21.9%。约16.3%的企业被“卡脖子”,其中海工船舶、风电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被“卡脖子”比例较高,分别为28.1%、27.3%和26.1%。同时,研究发现高端纺织对生产工艺、智能化、自动化需求高于研发创新需求。在依赖程度较严重的产业支持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探索国产替代是南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重发力的方向。

3.3.3 产业创新发展共性瓶颈

从产业创新发展共性瓶颈来看,关键技术和人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瓶颈。从产业瓶颈分布看,多数产业关键技术为主要瓶颈,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瓶颈要高于技术瓶颈,加强人才培育引进中可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工船舶等产业。

3.3.4 产业创新技术依托需求

从产业创新技术依托需求来看,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依托高校院所、技术服务商建立稳定技术合作关系的企业占比较大,约42%的企业已具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单位。其中,与华东地区相关单位合作的占80.9%,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是南通市企业的首选。同时,华北、东北和国外是除华东地区外企业的主选地,占比分别为6.3%、3.7%和2.9%,西南和华南等地的合作较少,但科教资源亦较丰富。因此,在加强科技创新资源联动方面,南通可强化长三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引导,并有选择性地在西南、华南等地区进行合作拓展。

4 南通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4.1 深化“长板拉长”思维, 放大本地比较优势

以无锡为例,人工智能产业位于其未来产业之首,是其因势利导的结果。无锡作为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首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首个高标准全光网城市,2022年其物联网产业规模达4 000亿元,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网络设施和数据资源;集成电路产值突破2 000亿元大关,拥有覆盖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硬件和高运算能力的芯片。

南通可以深化“优势做优、长板拉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发展机遇,打造未来产业蓝海,如依托振康、图灵及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海门正余机器人小镇等创新主体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依托银河航天等创新主体发展空天产业赛道,依托百奥赛图、临江新区、市北高新区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创新主体发展尖端生命科技领域。

4.2 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支撑

无锡围绕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产业(见表3),以滨湖区、新吴区和惠山区为重点区域,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算力平台、智能终端等领域,加快打造具有特色区域品牌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为元宇宙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围绕量子科技产业,以惠山区为重点区域,推动量子感知产业园建设;聚焦量子传感器及芯片等核心器件研发,加快建设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示范基地。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新吴区、锡山区、惠山区为重点区域,发展氮化镓、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研制,支持氮化镓、碳化硅、砷化镓、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模块研制。围绕氢能和储能产业,加快建立“龙头企业+创新平台+产业基金+孵化生态”协同联动的产业创新机制,着力突破氢能储能领域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围绕深海装备产业,以滨湖区、新吴区为重点区域,依托平台优势开展深海运载安全(深潜)、深海通信导航(深网)、深海探测作业(深探)等方向的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新兴产业园、锡山深远海装备产业园,开展高端材料、新型动力、配套设施及作业、深海能源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孵化及应用示范。

表3 无锡布局未来产业的部分依托资源

南通可深度借鉴无锡挖掘相关平台机构创新资源的做法,从产业链、创新链角度对本地区未来产业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深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省深远海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造性张力,不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把握产业链主动权,确保发展的高质量和持续性。

4.3 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协同联动

新型产业形成的源头往往是高度依赖相关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的原始创新产品。可以说,未来产业的形成需要通用技术、专有技术与工艺制造技术的协同创新,而这3类技术分别对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工艺制造升级研究[5]。

南通需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由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各个创新主体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网络更好服务于产业创新发展。挖掘高校创新资源,拓宽与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等产业学院的合作路径,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创新联合建设,持续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以结合场景的产品创新和基于探索性试验的创新方法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积极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5 结语

未来产业是创新驱动的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竞争新优势的“不二法门”。本文以实证研究形式梳理了南通产业体系现状,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围绕未来产业赛道精准度、创新平台支撑力、产业创新协同度等方面的痛点,提出南通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随着智能生活、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广泛应用,还需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日拱一卒、久久为功,为未来产业提供孵化条件和应用经验,不断塑造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