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4-01-27于林凤李建清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6期
关键词:医工医务人员知识产权

于林凤,李建清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口腔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 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0 引言

医工结合的创新思维来源于临床实践,转化成果也应用于临床实践[1-3]。医务人员作为临床实践的操作者,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之路上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务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在合作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6家三甲医院从事医工交叉相关研究的12位医生进行调研和访谈,梳理了目前医院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加强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中的作用,提升医工结合创新转化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作为创新的来源方和最终临床实践的第一责任方,在医工结合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研究发现,医工结合创新转化过程可分为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产品推广和临床应用4个阶段[4]。在科研成果阶段,作为医学专业人士,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和提出医疗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5],引导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研究和开发方向,确保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在成果转化阶段,医务人员需要参与项目的设计、实验、评估验证等各个环节,协助工程师与科学家评估验证新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产品推广阶段,医务人员可以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医工结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临床实践,让患者受益,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分享成果,传播跨学科合作的理念。在临床应用阶段,随着个体差异和新兴疾病的产生,新技术新产品也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及时反馈给合作的工程师、科学家,再次共同对成果进行优化,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结合创新的科研循环模式。

综上,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可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总结

2 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的医工结合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各项政策环境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在参与医工结合创新转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为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半结构性访谈法,对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6家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从事医工交叉相关研究的12位医生通过微信、电话、面对面等方式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结果归纳总结,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抽样半结构性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访谈结果,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面临如下的困境。

2.1 缺乏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

医学和工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学科内容、方法论和科研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6]。医学遵循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追求实际应用。工学则不仅追求科学的应用价值,还追求理论本身的内在价值[7]。长期以来,两者之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知识壁垒和独立的学科姿态。如YY-3表示,医工知识背景不同,在项目合作中,材料学的设计和医学应用设计侧重点不同,沟通很费劲。同时YY-4和YY-8还指出,理工科和医学立足点不一样,理解方式不一样。双方对研究的课题目标理解有所偏差。临床想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为了手术方便、更适合工作,但是对于工科来说缺少技术含量性的创新,觉得科学意义不大。在医工结合中,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和应用工程学的知识及技术,但是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工程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使他们无法准确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会对技术开发者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信任缺失可能会影响双方合作,从而限制医工结合的发展。

2.2 缺乏科研时间

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医工结合创新的主力军,但是三甲医院往往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三重重任。一方面医院要求医务人员要有一定的临床工作量,另一方面,医院还承担着医学生的培养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压力早已让医务人员精疲力竭,又何谈拥有自主的科研时间。YY-1在访谈中表示,暂且不论自己的家庭生活,医院大部分医务人员需要一周上满5天门诊,还要参与教学工作,挤出来的科研时间也用于写文章、申项目,根本没有时间搞创新转化。目前,医院为了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研,会给他们一定的科研假,但是休了科研假,就没有绩效奖金,这使得很多医务人员宁愿赚门诊辛苦钱,也不愿休假搞科研。此外,目前很多医院不重视医务人员的创新转化工作,依旧采用“唯论文论”的科研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岗位任务繁重的医务人员更加失去医工结合创新的科研热情。

2.3 缺少医工沟通渠道

医学和工程信息技术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彼此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这就增加了医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8]。一般来说,医务人员的人脉和信息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医学领域,很少能有工程信息技术方面的科研资源,尤其对于创新思维活跃的青年医务人员来说更是如此。例如YY-5和YY-9均表示,没有有效的医工沟通渠道,医生不知道去哪里可以联系到信息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较深的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系到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年轻医生一般都没有路子,只能望而却步。现有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平台都是各个学科独立建成的,人员和组织机构也都被限制在单一的学科与专业中,缺少跨学科的沟通交流平台[7]。如果不畅通良性的医工沟通渠道,医工结合的发展很难推动下去。

2.4 知识产权得不到维护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得不到维护,这严重影响了其参与医工结合创新的积极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医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临床诊疗上,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9]。例如YY-6和YY-11表示,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很差,有的年轻医生自己的专利成果在合作中被占用也不知道。其次,医工结合创新项目涉及的主体多且复杂,他们参与项目的目的不同,想要获取的利益差别较大,医务人员如果在合作前没有商量好科研成果的归属和利益分配的计算比例,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10]。YY-10结合自身的合作经验表示,医工结合短期合作比较顺利,但是长期深入合作比较难,因为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不能达到双赢。再者,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成果中表现的形式更多的是设计思路、功能需求,若无知识产权支撑,很容易被他人获取与利用,他们在最终产品中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除此以外,YY-7和YY-12还表示,医务人员对创新转化流程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希望能够有个专门的成果转化指导部门,提供一条龙咨询服务。医务人员并非专业的法律人士,在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中很被动,需要既懂法律,又懂转化,有医学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进行指导,但我国缺少这样的人才[11]。与此同时我国的《专利法》迄今为止都没有医药卫生方面专利专门的条文,这使得医疗卫生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10],难以维护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

3 解决医务人员在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中面临困境的措施

3.1 破除学科壁垒,培养多学科交叉医学人才

欧美的医学生必须经过4年的理工科本科学习再选择进入医学学习,而我国的医学本科教学只由医学专科教学组成,这不利于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教育培养[7]。首先,高校可以在本科阶段增加医学生的理工科课程,培养理工科的思维模式[12],还可以通过开设以医工交叉为特点的课程体系,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拓展,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13]。其次,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可以选择优秀的交叉学科带头人,鼓励“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允许医学生在各个不同领域中交叉培养,打破医工学科界限[14]。改变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打造专门针对医工交叉的培养体系,包括选拔机制、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考核体系等,最大限度培养多学科的交叉医学人才[15]。

除此以外,对于现阶段医务人员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在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加入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要求,例如规定医务人员每年需要获得2分的理工科相关继续教育学分,以此来督促他们学习工程技术相关的知识。

3.2 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

参与医工结合的医务人员之所以很少,一方面是由于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第一,医院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传统的以论文和课题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将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职位晋升等激励机制,不断细化对于科技创新的奖励和支持力度。北京协和医院制定了《北京协和医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分梯度制定好转化成果的具体奖励比例,这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11]。第二,设立医工结合专项基金。现有的科研项目评审是同行评议,医工结合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很难获得各学科专家的普遍支持,较难获得资助[16]。第三,医院可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在院内建立成果转化培训和技术顾问机制,为医务人员提供政策、技术咨询等服务。只有激励机制到位、资金到位、技术保障到位,才能使更多的医务人员自愿放弃一部分的临床时间,主动加入医工结合创新的科研队伍。

3.3 建立医工信息交换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沟通渠道

目前,各大医院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这对医工结合创新而言是个大好的消息,但是医务人员如何能将这些信息与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分享,如何寻求商业支持和指导,如何走通医工结合转化创新的全路程,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在借鉴“浙江大学医工信结合交流平台”的基础上[17],提出“医工结合信息交换平台”的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医工结合信息交换平台

“医工结合信息交换平台”是用于医工结合相关学者信息交换的一个全国性的网站平台,具有发布探讨科研问题、寻找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等功能。对于临床诊疗中出现的科学问题,医院、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领域的学者均可在此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达成合作协议的课题还可以在医工结合实体科研机构中进行实验。医工结合实体科研机构是由政府引领,高校附属医院为依托,企业出资共建的一个开放性共享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医疗、生物、化学、工程、材料、机械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设备,可供信息交换平台签约课题组使用。这种既拥有信息交换网站,又拥有实体科研平台的沟通模式,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医工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交流,还可以汇聚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的教师资源,在科研交流中培养医工交叉人才,促进医工学科之间的融合。

有了这样的医工结合信息交换平台,医务人员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平台上寻求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同时,医务人员还可以在平台上寻求商业支持和指导,帮助医工结合成果更好地实现转化。

3.4 构建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维护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

医务人员的知识产权问题至关重要。医务人员作为医工结合的引领者,首先要提升自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在医工合作之初,就要厘清各方合作利益主体,按贡献大小,合理地制定详细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比例,避免合作协议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导致利益分配时产生争议,引发法律纠纷。最后,在医院和国家层面都应完善医疗行业专利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使得医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

4 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刻影响着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变,多学科共同参与解决医学问题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5G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工结合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18-20]。因此,医务人员作为医工结合的融合者和推动者,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猜你喜欢

医工医务人员知识产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新环境下医工教研室构建的设想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医院医工对医学装备的自修难点与破解途径初探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