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康养旅居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4-01-27王丽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旅居康养旅游

王丽华,曾 游

(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康养产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于推动康养产业及产业协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人口老龄化、亚健康人数增长、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发等社会问题,人们康养意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和追求健康、高质的生活。康养旅居作为现代服务业衍生的新业态,结合“康养+”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符合全龄化康养人居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康养旅居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虽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鲜有研究将国内外研究同时进行综述,未能系统反映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尝试在对国内外康养旅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比较、述评国内外康养旅居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对未来我国康养旅居提出几点研究展望,期望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康养旅居的定义

康养旅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包括“康养”和“旅居”两部分。其中,“康养”即健康和养生,其基本目的是完成从身体、心灵到精神等各层次的健康养护,实现生命丰富度的内向扩展[1]。“旅居”,亦游亦居,通过康养基地周边的环境、设施、景区等条件进行居住、旅游、度假、疗养、康养,即用生活的方式去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去居住[2]。目前,学术界大多依据康养旅居目的来对其进行定义,主要有“关系说”和“健康说”等观点。其中,“关系说”认为康养旅居是通过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等方式与他人和自然保持和谐相处,从而获得身体的舒适感和心理的愉悦感[3];“健康说”则认为康养旅居是人们为了促进、恢复身心健康而改变住所产生的所有关系和现象的总和[4],其涵盖大健康产业,包括养老、旅游、医疗、休闲产业,是一种以健康养生为目的、以旅居为载体,覆盖一定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5]。鉴于以往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康养旅居是一种“康养+旅游+居住”的综合型旅游活动形式,以异地良好的物候条件、康养设施和医疗条件为依托,为旅居群体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中文文献,以“康养旅居”“旅居康养”“养老旅居”“康养旅居产业”等检索词为主题,来源类别分别勾选“北大核心”“CSSCI”,检索截止时间至2022年12月31日,剔除报纸、会议、文件等文献,最终获取87篇中文文献。同理,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以“主题=wellness residence or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or wellness sojourn or long-stay tourism&文献类型=article or review&语种=English”为条件进行英文文献的检索,共筛选出235份有效文献。本文基于这322份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CiteSpace软件是2004年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一款用于文献数据的挖掘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6]。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康养旅居研究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关键词共现与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并结合图谱综合论述国内外康养旅居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

三、总体研究进展

(一)文献历时分布

国内外康养旅居研究历年期刊文献数量及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国外康养旅居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1983年。从研究文献数量上看,1983—2008年,国外鲜有关于康养旅居研究文献,每年不超过2篇,这一阶段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发文量仅占总数量约3%;2008—2014年,国外研究年度载文数量迅速增加,约达到了总数量的31%,这一阶段国外研究侧重于医疗康养旅居,研究方向多以疾病治疗和身体疗养为主;2014—2022年,国外康养旅居研究发文量呈波动增长之势,约占总数量的66%,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疗养型康养旅居,出现了田园型康养旅居、社区型康养旅居等旅居形式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康养旅居研究体系。

图1 国内外康养旅居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国内层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呈总体缓慢增长的趋势。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学者对康养旅居的关注度普遍提升,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快速增加,年度最高发文量达到了22篇(2022年),仅2020—2022年三年时间发文量达到了48篇,约占总数量的66%,表明目前国内康养旅居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研究方法

通过梳理康养旅居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康养旅居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为主,SWOT分析和文本分析法是最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比较少且单一,主要采用AHP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此外,也有少量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比如AHP分析法和熵值法[7]、特尔菲法和DEMATEL-ISM-MICMAC法相结合[8]。

国外康养旅居研究以定性与定量结合,注重定量研究,如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指数分析等,且运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极大推动了康养旅居研究进程;国外的定性研究方法多用访谈、田野调查、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等,也有少数学者采用社会学常用的自传式民族志法来研究康养旅居对个体的影响。

(三)研究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快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它在某一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确保能够全部统计获取文献中的关键词;Pruning板块选择寻径网络法和剪裁单个切片是网络以保证节点数量不变,最后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图3)。关键词代表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关键词词频越大,节点就越大。由图2可以看出,共涉及274个节点(N=274)、644条连线(E=644),网络密度为0.0172(Density=0.0172);图3共显示236个节点(N=236)、483条连线(E=483),网络密度为0.0174(Density=0.0174)。整体来看,图中散落的节点较少,联系较紧密,表明国内外康养旅居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其中,国外研究中最大关键词节点为health care、medical tourism、care、health,health tourism、impact、tourism、satisfaction、public health、industry、travel、service、destination、length of stay等关键词较为突显,说明国外康养旅居侧重疗养型康养旅居研究。目前国内康养旅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最突出的关键词节点是旅居养老,其次是康养旅居、旅居、养老模式、康养小镇、康养旅游等关键词,表明国内康养旅居侧重养老型康养旅居研究。

图2 国外论文关键词共现 图3 国内论文关键词共现

为了进一步掌握国内外康养旅居研究方向,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通常,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大于0.3时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大于0.5时表明该图谱聚类合理,且S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如图4、图5),Q值均大于0.3,S值均大于0.8,说明本文的可视化图谱的聚类结构效果明显且具有说服力。图4展示了health care、public health、trust、medical tourism、informal caregiving、medical clinic、tourism demand、air travel、unawareness、economic migration等关键词类团图谱。整体来看,主题public health、tourism demand、health care、medical tourism面积较大,说明在国外康养旅居相关研究文献中这些是主要的研究主题。图5展示了旅居养老、康养旅居、乡村共享空间、旅居地、特色小镇、阜阳、乡村振兴、旅游产业融合等关键词聚类图谱,其中旅居养老、特色小镇、康养旅居、旅居地、乡村共享空间的类团面积较大,是国内康养旅居的主要研究方向。

图4 国外论文关键词聚类 图5 国内论文关键词聚类

四、国内外研究热点

通过梳理康养旅居研究文献,并分析关键词图谱,归纳出国内外研究热点。国内研究热点可分为康养旅居资源分布、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康养旅居地建设、康养旅居者行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国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康养旅居市场与产品开发、康养旅居的影响、康养旅居地发展、康养旅居者动机与行为等方面。

(一)国内研究热点

1.康养旅居资源分布

利用地理分析方法分析康养旅居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是我国康养旅居研究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各省份康养旅居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杨秀成等将福建省康养资源划分为森林类、温泉类、海滨类和中医药类等八大类别,并借助GIS空间处理方法总结出该省康养资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分布特征[9];赵鹏宇等结合地理集中度指数与基尼系数分析得出山西省康养资源呈集中、非均衡性的空间分布特征[10];谢文彩、李星明等揭示了武汉市康养旅游地的集中度、核密度、缓冲区等空间布局特点[11]。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区域资源对康养旅居发展的影响,如黄璐、漆亚莉等探讨了广西巴马长寿养生文化资源优势,指出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12]。

2.康养旅居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康养旅居产业发展问题,一方面学者们提倡因地制宜构建康养旅居产业发展模式,如陈秀宇、王礼等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据采集器,以利川市林海云天康养社区的旅居老人为监测对象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居康养模式[13];易慧玲、李志刚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提出“林旅融合”“体旅融合”“医旅融合”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14];后续研究中还出现了乡村旅居地发展模式[15]、社区嵌入式康养旅居模式[16]等产业模式。另一方面,借鉴了境外地区康养旅居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措施,主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多个典型的康养旅居案例地,从而提出我国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路径[17]。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看好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前景并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目前国内康养旅居产业已衍生出疗养式、田园式、候鸟式、文化建设式以及社区式等发展模式,对今后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3.康养旅居地建设

在康养旅居地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选择四川、云南、海南等南方康养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析目的地康养产业现状分析及开发的可行性,探讨其发展问题、构建发展模式或发展路径。关于康养旅居地建设,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旅居地发展现状考虑,大多研究从自然、旅游、养老环境等方面构建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的可行性[18-19],也有学者在分析旅居地康养资源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康养旅游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策略[20],在政策、人才、产业融合等多方面提供可行性建议,助力康养旅居地建设提档升级[21]。二是从旅居者角度考虑,如段圣奎、张丽、苏勤基于地方融入理论研究老年旅居者地方融入过程,从微观层面为旅居地社会问题协调与治理提供相关建议[22]。

4.康养旅居者行为与影响因素

旅居者作为康养旅居产业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生活轨迹的个人组成的异质群体[23],其旅居行为和动机受其个人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群体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康养旅居者的旅游行为及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是空间行为研究,旅居者通常会与当地文化、居民等发生一系列互动,从而形成复杂的“人—地”互动关系[24]。后来研究表明,旅居者的文化背景影响并制约着其旅游空间行为[25],他们根据当地环境与淡旺季进行旅居,从而呈现出“钟摆”现象[26]。其二是决策行为研究,主要探讨老年游客康养旅居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身体状况、经济水平、目的地自然环境、养老服务设施、医疗水平等是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27]。此外,旅居养老作为一种偏理性的决策行为,家庭结构、子女支持程度等因素均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旅居养老[28]。其三是感知行为研究,大多体现于旅居者与当地居民的情感凝聚、对旅居地的认同感、感知的受欢迎程度、旅游意向等关系研究,其中情感凝聚在旅居者感知行为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尤其是老年旅居者,更希望与旅居地居民建立情感联系来加强其对当地环境的心理安全感知[29]。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通过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老年人的旅游意向[30]。

(二)国外研究热点

1.康养旅居市场与产品开发

国外康养旅居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各国重视基于市场需求、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分析康养旅居资源的类别,开发与之密切相关的健康养生旅居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一是德国,作为欧洲最早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客源市场,将养老、旅游、医疗等要素不断融合,大规模推行康养项目,例如德国巴登-巴登小镇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多种项目,还为病人提供小镇疗养治愈服务。二是美国,著名的黑莓牧场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开发会议接待和餐饮区、农园种植体验区、动物牧场区、体育运动休闲区和住宅区5处区域。三是泰国,把全球旅游市场作为目标群体定位,主要针对中国、中东国家两大目标市场,为不同国家的游客提供合适的产品,其中传统泰式按摩、水疗等成为各国旅游者青睐的产品。对于其他区域康养旅居市场和产品开发,Bagus和Nyandra基于游客群体的不同需求,将巴厘岛的康养旅居市场分为医疗、水疗、护理、服务和诊断四个部分[31];Ann在分析日本市场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地区性乡村旅居机构,针对市场群制定营销旅游产品的策略[32];Maria、Sandra等将来自欧洲国家的受访者划分为探索者、线上购买者、度假者和家庭中心者4个银发旅游的市场亚组,并对比其在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购买倾向上的差异,为目的地酒店和旅游运营商提供了关于市场细分和产品设计上的管理启示[33]。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东南亚地区、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地康养旅居市场和产品开发问题。

2.康养旅居的影响

康养旅居发展的影响也是国外学者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主要包括对旅居地和旅居者的影响研究。从早期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侧重研究康养旅居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譬如Warnes则聚焦于对目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候鸟”老人的出游有利于推进旅居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居民就业方面[34]。此外,康养旅居产业还为当地引进社会资本[35],但旅居者的融入会引起社会文化冲突,影响其在旅居地的社会融入[36]。在后期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关注康养旅居对旅游者的影响,例如Kim等通过调查韩国游客的旅居行为与其整体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旅游体验对休闲生活满意度和整体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休闲生活满意度和整体生活质量可以有效预测重游意愿[37];但该研究仅提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证据,且旅游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因此难以做出有效的因果推断。在此基础上,Moal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16名退休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从互动视角解读旅居为老年游客带来积极情绪的过程,他们在与目的地的交互中重新解读生活事件、思考人生意义[38]。

3.康养旅居地发展

关于康养旅居地发展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社区或政府等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角度与康养旅居产业情况这两方面考虑旅居地发展。在管理者职能及相关人员方面,North认为旅居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颁发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39];Ostrom指出政府和社区应共同管理旅居社区服务供给[40];Hana通过访谈旅居社区的老年人,针对其在身心状态、社区服务等需求的性别差异,建议社区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41];Rokni等研究表明,医疗保健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是影响韩国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42]。在产业发展方面,Habib基于推拉理论探索伊朗第二居所养生度假,提出发展康养旅游的建议[43];Skoumpi等认为康养度假村是希腊康养旅居产业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将旅游质量和创新服务与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增加其与其他国家度假村的竞争力[44]。

4.康养旅居者动机与行为

旅居群体的旅居动机和行为特征是国外康养旅居的重要研究热点。关于旅居动机的研究,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客源地的推力因素,包括城市发展、社会人口、情感需求等,如Romsa[45]、Zimmer[46]相继指出经济情况、闲暇时间以及身体状况等都是影响老年人旅居动机的主要因素;接着,Sharma等学者提出一个新的影响因素,指出未来康养旅居中影响其流量的关键因素是情感体验[47]。二是旅居地的拉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服务设施、康养动机等。如Shellito认为地理环境是影响美国五大湖区旅居者动机的关键因素[48];Casado等发现地中海区域的旅居者主要的动机是体验“地中海式生活”,包括休闲的生活和丰富的户外运动等[49];Otoo、Kim则通过比较不同代际老年人出行动机,发现老年人旅游动机“从目的地吸引力向社会化需求,再向与旅游产品质量相关需求转变”的过程[50]。后续研究据此获得启发,从更全面的视角出发分析旅居游客旅居动机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旅居群体的动机,以及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旅居动机对其行为的影响。关于旅居者行为特征,Jeffrey分析美国老年群体的移居行为及空间行为特征,发现追求舒适度和健康是移居的主要目的[51];Litwak等根据经济水平、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将老年人口迁移划为三个阶段,阐述其空间迁移随着生命历程演进的特征[52];Maria则基于健康地理学理论归纳老年游客地方融入规律:所处环境发生改变时经历由社会、身体与心理构成的认知及行为变化过程,因而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以适应新环境[53]。

五、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整体上,学术界在康养旅居相关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层次逐渐深化,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康养旅居研究较为系统,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欠缺与不足。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内重视对康养旅居资源分布、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康养旅居地建设、康养旅居者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国外侧重于康养旅居市场与产品开发、康养旅居的影响、康养旅居地发展、康养旅居者的行为与动机研究。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以康养旅居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研究注重在地性供给,对人性需求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多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研究成果侧重于康养旅居资源、产品等供给侧研究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呈现重实践轻理论的趋势,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其中运用定量研究较多,所获取的研究数据较为详实,在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方面都比较完善。国内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康养旅居的宏观理论上的描述性分析,虽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和国外相比,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定性阶段,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研究展望

康养旅居作为一个集旅游、医疗、休闲、养老、地产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服务产业,不仅满足了居民康养和旅游等多种需求,也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回顾国内外康养旅居研究进展,对我国今后康养旅居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研究展望。

1.丰富康养旅居研究视角

目前,关于康养旅居的研究仍局限于旅游领域,研究范围和研究层次比较浅显,研究深度相对不足。因此,未来国内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康养旅居的研究思路并不断创新,注重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医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以便为康养旅居发展提供更多元、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完善康养旅居研究体系。

2.拓展康养旅居研究对象

近年来,国内研究逐渐关注康养旅居对个体的影响,但大部分实证研究聚焦于老年群体,鲜有研究青年和中年群体。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将不同年龄段和身心状态的人群纳入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深度了解康养旅居群体,例如结合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关注情绪调节、社会交往以及其他心理评估过程对旅居意向与决策的影响机制;也可将研究内容拓展到跨区域身份认同、老年家庭心理建构、社区运作模式、多居所生活方式、旅游与迁移的时序转化、旅居者政治权利等方面。

3.深化康养旅居产业研究

国内研究中虽然在康养旅居市场和产品开发、资源分布及影响、目的地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的可行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于这几个方面的创新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索。多数研究主要从供给侧、产业融合等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康养旅居发展现状、构建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微观视角的研究。未来研究一方面需要探索、发展多种业态和模式,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从旅居群体的行为特征、情感体验、康养旅居人地关系等微观视角为切入点深化康养旅居发展研究。

4.创新康养旅居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我国康养旅居研究的主要方法,以致研究结果主观性较强,虽然有少部分定量研究成果,但还处于数理的初级定量阶段,缺乏创新性。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方面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康养旅居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国内学者应融合多学科理论,综合应用质性研究、数理统计和网络数据挖掘等方法,全面拓展康养旅居资源和产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旅居康养旅游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旅游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