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模式下医院志愿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27陈映虹王静谈晓红曹康
陈映虹 王静 谈晓红 曹康
摘 要:本文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开展医药类高校学生医院志愿服务为例,在院校合作模式下,以项目化运作管理开展医院志愿服务的实践探讨,思考该模式的实践现状,分析医院中高校志愿服务的建设情况,并总结院校合作模式下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院校合作模式;医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28
随着医疗深化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健康,减轻病患痛苦,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因此,医院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可忽略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医院服务是医疗与服务的有机融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随着病程发展、治疗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多元需求,要满足患者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仅依靠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医院志愿服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补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高校志愿者在医院志愿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院、学校作为服务的组织主体,如何做好引导、动员高校志愿者积极参与医院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服务动机与需求体验,助力医院人文服务关怀,为医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寻找路径,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医院志愿服务是促进现代医学发展与人文精神紧密融合的重要桥梁和媒介,对于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改总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医院作为开展医疗诊治、照护病人的场所,也是开展公益服务的主要阵地之一,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重要使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更是社会公益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有关医院志愿服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很多医院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曙光医院最初為四明公所的一个慈善机构,自创立之初便承担悬壶济世、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百年来曙光医院始终坚守慈善救助的精神内核,始终热心公益事业,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曙光医院社工部作为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医院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结合工作实践,对在院校合作模式下开展的医院志愿服务作以下分析与总结。
1 医院基于院校合作模式下的志愿服务实践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兼具医疗与教育双重职能。基于院校合作模式,面向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引导医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实践、对医学生的全面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具备充分的客观条件以实施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项目。
1.1 曙光医院志愿服务院校合作背景
2012年,曙光医院成立社工部,并逐步建立起医院志愿服务管理制度,面向社会、高校接收社会大众、学生群体来院参与医院志愿服务活动。2017年医院首次与上海健康医学院技术学院团总支共建签约,开展医卫类学生医院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医院已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护理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等医卫类院校共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在院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志愿服务形式不断充实发展,由最初的门诊导医、精神文明检查协助活动等逐步扩展至病房关爱活动、主题健康日游乐园等。
1.2 医卫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与运行
经过多年的实践,曙光医院不断拓宽渠道,积极与多家医药卫生类高校共建合作,已成立多支医卫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实施项目化运作,为医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并配置医务社工进行志愿服务专项管理工作。项目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面向在校医学生招募志愿者组建专项志愿者团队,由高校老师和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共同担任项目负责人,围绕医学生全人教育进行志愿服务内容商讨制定、服务供需对接、资源协调整合和相关制度建设等。在日常管理中,根据各个志愿服务队运行成效,如活动反馈、志愿者评价、负责人自评等评估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情况,及时与各医学生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开展座谈,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研究对策,促进医学生通过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实践获得整体性、全方位发展。
队伍管理由每支志愿者队伍自行推选管理者,负责该队伍的人员招募和日常管理等协调工作。具体执行上,医院社工部负责统筹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的设置、志愿者的培训与总体管理工作等,如常态化的门诊导医助医志愿服务项目、医院精神文明满意度调查工作;也有具备挑战性与能动性的病房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趣味性的职业体验开放日、社工服务项目协助等多元志愿服务板块,满足医学生志愿者多渠道参与医院志愿服务,为院校合作落地提供平台。活动开展前,由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在主题活动开展时,设置专人带教,关注医学生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过程的动力建设和个人成长。并及时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与推举,及时在实践过程中凝练总结特色志愿服务经验,树立志愿服务品牌。
2 曙光医院众壹志愿者服务基地院校合作志愿服务项目的特点与实施效果
2.1 项目化运作,以多种形式激发志愿者服务动力
目前医院共建合作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有多个,同质性较强,通过岗位设置、开展针对性服务形式、进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等方式,较好的促进了不同志愿服务团队的良性竞争。
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存在着多元化的患者服务需求。社工部依据不同志愿服务队伍的资源、专业强项加以整合,引导医学生志愿者队伍构建具有品牌特色专项志愿服务项目,以儿科、肿瘤科、老年科等科室为试点科室,相继推出特色鲜明、可持续、可复制的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的门诊导医助医项目上,通过设置主题任务,如根据服务体会完成就医流程改善方案等。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引导医学生志愿者以管理者、参与者、观察者等身份投入其中,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反思,增进志愿服务内容的丰富性与挑战性,达到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双向渗透。这不仅使医学生资源聚集的优势最大化,同时也促进医院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激发志愿服务团队的内生动力,也提升了整体的服务水平。
2.2 发挥社工优势,整合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在经费方面,医务社工通过医院申报公益服务专项经费、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项目等,可获得较为稳定的经费,解决了志愿者服务中餐费、活动物资保障等费用支出,从客观条件上做好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在志愿者招募方面,组建多个志愿服务团队有效保证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才储备,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志愿服务团队管理方发表志愿服务信息,不断拓宽志愿服务招募渠道;借助高校的社团性质管理方式,有效保障志愿者队伍人员架构的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志愿者队伍产生断层。
2.3 深化志愿者管理机制建设,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构建
在项目化运作管理模式下,社工部以服务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为抓手,通过社工带教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培训其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并引导其注重提升队伍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各志愿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不断充实志愿者团队专业力量,有效推动医院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发展。前期社工通过邀请高校志愿者以协助者身份参与医院病房关爱活动,在服务过程中带教志愿者学习如何进行需求评估、开展活动策划与执行,并鼓励高校志愿者服务队管理者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由协助开展到独立开展病房关爱活动策划与执行,鼓励高校志愿服务队以此为基础申报所在院校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团队顺利完成我院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课题结项,并荣获该校当年度优秀志愿者团队,充分激发了志愿者积极性。
3 讨论与思考
3.1 加强志愿者团队品牌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
目前,医院对志愿服务认知、重视程度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上仍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需要院校双方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强化志愿服务精神,营造积极、持续有效的公益氛围,加强对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和推广力度,有效引导、及时通过提炼总结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经验,梳理特色志愿服務品牌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奖促发展,广泛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的同时,强化医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
3.2 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的保障需院校双方共同努力提升
医卫类大学生本身对开展医务志愿服务有较高的志愿热情,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较为多元,且内部动机水平较高,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其志愿服务质量和持续性易受个人素质、学业安排、校园活动等因素影响,部分志愿者难以持续参与,导致志愿者队伍人员稳定性出现波动,影响服务效果;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统筹管理时,常因缺乏培训、实践经验而受挫,但医院医务社工有时难以投入过多精力与时间进行专项指导,因此需要高校负责老师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在指导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申报志愿服务活动课题等方面有意识提升其探索、统筹、研究的能力。
同时,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才培养二者不可偏废,医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本身亦是医卫类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可帮助医卫类大学生对医疗服务有一个直观的初步认识与了解。因此,通过高校与医院协同探索医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与作用。而通过“医校协同”,从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医卫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也将进一步提升其志愿服务质量,保障志愿服务效果。
3.3 强化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医务社工作者是医院人文建设中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在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生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志愿精神缺失、志愿服务知识缺乏等问题,需充分运用医务社工自身的专业能力,除了在志愿服务中链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帮助解决志愿者们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问题,更以社工专业价值观与人文情怀,为医学生志愿者提供较为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强化服务效果。医务社工需科学地运用专业知识与能力发挥创新精神,挖掘更多志愿服务项目,使医院与高校志愿服务供需之间实现精准对接,提升医卫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完善医务社工与志愿者的协作模式。
4 结语
一方面,在院校合作模式下,开展医卫类大学生医院志愿服务实践,推动医学生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医院与高校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如将参与医院志愿服务纳入医卫类大学生实践课程,统一、灵活地激发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兴趣。进而从机制建设层面助力医卫类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以院校合作模式建立医卫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可提高医卫类大学生对医务工作、医疗服务的认识,通过志愿服务初步规划自身职业生涯、提升自身能力,并内化“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帮助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真正回归志愿服务本质,在医疗行业树立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旗帜”。
参考文献
[1]何绵锦.伦理学视角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潘庆霞,梁立波,吴群红,等.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医患双方视角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5):6870.
[3]訾春艳,胡银环,邓璐,等.平衡医疗视角下我国医疗领域的失衡现象及其解决路径[J].医学与社会,2020,33(1):4043+48.
[4]王锐英,许建英.临床实践对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期盼[J].医学与哲学(B),2016,37(8):47.
[5]幸海鹰,王从容,吴杞军,等.在综合性医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院,2015,15(8):122124.
[6]马俊坚,姚政,王姿英.医院历史溯源活动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7,35(3):7072.
[7]曹璐,刘惠军.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2):250254.
[8]满梦影,苏果云,常欣强.医院志愿服务现状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