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普卡帕宫:承载奥斯曼帝国400年辉煌

2024-01-27莫进杰李文畅

世界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皇宫宫殿

莫进杰 李文畅

托普卡帕宫内的瓷器随处可见。这里藏有1万多件中国瓷器,主要来自元明清时期,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收藏中国瓷器最多的地方之一。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瓷器多通过战争与进贡获得,后来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口。

托普卡帕宫是当今土耳其境内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君主下榻办公的场所,其地位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座宫殿陪伴25位苏丹走过400多年的岁月,不仅展现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文化,也囊括了诸多艺术家和工匠为帝国创造的书法、壁画、珠宝作品,是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宝库。

托普卡帕宫,意为“大炮之门宫”,原先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卫城所在地。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四年后,穆罕默德二世(1444年8月—1446年5月,1451年2月18日—1481年5月3日在位)将都城从埃迪尔内迁往此处,并开始择选新的皇宫地址。

当伊斯坦布尔的宫殿于1458年竣工之后,苏丹仍然不满意,决定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拜占庭卫城基础上,在萨拉基里奥角建立一座新的宫殿,这就是后来的托普卡帕宫。这座宫殿除西侧面向主城区外,其余三面被金角湾、马尔马拉海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环绕,景色绮丽。

整个宫殿有七座大门,四座面朝陆地,三座面朝海洋,其中主要的一座大门面对圣索菲亚教堂。皇宫分为三个内苑,四旁环绕着成组的宫室,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接。其中有名的建筑物有:1472年建造的彩石砖阁、谒见厅、保留着先知穆罕默德圣物的圣屋、为纪念1638年攻下巴格达而建的精致的巴格达亭等。

托普卡帕宫的落成标志着奥斯曼帝国赋予了这座古老城市巨大的政治价值。整座皇宫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外廷是政府办事机构和苏丹的办公地点,内宫则包含苏丹的大殿和皇室成员的居所,以及苏丹手下的宦官和仆从的住所。

进入皇宫会经过三道大门,每一道门都设计独特,内涵丰富。第一道是连接托普卡帕宫与伊斯坦布尔城区的帝王之门。在这道门上我们可以一览宫城缔造者的功业:“穆罕默德苏丹……真主在人世间的影子和灵魂,地上的君主,两洲两海与东方西方之主,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由于早期的土耳其人经常在宫殿大门处进行司法判决,原来苏丹大帐入口的四根柱子也被帝王之门所取代,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象征。正因如此,后来的欧洲人经常用“大门”或者“高门”来指代奥斯曼帝国的政府。第二道是双塔拱立的大门,称为“崇礼门”,这是皇宫的核心部分。从第一道大门过来的维齐尔(帝国高级文官)必须下马步行,唯有苏丹可以骑马通行。第三道大门称为“吉兆之门”(也被译为“幸福之门”)。因掌握宫廷礼仪的白人宦官在此办公,又被命名为“白宦官之门”。

1716年,英国大使的妻子蒙塔古夫人来到伊斯坦布尔。她这样描述穆斯塔法王子为宠妃哈费姿所设宴席的奢华:“以中国瓷杯盛放冷饮,盖子和垫碟以纯金打制。饭后手上的擦手巾也极为精致,就像我们平日舍不得用的餐巾。还奉上金水盆让我们洗手,接着用配有金垫碟的瓷杯冲泡咖啡。”

在第三庭院西侧则是当年苏莱曼一世(1520年—1566年在位)为自己的皇后罗克塞拉娜修建的宫殿。与苏莱曼大婚之后,她带着孩子由旧皇宫搬到托普卡帕皇宫,并将后宫的卧室与苏丹的寝宫打通。她觉得之前的后宫区域过小,故命苏莱曼亲信易卜拉欣帕夏监督该区域的扩建。苏丹对她十分宠爱,为她打破了许多奥斯曼帝国的传统,比如皇宫妃嫔只能孕育一个男性后代,而罗克塞拉娜不但不受此限制,还影响到了苏丹对继承人的选择。始自苏莱曼时期的后宫干政现象成为十六七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一大特征。

在第三庭院的入口处还有重建的觐见大厅,这是一座独栋建筑,今已不允许游客由此直接进入皇宫的核心地区。在曾见过它的人眼中,这栋大厅的奢华装潢可以说是金银珠宝、贵重织物和大理石的完美搭配。1536年2月,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签订《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友好与商业条约》后不久,法国古董收藏者皮埃尔·吉勒来到伊斯坦布尔,他记载说,苏丹在一个用大理石建造并以金银、钻石和贵重宝石装饰的小房间里接见各国大使。贵宾接待厅四周全是柱廊,由最好的大理石构成,柱顶和基座全部都是镀金的。帝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托普卡帕宫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认为皇宫还不能完全让他免于外界的喧扰,还需通过其他方式塑造出苏丹地位的神秘与威严。在统治晚期,他颁布了许多法令来突出君主的至高地位。新法令规定,苏丹今后不像先祖那样公开露面,如苏丹一个礼拜上朝四次,虽接受朝臣奏章,但要隐身于幕帘之后,避免接受朝臣凝视。16世纪后,苏丹一年更是只在两个宗教庆典时才现身朝廷。

在第二庭院东北角有一个穹顶式的议会大厅,主要供大臣们商讨国事使用。会议召开时,苏丹及太后一般不会出席,而是倚在议会议事厅的金框窗户边聆听并观察。国务会议大致分为三部分,即维齐尔、军事和宗教机构。有时,三方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产生矛盾,苏丹便通过敲击窗框或拉起红帷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会议遂暂停,苏丹传召维齐尔们逐一进入大殿进行细谈。

在国务会议大厅的上方是正义之塔。从塔顶俯瞰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大部分地区,有君临天下之感。1665年宫殿发生火灾后,政府对高塔进行了重建。类似的塔楼在奥斯曼帝国宫殿中随处可见,例如巴赫塞萨雷的漢宫和埃迪尔内宫的塔楼。皇宫的玫瑰亭也承载一定政治功能,如著名的《花厅御诏》,1839年11月3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宣布的改革敕令便在此颁布。

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帝国的缩影,不仅是奥斯曼帝国辉煌的象征,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瓷器作为奥斯曼人眼中权势与财富的象征,广受青睐。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瓷器多因战争与进贡获得,后来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口。中国瓷器精致、典雅深受土耳其人的喜爱,再加上路途遥远,运输成本巨大,成功运抵的瓷器自然身价不菲。

在瓷器成为商品后,其地位也没有降低,只有皇室和重臣才能使用,平民百姓则无缘问津。

托普卡帕皇宫藏品中的青瓷多数是带浅黄的绿色或青橄榄色的大型器皿,主要被苏丹选作宫廷食具,其中有一部分是礼物。据史料记载,每逢苏丹登基、寿辰、大婚及其他重要庆典,产自中国景德镇等地的瓷器是苏丹宫廷内比较流行的贺礼,如苏丹生病时,首相及大教长会献上中国瓷器,祝苏丹早日康复。18世纪的西方探险家曾记载:“苏丹皇帝拥有一套以这种陶土烧制的餐具,价值八千库如许(货币单位)。首相不久前也花了三百库如许买来一套试用。豪门巨室无不以拥有几件这类盘子为荣……首相伊巴系姆帕夏献呈的礼品中,包括一只饰有宝石的中国瓷碗。碗内映着红宝石的光彩,如石榴溶于水中。逐一镶嵌的钻石,光芒眩目如太阳,看似水上的泡沫”。

当地时间2023年4月24日,托普卡帕宫经过修复后再次对外开放,之前经受了7.8级地震,损伤不小。宫内收藏有历代苏丹和后妃穿过的丝制大袍。

托普卡帕宫收藏有历代苏丹服饰、古代刺绣、武器、盾牌、盔甲、古代钟表、伊斯兰的书法原稿等奥斯曼帝国的珍宝。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历代苏丹和后妃穿过的丝制大袍。据说在第三庭院的圣屋中,还藏有摩西的权杖以及伊斯兰教先知的足印。另外,法国波旁王朝赠送的雕版画也藏于宫中,记录着土法两国友好的历史过往。

托普卡帕宫内,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树木、花园及水池散布其中,让居住在宫里的人感觉放松无比。公元1856年,倾心于西化改革的苏丹麦吉德一世将住所正式迁至多尔马巴赫切宫,托普卡帕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到19世纪后仅保留了金库、图书馆和铸币的功能,1924年10月,托普卡帕宫被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改造为博物馆,但仍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踏入其中感受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辉煌。

(责编:刘婕)

来自波斯、阿拉伯和希腊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了托普卡帕宫的建造。它的墙壁上镶嵌着郁金香花纹的蓝色瓷砖,铺满了来自威尼斯的织锦和中国的丝绸。几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多次整修和扩建(例如1509年地震及1665年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整个建筑群的面積达到59万多平方米,加上庭院共占地70万平方米,四周有长达5公里的宫墙环绕。

猜你喜欢

奥斯曼帝国皇宫宫殿
神秘宫殿
清代皇宫的预防医学
奥斯曼帝国后期为何要囚禁继承人
记忆宫殿
评《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儿童职业教育
皇宫的大门
各国皇宫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