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2024-01-27刘江涛
刘江涛
根据小学生认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本文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以扑克牌为教具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活动,期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效果。
“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学生需要经历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程,感知如何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确定事物,形成不同的类。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教材中的教学素材,如儿童房间物品的分类、动物的分类、蔬菜水果的分类等简单分类活动,让学生初步感悟分类的价值。简单练习后,教师可给每个小组发一副扑克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扑克牌进行分类,并派代表用语言描述本组对扑克牌分类的过程及分类结果。若教学活动进展较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当扑克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出现在课堂,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新奇,由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学生发现了一副扑克牌里蕴含着不同特征;在小组间的交流中,学生逐步感受到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故此,数据意识便在切身活动中悄然“生长”了。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长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到,该部分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在自然和生活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感知随机现象的普遍存在性及其基本特征。学生通过活动并进行试验记录,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意识。
四年级“可能性”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统计与概率“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主题课堂。“不确定性”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概念,而扑克牌是“不确定性”概念可视化的良好载体——当扑克牌牌面朝向你时,你抽到哪张牌是确定的;而当牌面背向你时,由于每张纸牌背面图案完全相同,故你抽到何种花色、数字或字母的牌是一个随机事件。因此,教师以扑克牌为教具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不确定性。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对随机现象、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有更深的认识,此时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来考虑游戏、活动中的公平性问题。通过教材中抛硬币、掷骰子、摸球、扔瓶盖等活动,学生对公平性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更为复杂的扑克牌游戏,让学生在试验、游戏中进一步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初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发展数据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数与代数领域下的数学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贯穿一、二、三学段,但在不同学段数的运算教学内容重点各异。《新课标》在第一学段(1~2年级)数与运算的学业要求中写道“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倍以内数的加减法”,可见课标对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视程度。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提出的运算能力“四面体模型”中也把基本口算列为基础且重要的一环。实际上,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与其笔算、简算等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对其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数学素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教学内容进行扑克速算游戏设计时,可运用加法结合速算;乘法结合速算;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速算等方法,更好地实现游戏的教学目的。在游戲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计算练习当作“苦役”,反之,学生在自发的游戏行为中,不自知地进行了多次口算练习;为了赢得胜利,绞尽脑汁地寻找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业评价、课程实施等多处提到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合理的数学情境,适当引入数学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活动鲜少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环。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较弱,故无意进行数学文化教学;还有老师认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讲一讲数学小故事就可以了。实际上,数学文化的内涵远超于此。数学文化不仅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与发展,还包含着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等。数学文化从人类文化、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又推动着人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亦有利于基本数学知识与基本数学技能的学习。
教师在利用扑克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扑克牌的特点、挖掘扑克牌的历史等方法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从图形与几何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找关于扑克牌内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纸牌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