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个结合”达到的新高度

2024-01-27崔发展

人民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崔发展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领导力量,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置入“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的多维审视之中,大大延展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和探索。回顾历史,“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从被动的现代化道路向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转变。放眼世界,“第二个结合”实现了自力更生的现代化道路对盲目跟随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从“中体西用”到“融通中西”,再到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正是“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思想力量和文化底气。眺望未来,“第二个结合”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创新。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入“结合”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需要提出了“第一个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断强化其在当代培根铸魂、治国理政的功能。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推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既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国家学说中汲取智慧,也辩证吸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家治理思想,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对“第二个结合”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構建的重大价值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第二个结合”强化了党自觉主动的历史认知,使党的历史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其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得益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滋养。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发展阶段的时候,就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坚信“两个必然”的到来。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特质和中华文明“内生性发展”特点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开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担负起续写历史篇章的伟大使命。其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也源自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成就,生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一历史角色,在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中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杀身以成仁”的革命精神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通过解放思想,将共同富裕和“经世济民”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以来,通过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和为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精髓,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淬炼成为当今世界“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党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使党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其一,“结合”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赋予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的信仰之力。在奋斗目标上,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有着诸多相同点,使共产主义理想具备更加稳固的民族精神基点,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天下归仁”的仁者胸襟、“协和万邦”的开放视野等。其二,“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生成,这些有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承担光荣使命的精神谱系,都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敢想敢为的开拓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积极传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成的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唯实精神的自觉延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劳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的实践运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呈现。其三,“结合”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话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浓厚的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中国话语、中国道理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其“言之有理”“言之有效”“言之有根”,使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话语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结合”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致力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建构,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重大范畴的阐发时,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功能。其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培根铸魂、怡情养志、成风化人的作用。如,将传统“爱国爱民”“仁义礼智”“诚信奉法”“廉而明耻”等道德规范辩证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善向美。其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如,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思想,提出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結合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和中国传统的“义利相兼”理念,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结合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结合马克思主义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与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精神,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推动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构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古代“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精神要义,在国际合作中追求“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基本价值尺度,以“礼之用,和为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为与他国交往的基本精神,以“德泽天下”“德化万邦”的天下情怀为人类谋幸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化解当前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偏执思维。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推进者和创新者。其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将“第二个结合”提升至思想解放的高度,从中华文明中吸取智慧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和文化土壤中深深扎根,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飞跃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续写。这种续写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得到现代化的赋值,即用马克思主义促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华丽转身”,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从容、主动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其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历史责任的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样态,在主体性与包容性相统一中创造并持续建设,展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价值理念创新,也是中国智慧国际分享的成功探索,切实回应了各国人民的价值关切和普遍诉求。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在当下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辉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嬗变研究”(项目编号:SC21ZDYZ009)和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学)”(项目编号:21SZJS510106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