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研究:概况、瓶颈与策略

2024-01-27张华清张竞羽

齐鲁艺苑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艺山东身份

张华清,张竞羽

(1.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我国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曲艺和手工艺类的非遗技艺项目,其传承主体中女性占据较大比重。作为“妇女生活文化史的主体和核心”[1](P1),广大女性非遗传承人创造或沿袭了诸多的文化事象,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纺织印染、民间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截止到2018年5月,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女性741人,占比为24.2%。就山东而言,五批共有104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女性传承人37人,占山东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的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戏剧、曲艺、纺织、传统音乐、舞蹈和美术等领域。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P30),掌握着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非遗文化的活载体。但是,学历偏低、分布明显不均、梯队建设力度不够、身份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山东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作用发挥和今后发展。通过认真梳理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概况,分析其面临的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推动山省非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山东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概况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共计37位,1人去世(1)山东省胶州市茂腔国家级传承人曾金凤已于2017年去世,享年88岁。,现存36位。她们在年龄分层、专业分类、传承方式、地域分布等方面有着鲜明特征,同时身怀精湛技艺、熟悉基层生活、拥有较高声望,在山东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

(一)基本概况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90岁以上2人;80—89岁13人;70—79岁9人,60—69岁5人,50—59岁6人,40—49岁1人。60岁及以上29人,占总人数的81%;60岁以下7人,占19%。而50岁及以下仅有1人;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六类。其中传统戏剧22人,曲艺5人,传统美术4人,三者占山东省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总数的86%;传统舞蹈2人,传统技艺2人,传统音乐1人,约占总数的14%;传承人传承方式多样,主要有家传、师承、自学、剧团培养和艺校培养等方式;就传承人申报单位来看,传承人分布于13个地市:其中菏泽市10人,济南市9人(2)济南市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均来自山东省在济剧团、高校等部门和单位。,淄博3人,济宁3人,青岛2人,烟台2人,枣庄市1人,临沂1人,泰安1人,潍坊1人,东营1人,滨州1人,日照1人。

(二)自身优势

1.身怀精湛技艺。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尤其是传统戏剧、曲艺方面的传承人,多是自幼习艺。在数十年的演艺事业中,无论是家传、师传,还是在艺校、剧团,她们都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长时间的舞台历练,在各自领域中勤耕不辍,精益求精。

2.熟悉基层生活。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36人,60及以上为29人,占81%。这些非遗传承人绝大多数出生于农村,或者有着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经历。她们所熟悉的农村生活,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传承的肥沃土壤。她们的代表性作品根植于基层社会,反映着老百姓的生活、思想和美好愿景,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3.拥有较高声望。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是该项非遗最高水平的代表。因为她们身怀精湛技艺,而又熟悉基层生活,所以一般都会担任业内和社会性职务。在现有的36位山东省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中,国家一级演员9人;在行业协会、行业教育中担任职务的19人;在政府部门担任职务8人。她们这些身份和地位以及在业内的影响,对于山东省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山东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发展瓶颈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掌握着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非遗技艺传承的活载体。她们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

1.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基本依靠师承、家族内传、艺校培养、剧团培养、自学成才等途径走上从艺道路。这些女性传承人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她们精于技艺,但是在非遗文化的总结、研究和创新方面能力不足,这必将制约着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人员分布明显不均。这种不均体现在地域、专业等方面。一是地域分布不均。在十六个地市中,菏泽市10人(3)菏泽市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鄄城县、郓城县、牡丹区等地区。,济南9人,济宁、淄博分别为3人,青岛、烟台分别为2人,枣庄、临沂、泰安、潍坊、东营、滨州、日照各1人。而聊城、威海市、德州三个地级市至今未有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二是专业分布不均。在36位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中,传统戏剧22人,曲艺5人,二者约占总人数的76%。传统美术4人,传统舞蹈2人,传统技艺2人,传统音乐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1%、5.4%、5.4%、2.7%。

3.梯队建设有待加强。传统非遗技艺工序复杂,实用性普遍较差,而且有些技艺的传承需要传承人有一定的天赋。因此,它们的学习周期长,回报率低,学艺过程苦。仅靠着一种传统技艺很多传承人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创业发展。因此,传承人的培养成为制约非遗事业发展的突出难题。就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而言,60岁及以上传承人占比高达81%,50岁及以下仅有1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必将加剧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的压力。因此,梯队建设成为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缺乏自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分为初级身份认同和次级身份认同,初级身份认同如性别及族群身份,次级身份认同包含社会角色、职业及社会地位等,传承人身份属于次级身份认同。由于女性力量的天然特质,传统观念中女性角色被赋予更多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照顾家庭等天然职责。即使参与非遗传承等相关工作,但自身工作能力与工作成果易被忽视。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基本属于传统女性,她们的家庭身份通常是其首要身份,非遗传承人身份位列家庭身份之后。她们常常面临陷入性别定位矛盾,无法掌握自我生育权,职业性别隔离因素等方面等问题。[3](P108-109)这些问题导致女性非遗传承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妥协中来回摇摆,无法实现身份平衡,缺乏自我身份认同。

三、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策略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作为山东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性别平等、推动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融合等多方面的时代使命。(4)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社会性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会议,提出非遗保护中基于性别的优先考虑是否影响非遗传承,是否有助于赋权妇女,以及推动性别平等是否能与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融合等问题。她们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改变观念,调整思路,开拓创新。

(一)政府部门

非遗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工信部等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为非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指导。山东省相关部门已做了大量扎实有效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进一步应结合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现状,挖掘潜在非遗项目,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推动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更好的发展。

1.挖掘潜在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依附于非遗项目而存在。山东国家级女性传承人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级非遗项目。就全国范围来看,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女性传承人以其特有的性格和禀赋,成为剪纸、刺绣、泥塑、纺织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的主要传承人。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其中女性741人,仅占24.2%。传统技艺类女性传承人76位,占所有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的14.6%。(5)女性非遗传承人按类别的分布情况分别是:民间文学(17位),传统音乐(75位),传统舞蹈(29位),传统戏曲(307位),曲艺(76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位),传统美术(114位),传统技艺(76位),传统医药(14位),民俗(28位)。从山东的情况来看,女性非遗传承人主要集中于传统戏剧和曲艺方面,占比为7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山东女性传承人的鲜明特色。但是,传统美术4人,传统舞蹈2人,传统技艺2人,传统音乐1人,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武术、游艺与杂技等非遗项目中,至今仍未有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潜在非遗项目,加大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另外,山东地区已培育出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如山东落子、山东快书、冠县查拳,高密扑灰年画等省级非遗项目,都有女性非遗传承人,为这些非遗项目的等级提升及传承人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传承人的文化行为如何承继,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化遗产学研究的核心议题。[4](P62)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是目前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文化水平较高的女性非遗传承队伍。近年来,山东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日趋完善,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保护名录,评选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传承人,女性非遗传承人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就山东省五批非遗传承人来看,第一批共73人,女性25人;第二批,共129人,女性29人;第三批共63人,女性13人;第四批共57人,女性15人;第五批共164人,女性31人,总计省级传承人386人,女性113人,女性传承人占比约为30%。与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相比,在数量上是它的三倍,在涵盖的专业方面明显丰富;在年龄上趋于年轻化,60后、70后传承人数量增加;在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方面有着明显提升。同时,市级、县(区)级女性传承人培养有序开展,为培养国家级非遗女性传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四级非遗传承体系构建和完善,积极引导传承人将家传、师承、机构培养与政府集中培训相结合,继续推进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

(二)传承人自身

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她们的发展需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瓶颈问题,扎根社会生活实践,增强自身身份认同,推动技艺创新转化,妥善解决好从艺与营生、守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1.扎根社会生活实践。非遗文化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它植根于生活和生产,离开这个环境,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因此,女性非遗传承人的发展必须要扎根社会基层生活,唤起民众对非遗的兴趣和喜爱。第一,扎根乡村。广大乡村是非遗文化的发源地,绝大多数的非遗技艺都源于农村的生活实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技艺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保护优秀非遗文化免于失传,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3068人获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大多数传承人走上城市化和商业化路线。就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来看,36人中除个别传统舞蹈和剪纸传承人居住在乡村外,大多数传承人移居城市居住,这使得非遗文化逐步远离其形成的土壤。传承人应通过义演、创业等途径,发挥自身技艺优势,为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走进社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文化在城市得到一定的传播和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喜爱。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促进非遗文化发展。第三,融入教育。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积极参与。目前,学前机构和中小学定期组织开展非遗文化活动,高等学校设置本科非遗专业、开展专项研究,这都需要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因此,女性非遗传承人只有扎根社会生活实践,积极营造非遗文化氛围,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

2.增强自身身份认同。国家现有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山东省出台相关政策也为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尚未实现非遗传承中基于性别的优先考虑。[5](P100)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还普遍存在性别定位矛盾,无法掌握自我生育权,职业性别隔离等方面问题。要实现女性非遗传承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增强女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强女性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女性传承人跳脱性别刻板印象,不断增强自信觉醒与身份重构。在社会环境层面,敦促两性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家庭权利与义务,落实同工同酬、教育平等、反性别歧视等公共政策,实现家庭责任的社会平等。

3.推动技艺创新转化。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是非遗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当今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中面临着的一个症结点。一方面,推动技艺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保护、保存、修复和重现,而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应找准传统技艺与新时代文化需求的契合点,不断丰富该项非遗技艺的内容和形式,将非遗以合理的方式还于大众,这也是非遗融于新时代生活中的一种创造与创新方式。[6](P137-140)另一方面,推动技艺转化。女性非遗传承人利用非遗准商品特点和经济价值进行创业,如专业演出、爱心活动、电视节目、研学活动、校园教学、新媒体数字化保护等,发掘非遗技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有利于增加女性传承人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和社会地位,同时可增进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营造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氛围,进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又有助于解决传统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

综上所述,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的高水平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山东非遗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但她们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瓶颈。只有从政府层面和传承人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突破山东国家级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瓶颈,进一步挖掘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潜力,推动山东非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技艺山东身份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跟踪导练(三)(5)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