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建设动因与实现路径
2024-01-26李德鹏
袁 礼,李德鹏
(1.教育部 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中心,北京 100088;2.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引言
学术期刊起源于17世纪中叶欧洲的学术组织,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出现在英国[1],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期刊建设的大幕。学术期刊成为了现代社会学科建制、交叉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也是不同专业领域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重要载体。古今中外,皆是同样道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就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
经研究发现,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类期刊总体数量较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如中国的《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欧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中英文)、《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北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英文)等是其中的佼佼者[3]。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22年10月,教育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学术资助计划(期刊)”(以下简称“学术资助计划”)发布。自资助计划实施以来,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各学术期刊所刊发的国际中文教育论文质量仍然参差不齐。如何更好更快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优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传播?如何有效引导各类学术期刊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显得尤为必要,这将有助于提高优质论文的传播效率,提升学术服务供给和决策咨询支持能力。接下来,研究将重点从为什么建设和如何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建设动因
如果说学术期刊是负责挑选优质的学术论文,那么学术文摘的使命就是优中选优、推优。学术文摘通常以期刊形式出版,1830年德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人分别在1884年和1907年创刊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在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和推广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就《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而言,之所以提出此类建设动议,主要是为了强化学术交流功能,提升学术研究与传播效能,促进本专业学术专刊和专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累经验,具体表现如下。
(一)弥补当前国际中文教育论文转载数量的不足
当前我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文摘分别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据了解,被上述学术文摘转载的国际中文教育论文数量较少,以2022年四大学术文摘全文摘编的国际中文教育论文为例:《新华文摘》0篇①(1)①各学术文摘的文章转载和栏目等情况都是从过刊中查询到的,下同,不再一一标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0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0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的《语言文字学》1篇,是第7期徐彩华的《汉语二语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整体/成分加工倾向研究》,原文刊发在《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1期,题目是《汉语二语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整体/成分加工倾向研究》;《教育学》1篇,是第3期王坦的《美国政府对华教育政策突变的影响及中国应对》,原文刊发在《现代大学教育》2021年第5期,题目是《美国政府对华教育政策突变的影响及中国应对——基于2017—2021年的教育政策分析》,但这篇万字长文中,仅有200字左右论及孔子学院,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国际中文教育论文。由此可见,建设独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采用相关标准策略,专门负责摘编国内各期刊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论文,相关论文的转载数量可以大幅增加,以弥补当前四大学术文摘中国际中文教育类论文摘编不足的缺陷。
(二)引领国际中文教育论文的研究方向
关于学术论文的研究价值,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定性是讨论有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定量是讨论学术价值大小的问题。通常,学术论文研究价值的定量讨论比定性讨论更有意义,因为没有人轻易说某篇学术论文毫无价值,只是价值的大小不同罢了。从定量角度看,宏观研究通常比微观研究的价值大,李德鹏将其总结为学术研究的“大树理论”,即越靠近“树根”的研究,学术价值越大,因为所依附的内容多;相反,“树叶”的研究价值不如“树枝”的研究价值大,就是因为依附“树枝”的多[4]。
自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后,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界“树叶”式的研究很多。例如,有人研究了A词汇的汉外比较,接着就会有B词汇、C词汇的汉外比较类成果出现;有人写了2019年的孔子学院师资分析,马上就有人模仿着写2020年、2021年的孔子学院师资分析,仔细研读这些论文就会发现,除了题目表述不同,所用资料、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都差别不大。以汉泰比较类论文为例,第一篇关于某个副词的汉泰比较论文,是具有创新性质的,但不能把其他几百个副词,每一个都写成一篇汉泰比较的论文,除了副词内部差异较大的,可以分成几类来写,不妨多关注一下介词的汉泰比较、连词的汉泰比较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语言公共产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5]。作为平台与窗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树干”式的宏观根本问题。施春宏提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事业和学科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2.学科定位和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 3.学科知识体系不够完备;4.总体设计、顶层设计相对缺乏;5.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6.多层次、高规格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不畅[6]。这些基础性问题存在多年,是很多研究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却缺乏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者发文章不少,却都完全避开了这些基础性问题,也不知是因研究难度大,还是顾虑与一些知名学者观点相左,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避开基础问题的空中楼阁式研究通常并不牢固。
针对这些问题,《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可以通过选摘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研究文献,来引导更多人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的现实与未来,积极参加“破解难题”的讨论,进而持续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创设既可以提供新研究趋势的参考,减少部分学者在研究方向上的困惑,又能够帮助国际中文教师花费最少时间精力在文献中找到有用信息[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在《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一书提出了“最小努力原则”(LEP: Least Effort Principle)理论[7],一定意义上来说,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也可视为该理论的实际运用。
(三)提升“学术资助计划”的办刊成效
“学术资助计划”首批合作期刊有24家,要求优先刊发国际中文教师和世汉学会会员的科研成果,期刊简况见下表:
表1 “学术资助计划”第一批期刊名单(24家)
可以看到,首批设置“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刊物较多,但论文质量标准有待提高和规范。一是因为有的期刊之前很少刊发国际中文教育类论文,现在突然增加了“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宣传力度不够,投稿者并不太了解,致使稿源相对较少,可挑选的好文章自然更少。二是有的期刊虽然已经刊发过不少国际中文教育类论文,稿源丰富,但习惯于约请知名学者的论文,而且还有三五个知名学者成了常驻栏目作者,被反复约稿,有学者可能由于被约稿太多,所提供的论文质量并不高;还有些知名学者自己的稿件质量还不错,但出于各种原因,会让自己几个在读博士生分别提供一篇,构成一组某专题的文章,而其中个别博士生的论文质量很一般。
上述问题的出现,部分因为“学术资助计划”的激励机制与外部监督不足。为了有效避免这类问题发生,“学术资助计划”相关方都有责任扩大宣传“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有义务引导一线的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世汉学会会员。推动优质国际中文教育论文刊发,《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就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方式,即通过每一期所摘编的“国际中文教育专栏”论文数量,来引导和评价“学术资助计划”的办刊成效。
二、《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实现路径
创办《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可行性较强,工作指南清晰可见。从大政方针方面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8]《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将是教育部语合中心响应国家战略的创新成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的有效载体,推动建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中国特色话语窗口。综合国际中文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看,《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将呈现中文作为外语教育的国际性、整体性、全局性和协同性,集中反映中外政府服务、学科建设、学术理论、产业创新和中文应用场景等多种研究要素相互作用下的新动态和“风向标”,必将形成国际语言教育场域内的中国话语品牌。从人力、物力和条件保障方面看,教育部语合中心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单位,联系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余名专家学者,其中很多高端学者都具备学术文摘编辑能力和经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强交叉性,也会吸纳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系列相关学科的优秀研究人员参与。据研究初步调查,很多学者表达了愿意为学术文摘的编辑工作提供义务劳动的意愿。《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实现路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栏目设计应突出学科性
刊物栏目设计直接关系到学术文摘的整体质量,主要涉及名称、类型、数量和特色等内容,四大学术文摘和部分知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期刊栏目设计,《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栏目设置可以借鉴其栏目设计方案。
1.四大学术文摘的栏目设计现状。四大文摘的主要栏目如下,《新华文摘》有政治、社会、新华观察、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文学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读书与传媒、国外社会科学、学术动态等栏目。《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有热点聚焦、前沿、学人与学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法学、社会学·教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有学术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与美学、传播学、语言学、学术前沿、热点关注、专题研究、学术评论、专栏推荐和学术卡片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的《语言文字学》的主要栏目有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外国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制度、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与经济、德育研究、教学与课程、教师教育、教育技术、教育史研究和比较教育。
2.部分知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期刊的栏目设计现状。比如《世界汉语教学》的固定栏目有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与学习研究,专栏有“新时代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研究”“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新冠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语言学期刊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创新与发展”①(2)①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期刊的栏目内容都是从过刊中查询到的,下同,不再一一标明。。《汉语学习》的固定栏目有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语言对比研究、研究生论坛,专栏有“海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研究述评”“语言·文化·社会”“争鸣”。《国际汉语教育》的固定栏目有教学研究与分析、教师培养与发展、学科建设研究、学术前沿与动态、海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汉语测试与评估、汉语学习者研究、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等,专栏有“汉语教师培养”“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学”“中国大学与孔子学院建设”“汉语教学中的‘庐山现象’”“多学科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国际汉语教学”“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东南亚汉语教学研究”“练习设计研究”“商务汉语教学与研究”“非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研究”。还有一些期刊,栏目设置比较自由,通常没有固定栏目,如《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第1期至2019年第5期,没有栏目设置,2019年第6期的栏目有“汉语教学研究”“汉语习得研究”“汉语与文化研究”“汉语网络教学研究”“汉语师资与教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的栏目有“教学理论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国别汉语教学”,2017年则没有栏目设置。
在借鉴上述栏目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可以设置固定栏目、专栏和非专栏3种类型。固定专栏与《世界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与学习研究”、《汉语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语言对比研究”“研究生论坛”、《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分析”“教师培养与发展”“学科建设研究”等不同,分别侧重“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国际”“中文”和“教育”三个术语概念,设置3个固定栏目:“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言文字研究”和“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学研究”。专栏可以借鉴《世界汉语教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非洲语言政策研究”等,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科发展需要进行设置,非专栏可以是单篇论文,也可以是2~3篇。
(二)《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摘编方式应体现实用性
关于内容的选摘方式,常见的有4种,一是全文复印,二是论文的主体摘编,三是论文的论点摘编,四是论文索引。《新华文摘》有主体摘编、论点摘编和论文索引3种方式,主体摘编5000到10000字不等,论点摘编200字左右,论文索引只关注重要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都有主体摘编、论点摘编两种方式,主体摘编3000字左右,论点摘编200字左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有全文复印、论文索引等方式。
在目前的4种转载方式中,全文复印的特点是篇幅大,目前学术界有分量的文章通常都是10000字以上;论文索引只展示题目,看不到内容,过于简略,这两者都不利于凸显学术创新点。因此,我们建议《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着眼于学科信息数据库建设和读者科研便利,只保留主体转载和论点转载两类方式,在内容占比上,主体转载为主,论点转载为辅。主体转载和论点转载的区别如下:主体转载,通常是保留论文的精华部分,需要重新拟题,重新组织论文结构,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3000字左右,原题是《论人类文明新形态》,刊发在《江汉论坛》2023年第2期,原文24000字左右[9]。论点转载,通常是保留原来的题目,保留论文核心观点,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的《百年变局中的拉美社会主义运动》,500字左右,原题也是《百年变局中的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刊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原文16000字左右[10]。也有部分论文是重新拟题的,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的《规范逻辑的重构》[11],400字左右,原题是《重构规范逻辑如何可能?——以事态为新基点》,刊发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年第6期,原文10000字左右。
(三)《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选文标准应具备技术性
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公开的选文标准上,该标准应具有易操作、可监督、能复盘等特点,能使《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评审专家、期刊编辑,以及论文作者们有据可依,以此保证稿件摘选的科学性、公平性,以及投稿积极性。韩帅指出:“注意将选文标准进行系统总结、完善学术评价理论是文摘编辑提高选文质量的重要支撑。”[12]关于《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选文标准,可以借鉴四大文摘。首先,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选文标准为例,朱剑认为:“从选题来看,《新华文摘》更多关注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更多关注理论问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则更多关注纯学术问题。”[13]刘海峰等则认为:“不同的文摘刊物有不同的偏好,《新华文摘》比较偏重宏大论题、时效性、可读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更偏重学术性。”[14]其次,相对于前三种刊物,朱剑认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标准关注更为专业的选题,与“三大文摘”以被摘文章学术创意为标准不同,还兼具资料收集的责任[12]。韩帅还指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选文标准共分为4个指标,一是学术创新度,二是论证完备程度,三是社会价值,四是难易程度[12]。
综合来看,上述选文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首先,同一个文摘的选文标准,学界观点不一。比如朱剑认为《新华文摘》更多关注现实问题,而刘海峰等认为偏重宏大论题、时效性、可读性;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朱剑认为一个更关注理论问题,一个更关注学术问题,而刘海峰等认为二者都偏重学术性;再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除了学术创新,朱剑认为还兼具资料搜集功能,韩帅认为还有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等标准。其次,现有四大文摘的选文标准不易操作。比如学术性,通常所有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论文都具有学术性,不具有学术性的就不叫论文了,很显然,学术性不适合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选文标准。再如理论性,是与实践性相对的概念,学术论文通常都具有理论性,不存在纯实践性的论文,至少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理论性也不具有区分性,不能用来作为选文标准。再次,已有的微观标准值得商榷。一方面是这些标准大多为交叉关系,如“学术创新度”和“难易程度”,学术创新点大,自然研究难度就大,有学者列举出理论难点的多少,实证研究的难度、资料搜集难度、资料处理难度等[12],如果解决了这些难点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学术创新度非常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标准不简洁,不好操作。如“论证完备程度”,韩帅认为:“包括研究方法有效性(研究方法科学性、适当性),论证可靠性(资料占有全面性、资料来源真实性、资料引证规范性),论证逻辑性(理论前提科学性、概念使用准确性、论证过程系统性、逻辑推理严密性)。”[12]可以对这个评价标准进一步简化,比如其中的“论证可靠性”和“论证逻辑性”,论证可靠,包含着要符合逻辑;再比如“资料引证规范”其实也属于“逻辑推理严密性”的范畴,这两对概念都有重合的部分,没有必要分开来论。
标准是所有评价的依据,但学术界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就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而言,李德鹏认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语言表达应该包括词汇正确平实、篇章结构合理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又分为内容正确和价值大两个方面,内容正确包括前提真实、方法正确、结论客观,内容的价值大包括社会价值大、学术价值大两点。为了便于记忆和操作,李德鹏将其概括为“信、达、用”,“信”就是论证科学,是内容正确问题;“达”是语言通达,是语言表达问题;“用”是作用要大,是内容价值大问题[4]。
综上比较分析,国际中文教育根植于中国,联系着国际国内资源,《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内容应该体现更强的吸引力、可读性和指导价值,因此建议将“信、达、用”作为首选或主要的选文标准。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树干”研究视角和专业实践性特点出发,文献选取既重视学术性理论整理、实践性经验提炼,又重视应用性信息开发,并遵循“最小努力原则”,为专家学者和读者提供精准服务。具体而言,一是考虑文献内部信息的价值取向,通过关键词或功能词来标记那些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文献信息片段;二是提炼、发掘那些隐含在文献内部有开发价值的信息,力争呈现一线产出的、有参考和引用价值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经验、观点、方法、数据等语句,激发读者灵感;最后将上述两类信息加工处理,构建跨学科数据库并配套功能性检索系统,以超越传统文摘的使用价值,在学术服务方面体现完整性。
(四)《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刊期安排应兼顾容量和时效
从期刊的发行周期和页数来看,四大学术文摘都符合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范标准,值得参考和借鉴。《新华文摘》是半月刊,每期17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月刊,每期16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双月刊,每期22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多数是月刊,每期112页左右。考虑到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论文的发表实际,《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主要借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刊期采用双月刊形式,单月出刊,每年6期,例如每年一月出刊的第一期文摘,主要选摘各期刊头年11月和12月所发刊物的论文;每期页码控制在240页左右,每一期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大约是两期高校学报的容量。
除此之外,《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还应重视自身的服务价值、运转周期与工作效率。一是可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建设互动网站,面向原文作者、文摘编者和专业读者,明确投稿、审稿和阅读评价的反馈方式,并设置文摘概况、编辑委员会、往期目录等栏目。二是可采用期刊编辑部和原文作者并行的两条稿源推荐渠道,推荐论文宜附上创新点说明,目前各期刊向四大文摘推荐论文时,通常是直接快递新刊,供文摘编辑筛选文献,由于没有重点推荐文章,也不会附带推荐理由,使得文摘编辑的工作量很大,也导致一些符合选摘标准的论文未被关注到。因此,建议被推荐的论文应有数量限制,且每篇附加一两百字的创新点说明,展示最有价值的内容,以供学术文摘审稿人参考,节省审稿时间。
(五)《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建设主体应保持权责一致性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业务范围是“国际中文教育语言能力、教师、教学、教材、课程、考试等质量标准拟定与评估认定”“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师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与师资培训派出组织实施”“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水平考试和国内外汉语水平考试组织实施相关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运行”“相关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 。该中心作为建设主体,牵头资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创办《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刊物亦是顺理成章,可提供学术交流与出版的“套餐”,构建学术管理服务的闭环,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第一,建设文摘编辑部和文摘数据库。设置《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编辑部和专门网站,构建由论文摘要、题名及作者等题录信息所构成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数据库;编辑部须配备专兼职文摘编辑,负责各方面联络工作,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同时聘请国内外学者兼任业余文摘编辑,还可聘请原文作者参与其论文的二次文献编辑。
第二,建立和维护评审专家库。目前学界的各类学术评审结果经常会引起一些质疑,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评审标准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过,此处不再展开;二是评审专家问题,主要表现在专家的水平高低及其评审过程是否公正。《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评审专家首先要有遴选标准,候选人须至少提交3篇代表作,不唯职务、职称和各类 “帽子”头衔;其次,在评审过程中采取多名专家背靠背交叉工作方式,对评审结果差异较大的论文,另请专家进行复审,评估初审异常原因并记录在档。三是优化评审专家库,对态度认真的专家给予公开表扬,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则从专家库中删除。
第三,组织二次文献的选编与校对。一般可分为3个步骤,一是挑选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范围包括所有刊发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论文的期刊。二是对初步选定的论文做内容分析,进一步明确选摘内容,如选摘主体还是论点?主体选摘是保留文章的前一部分还是后一部分?三是对已经确定的选编内容,做进一步校对,包括校对与原稿是否有差异,对于原稿可能存在的错误,要做补充校对等。关键环节可组织相关的二审、终审等编辑会议。至于学术文摘的印刷与发行等其他工作,可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规定采购市场化和标准化服务。
此外,《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的实现路径还涉及“拓展合作渠道,增强传播力度”“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注重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加强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运营”等多个方面,拟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深入,这里暂不展开。
余论
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将是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领域的创新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此举既能大幅提升“学术资助计划”所涉期刊的办刊质量,也能牢固树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这将是我们长期的、艰巨的、集体的科研实践。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及其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取向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引方向,本文从学科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等方面讨论了《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文摘》建设的标准化策略,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界业界广泛讨论,以凝聚共识,合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窗口”,形成“话语品牌”,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夯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