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CSSCI 文献的分析
2024-01-26贾辰芳
贾辰芳,历 晶
(长春师范大学 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重视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乡村教师和学生流失、乡村学校没落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在乡村教育研究领域,多数文献是基于乡村教育存在的某一问题开展,缺乏对乡村教育研究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6.1.R3 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SSCI 期刊关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教育的研究热点,希望能对后续乡村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文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总库为检索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来源类别选择CSSCI 期刊,检索主题词为“乡村教育”,时间范围设置为2017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共检索出期刊文献797 篇。最后对获得的全部文献进行梳理,剔除会议、报告、杂志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献25 篇,共得到有效文献772 篇。CSSCI 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将选择筛选后的772 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6.1.R3 作为研究工具。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用于识别和显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目前在信息分析领域被广泛使用。本文借助Citespace6.1.R3 软件获得可视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乡村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关键词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梳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研究热点。
二、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年度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乡村教育的研究热度,根据检索文献得到如下统计图(图1),从图1 可以看出,2017—2022 年,乡村教育的发文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在2017 年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19 年发文量突破100 篇,从2020 年开始发文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说明乡村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图1 2017—2022 年乡村教育CSSCI 期刊发文量统计图
(二)主要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1.核心作者
根据作者发文数量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朱德全、郝文武、邬志辉、秦玉友、刘善槐等。朱德全等[1]率先对农村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六连结构”教学模式和“双证并进”课程模式,形成“农”“科”“教”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邬志辉等[2]从舒马赫的发展观角度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强调农村教育要实行在地化改革。秦玉友[3]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阐述农村教育的自信危机和变革方向。
2.作者合作情况
为了更清楚了解作者的合作关系,本文使用Citespace6.1.R3 软件获得作者合作关系知识图谱(图2)。图谱中字体的大小程度与其在数据分析中出现频次的高低相关,字体越大出现频率越高[4]。从图2 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5 个相对稳定的作者合作网络,说明该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相对较强。其中包括以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秦玉友、丁学森、仲米领等学者为主的合作团队,邬志辉等[5]关注农村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的问题;秦玉友等[6]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丁学森等[7]从在地化的视角,研究农村学校的课程建设。以西南大学朱德全、朱成晨、杨磊等学者为主的合作团队,朱德全等[8-10]从经济、技术、制度等层面阐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朱成晨等[11]127从教育振兴乡村的角度,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融合模式;杨磊等[12]研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
图2 作者合作关系知识图谱
3.研究机构
从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图3)可以看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走在了乡村教育研究的前列,并且与其他研究机构有合作联系,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等。根据发文数量对发文机构进行排序,发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在我国乡村教育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在该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 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三)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对772 篇与“乡村教育”主题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去除主题性关键词“乡村教育”和“农村教育”,发现“乡村振兴”“乡村教师”“职业教育”“乡村学校”“教育扶贫”等词的频数较高,说明这些主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通过关键词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图(图4),该图谱Density(网络密度)为0.013 4,表明我国“乡村教育”核心问题凸显,共现性较高,且各领域交叉融合,相互影响。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对图4 中关键词聚类的分析,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研究热点归纳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职业教育研究热度上升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治理。乡村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乡村、指向农业、服务乡村的教育,旨在为乡村的发展培养专业性人才。产教融合是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为乡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作为振兴乡村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价值、困境、路径四个方面。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研究中,学者们从学理逻辑、价值逻辑、教育逻辑、技术逻辑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朱成晨等[11]133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构建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以形成体现“产教融通”“教劳结合”思想的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融合模式,实现人才强村的美好愿景。价值方面,职业教育可以推动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创新创业,对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困境方面,根据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调研,发现乡村职业教育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欠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路径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等方面建构乡村教育发展路径。总之,职业教育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功能支持,同时乡村振兴的实践检验与反馈又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但是,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跨学科分析相对较少,且以理论研究为主。
2.乡村学校研究备受关注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城镇化。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的困境。目前关于乡村学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乡村学校布局两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实现。已有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研究视角多样,有研究者基于优质均衡视角探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发现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13]。也有研究者从生态位视域下探究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挑战,如学校内部挑战包括价值取向位移、教育目标错位、管理主体缺位,除此之外还受到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也有学者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提出在精准摸底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施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需要重点扶持,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策略研究中,有研究以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合作管理理论为基础,从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提供策略[14]。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农村学校布局研究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校布局政策、调整现状和优化路径三方面。有研究通过分析农村学校布局的政策文本,发现地方学校布局政策在指导思想上与中央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盲目、浮于表面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目前乡村中小学校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的撤点并校、过度追求规模效益等弊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发展。为应对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挑战,有学者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提出通过监测学校教育承载力超前布局学校、利用地方资源使学校布局转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治理能力推动农村学校发展等建议[15]。也有研究者提出可以根据人口出生率布局学校。
3.乡村教师研究主题多样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教育政策、专业发展、乡土情怀。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关键抓手。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已有文献中乡村教师研究主题丰富,在教育政策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府主要通过环境型政策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16]。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学者以河北省500 名农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得出乡村教师存在专业发展内部动机不足、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17]。乡土情怀是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有学者对陕西省10 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农村教师缺乏乡土情怀,主要体现为乡土认同度不高、乡土适应性不强等方面[18]。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面,大量研究发现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老龄化、专业化水平低、工作负担重、缺乏乡土情怀等问题。同时,也有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研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如有学者基于国际视野,提出健全乡村教师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机、开展教师入职培训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学者从智能时代的视角思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总之,这些举措对突破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4.乡土课程研究日渐受到重视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农村学校、乡土课程、乡土文化。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开发的一种体现地方特色、贴合学生生活的资源,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依托[19]。乡土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同时,乡土课程对于传承乡土文化和复兴乡土文明起着重要作用[20]。目前乡土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土课程实施现状和开发建设两方面。乡土课程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乡土课程面临诸多困境,如课程目标短视、课程建设参差不齐、乡土内容粗浅、课程实施场地受限等。为解决乡土课程面临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乡村教育应体现在地化变革的实践理念,将乡土文化与乡土课程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当地场所相联系,促进乡村发展与学生自我发展。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认为乡村社会和乡村学生的现况是乡土课程建设的起点,乡土课程的开发要体现普通知识和乡土知识的平等性和差异性。有研究提出从在地化的视角开发建设乡土课程,挖掘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5.乡村人才研究内容丰富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教育、人力资本、精准扶贫。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城市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有研究者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通过对比区域经济指标和地区差异得出乡村人力资本质量较低的结论。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人力资本、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三者的关系,发现人力资本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之间发挥中介效应[21]。目前乡村人力资本在积累和配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应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人力资本与精准扶贫合理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突破乡村人才匮乏的瓶颈,研究者们提出乡村应开展定向人才引进,吸引人才流入;分类培养人才,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鼓励乡村人才创业,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一)乡村教育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乡村教育研究力量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跨领域的合作团队
从作者合作和研究机构网络图谱中可以得出,朱德全、邬志辉是乡村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引领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为乡村教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该领域的主要作者和研究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团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作为主要研究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不够紧密。
2.乡村教育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乡村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如在乡土课程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从理论层面论述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鲜有研究者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乡土课程实施情况、建构乡土课程开发框架;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仅有部分学者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实证研究。
3.乡村教育研究内容缺乏系统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目前,乡村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乡土课程和乡村人才振兴五个方面。但从乡村教育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教育的宏观层面,存在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的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乡村教师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宏观方面的对策,很少有学者对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某一具体困境进行系统分析;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直是乡村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但目前依托乡土文化建设乡土课程的典型案例相对较少,鲜有研究者深入挖掘乡土特色,乡土文化与乡土课程的结合有待深入。
(二)乡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将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凭借单一团队内部成员的力量和智慧很难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加强跨地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团队之间优势互补,能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乡村教育研究应汇集各领域、各学科的研究力量,加强师范院校与农业院校研究团队的合作,发挥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优势,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同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加强乡村教育研究者与乡村学校的合作,形成乡村教育研究共同体,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跨学科视角的实证研究将成为乡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当今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乡村教育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学的学科知识,而且也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应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学科分析乡村教育问题,精准把握乡村教育问题的本质,更加全面分析乡村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乡村教育往往受到乡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宏大的理论研究可能会忽略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和本土性,为了打破实践和理论之间的隔绝状态,应加强乡村教育的实证研究。例如,关注质性研究的价值和作用,采用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由下至上反映乡村教育的面貌;同时也不可忽略量化研究的价值,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3.乡土特色将成为乡村教育研究的重要立足点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乡村教育现状和问题也是截然不同和错综复杂的。乡村教育的研究应立足于当地乡村的客观事实,了解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背后存在的问题,将乡村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乡土文化、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例如,深入开展乡村调研,探究乡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教育的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教育的实际问题,体现乡村的不同地域特色;挖掘、保护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从当地文化中找寻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