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为例
2024-01-26殷丽玲
殷丽玲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北京 100012)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核心内容[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对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至关重要。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国家涉外活动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将国家利益放至第一位。国际商务专业是培养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主力专业,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兼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而且要注意配合国家外交活动,认真贯彻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坚持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出口创汇和利润效益并重,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履约中,坚持重合同、守信用,注重树立良好的形象。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关联课程的讲授以及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职业素养水平。因此,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一)培育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获得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跨越式发展。2013—2022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 万亿美元扩大到2.07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为我国与成员方扩大货物贸易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更带动了相应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规模巨大、潜力无限的市场以及RCEP 正式生效带来的利好政策环境,为外贸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行业的发展,势必带来人才的紧缺,尤其是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较为紧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要求,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亟须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培养专业能力过硬并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满足国际贸易活动涉外性的需求
国际贸易经济性、涉外性和规则性特征十分明显。不同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地处两国或多国,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法律法规、贸易习惯各不相同,交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贸易涉及业务环节多、交易金额大、潜在风险高,稍有不慎即会产生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可能损害国家利益。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仅要精准地掌握货物进出口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等,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国际贸易的时代要求。因此,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主阵地,国际商务专业要大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兼具良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化人才,进而助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行业涉外性等特点,具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基础条件。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专业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思想育人、价值引领的素质目标,在实践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探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炼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按照磋商合同内容、签订外贸合同、辅助贸易执行的逻辑主线,可以划分为三大模块,8 个前后关联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包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践。整门课程以“国家利益至上、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思政目标为引领,以“匠心匠艺,做外贸工匠”为理念,以“树匠心、助匠魂、练匠艺、践匠行”为设计思路。在讲授专业内容时,结合建设贸易强国的要求,巧妙融入国家利益至上、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职业精神,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匠精神、法治观念与风险意识”的外贸工匠。
结合企业调研结果,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使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具体各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如表1 所示。
表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点
以“磋商合同内容”模块中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项目内容为例,说明思政元素的具体融入过程。本节内容教材仅对国际贸易常见的货物运输方式进行了基本介绍,如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和邮包运输等。有限的知识点,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未来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显得过于单薄。为此,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教学中引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热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有重点地将国际贸易主要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和铁路运输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将航空运输和邮包运输内容等借助微课进行课后拓展学习。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充分运用课前、课后时间,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课前启化。结合中职生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整理成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发展”“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影响”“中欧班列的开通及意义”“中欧班列的优劣势及影响”4 个选题,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别安排给4 个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作PPT。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加深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的了解,感受祖国的璀璨历史和大国风范,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中内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并开展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中华民族海洋梦、“一带一路”人文精神、大国风范等思政要素的认知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了解中欧班列在将丝绸之路从“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展示汇报与评价,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国际货物运输路途长、环节多、风险大的特点,实现知识目标,为“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后深化。教师在教学平台推送微课,让学生完成对国际航空运输和国际邮包运输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向学生推荐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新纽带:中欧班列”,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厚植于心。通过教学全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课程思政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挖掘到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种。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因其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而成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借助案例,将抽象、枯燥的国际贸易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同时,领悟所蕴含的思政要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思想认知。
例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的品质”一节的内容讲授中,品质条款是国际贸易合同中最为重要的条款。出口商品具备符合合同规定的商品品质是买卖双方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课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制造成为质量过硬的代名词”的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分析个别商家唯利是图,出口品质不合格商品,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出口低劣品质的商品,不仅会贻害世人,更会影响“中国制造”乃至整个中国的声誉,甚至会被一些不友好的国家利用,借题发挥,酿成国际舆论事件。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使其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国际贸易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借助案例教学法,实现对学生的国际贸易商品品质的专业知识传授和国家利益至上、诚实守信等精神的价值引领。
2.模拟公司教学法
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由教师虚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国际贸易环境,赋予学生不同的岗位职责,模拟公司运作。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开展商务活动,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全过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体会国际贸易操作全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仿真模拟和岗位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当前,各学校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使用较多的是POCIB,即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通过仿真国际贸易交易全过程,在教与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商业价值观和金钱观。如在仿真模拟国际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做到国家利益至上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仿真模拟拟订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时,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与风险意识;在仿真模拟外贸单据的缮制和信用证的审单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三)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课堂和数字化资源井喷式发展,腾讯会议、钉钉课堂、ZOOM、超星学习通等在线课堂,国家慕课中心、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化课程、电子书包等数字化学习资料,哔哩哔哩在线学习、公众号、短视频(实践视频)等流媒体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等[3]。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更加多样,自主选择更加广泛。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课前(线上)将蕴含思政元素的微课等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专业知识形成“初印象”,课中(线下)教师对重点知识、技能要点进行讲解,线上、线下相融合,互补互通,实现对知识、技能、价值的重塑和内化。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灵活性、多样化的教学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更具温度的交流方式有机融合,“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四)双师多维教学评价,助推课程思政实施
通过“学生评价”,完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思政以评价为起点,落实职业核心素养,满足学生成长获得感,为每一位学生成长赋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课程的每一模块内容,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归纳课程思政考核要点,思政教师把关思政考核要点。以“国际货物运输”项目为例,归纳出的课程思政考核内容为诚实守信、工匠精神、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民族自豪感、丝路精神六个方面。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教师双导师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最终学习结果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生成雷达图,实现学生可视、可量化的思政情况画像。教师根据学生思政画像,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课程设计。
图1 是以“国际货物运输”项目为例,某学生的个人思政情况画像。教师通过学生个人思政情况画像,能够清晰地找出学生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差距,并可以进行前后项目对比,帮助学生找到进步空间。同时,确定增值度,帮助学生直观分析个人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步调整优化课程思政设计。
图1 “国际货物运输”项目思政情况画像
三、总结与展望
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补充、教学方法的灵活与多样、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多维化四个方面,总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路径,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地挖掘和梳理。通过教学案例展示课程思政在具体章节中教学全过程实施的方法,为课程思政在财经商贸大类课程中的实施与建设提供教学启发和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总结仅是第一步,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思政还有更广泛的探索空间。如何实现整个课程体系中各门课课程思政的“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以点成线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