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2024-01-26毕明建
毕明建, 郭 健
(1.齐鲁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济南 250200; 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林业工程学院, 山东 德州 25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与经济大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山东省委、省政府相继颁布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可见,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力度不断强化,但产业薄弱、人才匮乏及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由此可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然是实现山东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文旅融合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乡村产业联动发展与富民增收的积极效应逐渐凸显。在新时代新格局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文旅融合的主导方向。基于此,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能否赋能山东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这对于助力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及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首先,在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面,学者们证实文化产业能够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借助产业化方式开发与利用,多方面契合乡村振兴的目标[1-2]。但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受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乡村民族文化及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无法有效发挥乡村富民的作用[3-4],也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体制滞后,阻碍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输出[5]。
其次,在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面,学者们的探讨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是积极影响。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通过助力三农、促进乡村要素流动及产生综合效益等多重机制,成为驱动我国乡村振兴的最优路径[6-8]。二是非线性影响。有学者证实受发展尺度、城乡差距及乡村要素分配差异的约束,乡村旅游并不总能促进乡村振兴水平稳步提升[9-11]。三是交互影响。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存在耦合关系[12-13]。
再次,在文旅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面,不少学者证实文旅融合能够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通过发挥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14-15]。其中,杨昀和贾玎[16]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文旅+农业”融合可以助力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龙井然等[17]提出文旅融合通过要素增值机制、结构优化机制与功能提升机制助推乡村振兴;孙立等[18]指出乡村文旅融合普遍存在融合方向模糊、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科技创新融合较弱等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梁梦瑶[19]指出利益分配、传统文化保护、人才及政策等问题阻碍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的发挥。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但多数文献的实证与定量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业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开展,而围绕高质量框架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则比较缺乏。同时,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描述、案例分析及实地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对典型旅游地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但对于宏观的城市及区域研究尺度,若缺乏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定量方法,就难以得出科学普适的结论。基于此,以山东省为例,利用16地市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回归模型,深入探究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山东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进程贡献来自文旅产业的智慧。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选取
2.1.1 被解释变量
乡村振兴水平(rur)。考虑到单一的乡村社会经济指标无法全面地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借鉴孟维福等[20]、王秀伟[21],基于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法确定乡村振兴水平。
表1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2.1.2 核心解释变量
文旅融合发展质量(cti)。借鉴王秀伟[22]、于秋阳等[23],利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法作为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基本方法。其中,基于刘力钢和孙晓[24],利用产业效率表征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具体而言,首先构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表2),并借助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分别测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合成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具体如式(1)~式(3)所示。
表2 文化和旅游产业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
(1)
T=xf(c)+yf(t)
(2)
(3)
式中:f(c)和f(t)分别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C为两者的耦合度;T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数之和;权重系数x、y均取值0.5;D为耦合协调度指数值,也是需要求得的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值。
2.1.3 控制变量
考虑到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其他因素,选择城镇化水平(urb)、区域经济水平(egdp)、政府支出水平(gov)、金融发展水平(finan)、区域教育水平(edu)
及区域科技水平(tec)。上述变量分别利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人均GDP、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例、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占GDP比例、每万人口的高校在校生数及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进行表征。
2.2 模型设定
鉴于邻近地区的资源条件、文化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与产业政策的相似性,文旅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在理论上均存在空间相关性特征。基于此,采用Moran’sI检验山东省16地市的乡村振兴水平及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质量的Moran’s I
由表3可知,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历年Moran’sI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为正,这说明各地市的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明显存在区域间的正空间相关性。
鉴于此,需要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影响山东省乡村振兴的效应及作用机理。三种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1)空间面板滞后模型:
(4)
2)空间面板误差模型:
rurit=β0ctiit+βiXit+μi+λt+εit
(5)
3)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6)
式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X为所有的控制变量;α、γ、θ均为空间相关系数;β为影响系数;μ和λ分别为个体和时间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i,j为区域;t为时间,采用何种空间计量模型,需要根据LM检验结果来决定。
2.3 数据来源
鉴于莱芜市2019年并入济南市,最终采用2001-2021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数据来源于前文计算结果。控制变量所需要的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02-202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22)》及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处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实证研究
3.1 基准回归分析
由于需要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因此通过计算LM统计量选择合适的空间模型进行检验。表5中,列(1)~列(7),LM稳健统计量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里均较为显著,但在空间面板误差模型里却不显著,由此验证采用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较为合适。
表5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5中模型(1)显示的是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形下,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山东省乡村振兴的影响系数为0.095,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2)显示的是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每提高1%,乡村振兴水平就会提升0.222%。事实上,近些年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颁布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其产生的产业优化效应、消费升级效应及推动城乡融合效应等诸多红利充分释放,有效推动了山东省乡村振兴进程。
此外,表5中列(3)~列(7)显示了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乡村振兴五个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相对而言,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产业兴旺的正向影响最明显,影响系数为0.495,其次是生活富裕与治理有效,影响系数分别为0.249与0.229,而对于生态宜居的影响相对并不显著,影响系数仅为0.019。由此可见,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能够显著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治理模式,从而提升乡村振兴水平,但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效果较小,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3.2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缩尾法,通过剔除核心解释变量的5%的最大值与5%的最小值重新估计。二是变更计量方法,一方面,采用普通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另一方面,基于乡村振兴水平值在0~1,属于截断数据,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重新估计。稳健性检验的计量结果分别如表6列(1)~列(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无论采取何种检验方式,核心结论仍较为稳健。
表6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结果
考虑到乡村振兴水平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导致出现内生性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工具变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IV)进行内生性检验,优先采用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相关系数分析证实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与其滞后一期项显著相关,且当期山东省乡村振兴水平的变动难以对前一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产生影响,这均符合工具变量的“与原变量相关及与随即扰动项无关”的标准,具体估计结果如表6列(4)所示。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方向及显著性并未发生改变,证实前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3.3 异质性分析
3.3.1 时间异质性分析
2011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乡村旅游引领山东省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基于2011年的时间节点,将样本期划分为2001-2011年和2012-2021年两个阶段进行差异性分析,实证结果分别如表7列(1)~列(2)所示。可以看出,两个阶段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但相比而言,在2012-2021年这一时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显著高于2001-2011年。究其原因,在2001-2011年期间,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总体偏低,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以景区旅游业为主,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应有的产业升级及消费升级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效应并不突出。在2011-2021年时期内,山东省积极塑造十大文旅目的地品牌,区域旅游业的全域化与融合性特征愈发明显,文旅产业由都市向乡村深入推进,农旅文融合态势明显,有效助推农村居民的增收及提升乡村振兴水平。
表7 异质性结果分析
3.3.2 区域异质性分析
鉴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及乡村振兴进程在区域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有必要探究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影响乡村振兴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根据山东省16地市的区位条件差异,将其分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具体影响结果分别见表7列(3)和列(4)所示。可见,沿海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而内陆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虽为正但并不显著,揭示了沿海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更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沿海城市多为省内经济强市,借助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特色性强,融合度高,不仅对区域内乡村经济体系内各产业产生显著的融合带动效应,同时产业惠农及就业吸纳作用愈发体现,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高水平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利用2001-2021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山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改变样本数量、替换计量方法及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对产业兴旺的正向影响最明显,对生态宜居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三,2012-2021年的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明显强于2001-2011年,山东省沿海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显著强于内陆城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相关的建议如下。
1)提升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化水平,积极打造特色化的乡村数字文旅产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多媒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有效增加乡村文旅产品附加值。同时,要积极完善乡村文旅智慧化服务平台,通过构建数字导游导购导览、数字厕所、数字投诉退货、数字文创IP(intellectual property)展示及数字交通等多场景功能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乡村文旅数字化服务质量。
2)改善乡村文旅融合联动化质量,积极推广“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为基底,不断增加基础农业、产业科技、民间艺术、创意体验及时尚休闲等元素,高质量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及保健康养产业等乡村新业态。同时,也可以打造规模化、集群化及多功能化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文旅产业园及乡村文旅融合创意基地,通过系统整合乡村文旅及其他产业优势资源,有效升级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3)实施乡村文旅融合精品化战略,对于具有典型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及文创资源的乡村,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提炼本土文化,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村与专业村。文旅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品牌挖掘潜力较大的乡村,可以积极参与山东景区化村庄、乡村旅游重点村及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等品牌的申报与认证,借助政府力量积极推广乡村文旅品牌。
4)完善乡村文旅融合共建共享体系,除了政府部门和文旅企业,也需引入专业协会、公益组织、旅游院校及知名文旅创新团队参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文旅科研、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方面的特长优势。同时积极完善农户主体受益模式,明确“基础+红利”的个人收入机制,不断推广“党支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国企+合作社+农户”这一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提升农户参与度和共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