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24-01-26杨传利韦梦如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本科生

杨传利 韦梦如

【摘要】本文对G大学、N大学和H学院本科生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在院校层次、年级、性别等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年级、生源地和性别对社会情感能力及其六个维度的影响因院校层次不同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本科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本科生 本科院校 社会情感能力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85-06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社会各界陆续将关注点聚集到“情感智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上,找寻能够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适应周围情境的情感反应和情感管理能力。以往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了研究,而院校层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育资源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其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校内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在年级、生源地、性别等方面以及院校层次与这些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已有研究但并未给予明确的答案。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大学、N大學和H学院本科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适合该群体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院校层次选取G大学、N大学和H学院作为研究样本。G大学是广西“双一流”大学,N大学是广西特色大学,H学院是广西普通大学,以每所学校的大一至大四学生为施测对象。总计回收问卷468份,可用于研究的问卷461份,剔除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为411份,有效回收率为89.15%,学生的分布情况详见表1。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大学的每个年级中随机选取1名学生,一共抽取12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女生7人、男生5人,农村8人、城市4人。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选取了G大学、N大学、H学院三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三所院校的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主要从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其三个方面(自我、他人、集体)、六个维度(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对三所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社会情感能力在院校层次、年级、生源地、性别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的院校层次与年级、生源地、性别这些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访谈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从院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促进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有参考价值的策略。

(三)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本研究借用了学者杨灵涵的社会情感能力问卷。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六个维度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测量的问卷共6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计分,被试得分越高,则表明该项能力越强。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3,其中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我认知0.843、自我管理0.921、他人认知0.840、他人管理0.880、集体认知0.833、集体管理0.915,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33—0.921之间,问卷显示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p值为0.00,小于0.05,KMO系数为0.962。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访谈提纲

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编制了访谈提纲,对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访谈提纲由10个问题组成,先引出社会情感能力的概念并向被访者进行解释说明,方便被访者理解,从而更顺利地获取准确信息。如:请你谈谈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理解(研究者向被访者解释社会情感能力的概念)。访谈采用半结构的方式,事先拟好大致的访谈提纲,如:学校会为你提供丰富的情感学习资源(相关书籍、课程、培训课件、案例材料、实践活动等)吗?你是否会因为此类资源的缺乏而烦恼?访谈过程中不拘泥提纲的题目,会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调整题目顺序和提问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采用录音与笔录相结合的方式对12名被访者进行线上访谈,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四)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同时搜集被试的学校、年级、生源地、性别等个人资料,最后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总体情况

对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社会情感能力的平均值为3.83,高于一般水平的设定值3,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低,而他人认知维度得分最高(详见表2)。可能原因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不少大学生习惯于在父母与教师的督促下学习,学习自主性较差,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注意力容易被其他新奇事物吸引(张大均、朱政光,2022)。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加上学习场所具有包容性,能让学生对他人的认知和包容程度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熟。

(二)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差异性

从院校层次来看,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以及六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上,G大学和N大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G大学和N大学的得分显著高于H学院(详见下页表3)。本研究认为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可能是导致不同院校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首先,相较于H学院,G大学和N大学都处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三所学校的院校层次存在差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学校的软实力,H学院相较而言稍显劣势。可见,拥有更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得到深层发展,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在访谈过程中,G大学和N大学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学习氛围较好,校园活动多样,学生参与度较高。而H学院的学生则有与之相反的说法。此外,有H学院的学生称与教师关系不融洽,部分辅导员存在专制行为。而有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对他们有耐心、公正并且关爱他们的教师,这些教师能够使学生拥有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学生的社会情感会因此提高;反之,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师生之间比较生疏,就会阻碍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孟思欣,2018)。

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和他人管理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体认知维度上存在边缘显著(详见下页表3)。进一步将其与院校层次进行交互,结果表明(详见下页表4):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即年级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院校层次不同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G大学地理位置较优越,文化交流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格局、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大三时期,G大学学生在实习中能接触到更为优秀的实习教师和实习单位,思维的碰撞以及与外界的交流,使其社会情感能力得到发展。而当前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毕业生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就业焦虑,还有可能滋生其他不良情绪,影响大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大二时期,H学院学生已适应学校环境,其在课程学习、实习与考证等方面的压力较小,加上参与社团活动,其社会情感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

从生源地来看,城市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但是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3)。进一步将其与院校层次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详见表5):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即生源地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院校层次不同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在城市教育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父母观念和家庭资本也使得城市父母愿意对孩子的全方位教育进行投资。农村父母往往因忙于生计而忽视孩子的教育,另外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即便是到大学阶段,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依然会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正如来自农村的W同学称:“看到来自城市的同学很优秀,我会感到自卑。”

从性别来看,男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及六个维度均高于女生,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详见表3)。进一步将其与院校层次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详见表6):在社会情感能力总体和六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即性别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院校层次不同而呈现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G大学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拥有更多的力量,性格更张扬,他们更乐于表现自己,容易得到集体更多的关注;而女生则相对更注重求稳,性格方面更内敛,融入集体的适应期比男生长,处于男生多的群体中容易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而N大学教学校区主要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郊区,H学院处于欠发达地区的郊区,女生可以活动娱乐的范围较小,且两所大学的女生均多于男生。女生往往腼腆温顺,与集体接触少,她们更乐意待在宿舍这个小集体中,很少愿意主动接触和认识其他人。如女同学Z表示:“我平时除了跟舍友玩,不怎么主动结识他人。”

三、对策与建议

(一)院校层面

首先,本科院校应营造支持性学校氛围。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则过度强调秩序和管制,学生的学校生活受到太多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张岳,2020)。而很多社会成功人士在回忆大学时光时表示,学校的校训和学习氛围对他们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可见校园文化具有对学生内心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林茂,2011)。因此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文化氛围的本科院校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功能,而文化环境氛围营造不足的本科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民主型校园氛围的营造。因为在支持性学校氛围中,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友好地对待他人,这样的学校氛围较能滋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形成(支爱玲,2019)。其次,本科院校应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活动。比如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辅游戏、心理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最后,本科院校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及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塑造非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补偿效应”(乔治·库、金红昊,2019)。优秀的实习教师和实习资源,能让学生的思维、格局和认知得到提高,实践活动中的责任分工和团队合作也有助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因此,对实习资源没有“双一流”学校和特色学校优质的普通学校来说,不应局限于固定的实习单位和实习教师,应该尽量与较发达地区的实习单位进行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二)教师层面

大一学生普遍面临着生活起居、课程学习、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不适应,自卑感与自豪感并存,独立感与依赖感交织,孤独感贯穿整个大学一年级。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团队辅导活动或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适当放下压力,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情绪问题除有特殊事件的诱因外,主要还是自身认知模式出现了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与关怀,改变其原有的认知错误,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曹璐,2015)。“双一流”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大四学生考研率较高,为此面临着较大的考研压力,而普通学校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教师可以采取考研交流会、模拟面试、面試技巧培训、朋辈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合理调整自己的预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情感教育,这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与支持。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选用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三)家庭层面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学会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在家庭中,父母自身的情绪表达和管理方式会渗透到家庭的各方面,而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成长,其情感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相处模式中,农村父母要学习与孩子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学会正确进行批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惩罚。民主型的亲子关系类似“朋友关系”,更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能力。反之,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严重的还会阻碍孩子情感能力的发展。同时,农村父母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对孩子能力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部分农村孩子在童年时有留守的经历,容易产生孤僻心理。父母可以通过网络与孩子时常保持联系,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或异常,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培养他们面对挫折时积极的心态和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主动融入集体,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及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四)学生层面

女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往往比较感性,可能会过多地把原因归于自身,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而男生则更为理性。女生要学会一系列应对挫折的方法,掌握有效调控自身情绪的手段;对挫折与困难进行正确归因,并在困境中成长;学会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切忌自负或自卑;善于分析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通过感受、评估、评判、批评等方式掌控自己、做好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有研究发现,从事学生工作的学生可以提高情感能力,这与人际接触面、交往经验等存在密切关系(何小蕾,2004)。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增加与人的接触面,从他人和集体中获得情感的满足。特别是性格腼腆的女生,更需要集体的力量帮助其锻炼胆量,不应该局限于宿舍几个人的小群体中。

参考文献

[1]杨灵涵,班言灯.社会情感能力对大学生求职影响的实证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

[2]张大均,朱政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线上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2(7).

[3]孟思欣.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4]何小蕾.情绪智力问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张岳.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成的桎梏与路径[J].大陆桥视野,2020(6).

[6]林茂.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7]支爱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

[8]库,金红昊.非认知能力:培养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胜任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3).

[9]曹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两育”工作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

作者简介:杨传利(1988— ),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情感学习、学校管理研究;韦梦如(1999— ),广西来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经济管理研究。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本科生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