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房变迁记

2024-01-26王为民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沙地垃圾

王为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从当地俗称的“里村”来到“沙地”上小学。

初到沙地,一切都觉得新鲜,沙地的住宅不叫房屋,唤草舍。连我们的校舍也不例外,不过是规模大点而已。用毛竹、杉木类先搭成一个框架,然后从下到上盖上预先用麦草或稻草编织而成的草扇即可。

草舍几乎毎年都要维修,修草舍多在下半年,当我家决定要修草舍了,大家便会自发利用晚上时间前来帮助编草扇。住草舍怕两样:一是失火。我曾亲眼目睹过不少沙地人家的草舍失火,失火的原因有多种,小孩玩火、电线老化走火、办婚丧事时。这草舍是说失火就失火。尤其是干燥天,速度相当快,待人们发觉草舍往四周冒烟,已无法扑救。转眼就是烈火熊熊,任凭失事人家呼天抢地也无济于事。二是台风。过去沙地人有句谚语:“臺风到来,直头舍当马跑,横舍全檑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招工进某事业单位工作,单位的领导首先和我讲明,住房问题无法解决。当时我家尚在沙地,因工种关系,不能早出晚归,只好到城厢镇东门头的一个亲戚家借宿。

后来单位为解决我们这批寄宿于城厢镇角角落落的职工的住宿,在现在儿童公园西大门靠浙赣铁路边,原来城厢镇的垃圾中转站里边建造了几间简易平房。住在这里,过往火车引起如地震般的感受。苍蝇、蚊子侵袭,阵阵扑鼻的垃圾臭气不说,碰上雨天就惨了,低洼地势排水不畅,造成严重的积水,有时进出要从齐膝深的垃圾污水中趟过。

这样的地方不宜长住,我搬到了单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城厢镇小南门建造的约8平方米、和几人合居的低矮土房。虽说是房,也因年久失修,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是平常事。逢上连绵阴雨,棉被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霉味。下雪天,雪花会钻过破旧的窗户,纷纷扬扬飘进来,地上出现一层积雪。

后因拆建需要,我搬到了城厢镇蔡家弄,据说是靠老一辈工人做义务工建起来的房子。本想作办公用,后单位考虑到职工住房紧张,而改为集体宿舍。我有了一个较为像样的约12平方米的房间。解决了住的,没有厨房,吃成了问题。我选中了一个楼梯转弯处的下面空间,在征得单位领导的同意后,请人安装上水与电,摆上煤饼炉。管它上面脚步声阵阵,你走你的,我吃我的。

1984—1985年间,单位在城厢镇小南门先后建起了二幢数十套,有大、中、小户型的住宅楼。我分得一套28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齐全的的小套住宅,终于结束了吃喝拉撒四处奔波的历史。

1991年的中秋佳节,我喜滋滋地又搬进了单位分配的面积达58平方米的新居。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当时,不少亲朋好友的住房面积已向80平方米,90平方米,甚至100平方米以上发展,曾有亲友也动员我再一次易房。我想条件成熟,也许会成为现实。随着收入的增加,我于2000年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真正有了宽敞的住处。

回头来看看我居住过的沙地,在我家的老宅基地上,早已是街道宽敞,高楼林立。而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近年来各种场馆正在抓紧建设中,2016年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在这里召开,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也在这里隆重举行。

责任编辑/石淑芳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沙地垃圾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垃圾去哪了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沙地迷宫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风滚草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