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沟村,唱响幸福信天游

2024-01-26常晓军李晶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村民

常晓军 李晶

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半山腰的风景。

张润生的村子就坐落在半山腰,他有个习惯,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总喜欢背着手到山顶上转转。路不远也不近,远处是峰恋叠嶂,近处是一排排齐整精致的民居,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在山间蜿蜒成漂亮的弧线,两旁花木层叠,鸟语花香,怎么看都觉着这是一条开启幸福的通道。

走进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处处彰显着村富民乐、业兴景美的景象,就像是来到了世外桃源。2013年前,这里还属于典型的高原丘陵沟壑区,常年水土流失严重,传统农作物产量低,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但是近几年来,这里变化越来越快,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往山顶走去,景色美不胜收,霜降节气刚过,周围越冬的油菜依然绿油油的,用生机装扮着苍黄。从高处再望下去,是满山遍野的苹果园,是遍地金黄的大南瓜,是一间间造型别致的民宿,彼此相互交错在一起,为传统乡村风光添了许多景致。这些让张润生感到欣慰,同时心情也变得尤为复杂,想起这些年走过的那些路,总觉着人生实在太难,而人在南沟村,更是难上加难。

“崖畔上开花悬畔上,贫困人盼望好光景。”生活条件困难,是张润生当年咬牙也要离开南沟村的原因,先前在村里任小组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可面对贫穷却没有任何办法,家里实在太穷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根本就揭不开锅,好多时候,他只能圪蹴在山坡上发呆出神,一曲接着一曲吼信天游。

35岁那年,张润生的父亲突然去世,家里没积蓄,他只能扯下脸皮东家拼西家凑,总算勉强让父亲入土为安。等到席散人去,面对着空荡荡的家时,他思前想后,只能是揣着30元钱,毅然决然地带弟弟张维斌到山外去揽工。没办法,家里面还指望他还欠账呢,这对年富力强的张润生来说,只能恨自己如此无能。

南沟村自古民风淳朴,北连枣园革命旧址,南接万花风景区,距延安15公里,按说地理环境不错,但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基础弱,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为周边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据统计,南沟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37户1000多人,贫困户就有45户118人。面对这种现状,村支部一班人也犯愁,带领大家一年起早贪黑,受苦受累,到头来仍然没啥收入,穷得只差吃土了,大家伙难免有牢骚,可改变不了的是现实。没办法,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要碰上雨雪天气,人要上下进出更困难,就像是活在孤岛上。总之,穷怕了的南沟村有“三难”:一是出行难,难于上青天;二是娶媳难,处处讨人嫌;三是村干部干事难,烦事办不完。这就是南沟村的真实写照,充满太多的一言难尽。

从延安市区驶往南沟村,车一路攀高爬上,很快就驶入安塞地界。南沟村属安塞管辖,1944年9月,一名叫张思德的普通战士,为烧木炭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主席闻讯后,立即写下了让人广为传唱的《为人民服务》。从此,地处偏僻的安塞就家喻户晓,逐渐成为探究“张思德精神”的发源地,可是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没能改观南沟村的面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为了能生活下去,张润生和弟弟先后通过打零工、摆烤肉摊、洗砂石、开修理厂等途径维持生计,尝尽人间苦楚,看惯人间百态。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最终让他们兄弟通过努力掏得了第一桶金,逐渐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生活条件在发生着变化,可他们心中始终恋着故土。每次回到村里,兄弟俩总会难受,山外繁华如景,这里依然一贫如洗。2013年夏天,延安发生了自19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广、暴雨日最多的持续强降雨。雨一直下个不停,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好多地方都发生了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灾害事故。

說起那场大雨,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至今记忆犹新:“雨量大,时间长,村里情况不容乐观,随时都有险情发生。”见此情况,身为高桥镇扶贫办主任的他,立即领着村两委成员,一家一家查看窑洞情况,安置受灾村民,连续好些天都是吃不好,睡不踏实。暴雨过后,村子里全是泥泞,一片狼藉,窑洞东倒西歪,就连碗口粗的树木都被折断了,不时有落土从高处掉下来,兀地发出声音,很快又归于平静,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空旷。

惨不忍睹的景象,让村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张光红一边安抚着村民情绪,想办法组织村民开展互救,一边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镇政府高度重视这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听取了张光红的汇报和建议后,不断主动地与心系家乡的企业家张润生沟通,而且承诺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张光红从2011年包片南沟村后,不但把大南沟、小南沟、湫滩沟、南沟村7个自然村摸了个透,而且总有人见他不辞辛苦、没日没夜地穿梭在田间地头,领着全村人在山上栽果树,务果园,为改善村民生活现状想尽办法,恨不得能生出个三头六臂。

在工作中,张光红始终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目标,不断寻找解决的办法。尤其是考虑到群众过冬问题时,也是积极与张润生对接,甚至跑到延安公司和家中做工作,希望能发扬“以义取利,回馈社会”的传统美德,向受灾家乡施以援手,齐心协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确保群众有安全住所。

经过反反复复几次联系后,张润生被张光红的真情彻底打动了,这些年来他一直想为父老乡亲做些事,以回报故乡对他的养育之恩,听到受灾乡亲居无定所的消息后,立即找来弟弟张维斌商量。作为一位有着社会担当和责任心的企业家,他做事稳重大胆,富有远见和情怀,等淘到第一桶金后,看准市场发展方向,创办了延安旭坤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事业蒸蒸日上,经常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投资参与延安新区的建设,为当地社会发展作贡献,用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风范。

“兄弟,镇上和包村干部都请我回去,扶持修建村民的过冬房,你说咋个弄?”看他紧蹙眉头的模样,张维斌知道,对一个人来说,只是一个决定;但对几百户人的村庄而言,这决定又关乎着每一个人。哥哥如此郑重其事地说话,考虑这事绝非是一两天了。

从农村走出来,在外打拼了这些年,吃过不少苦,也长了不少见识,但饮水思源的根始终没变,张维斌何尝不懂润生哥的这些想法呢?他也知道,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帮助群众摆脱生活困境。想到这里,便一拍大腿说:“哥,我在外搞了这些年建筑,不能光给城里人盖房子赚钱,咱也得为村里人想想才是,总不能让这么些人在帐篷里过冬,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我都是义不容辞,只要您说一句话,我就带人回去给大家伙儿盖房子。”

一席话让张润生感激不尽,盖房子是张维斌的老本行。如果能出钱给大家修房子,这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早早让村民们住进新房,何乐而不为呢?他赶紧和张光红交换了意见。张红光一听连声感叹:“你兄弟俩可真是南沟村的活菩萨啊!”

有了这一剂定心丸,张润生说干就干,就和当年毅然决然离开南沟村一样,满腔热忱地回到了曾经生育他的家乡。大家听说张润生回来了,他家里天天被挤得满满当当,都在谈论着南沟村的未来发展,讨教着脱贫致富的经验,也听他讲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看着父老乡亲渴盼的眼神,张润生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在当地政府和包村干部的引导与帮助下,张润生思路转变很快,放羊的大爷不懂这些,他们喜欢和这个后生拉拉话;辛苦持家的大娘也不懂这些,他们热情地为这后生端来茶水;充满梦想的年青后生们也不懂,他们三天两头就去找张润生讨教经验。

灾难面前见真情,离开故乡20多年后,张润生和弟弟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回来了,而且一次性拿出2000万元来为大家盖房子。村里大部分窑洞严重受损,少数窑洞就地倒塌,让人看得恓惶。当时村上也没企业,宅基地又短缺,总不能让村子陷入困顿吧?为让受灾群众尽快搬进新房,和村支部商量后,我就动工了。

张润生的大胆决定,自然受到了村民的欢迎,可张润生没想到的“麻烦事”又来了。在征集村民意见的过程中,很多现实问题暴露出来,一部分村民生活困难拿不出钱,一部分村民认为集中安置点离自家土地远,劳动生产不方便,还有一部分村民认为自家石窑完好无损,不愿花冤枉钱。老支书李维云家里有五孔石窑洞,当初修建费了大气力,花了大代价,这场大雨对他家也没啥影响,自然不愿凑这个热闹。村民们各有各的想法,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安置房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还是处于原地踏步阶段,连部分村干部的思想也开始动摇了,纷纷建议村上实行自愿原则。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变得波折起来。张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次走访,收效依然甚微,让他有些灰心丧气,看来要在南沟村成一件事,确实太难了。这时候,张光红没有放弃,他开始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不但说服了群众,也说服了张家兄弟,最终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支持下,让南沟村转眼间成为大工地。

专业的设计,优质的材料,灾后重建工作得以迅速开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施工队抓紧一切时间赶着工期。看到眼前这场景,张润生已畅想到了未来南沟村的大变化:“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短短十个月时间,39院100多间漂亮结实的房屋建成入住,同时还配套建了水电气网系统。最让人意想不到是,每户村民还拿到了金额不等的旧窑腾退补偿款。最开心的还是李维云老汉,一边数着钱,一边乐呵呵地说:“现在生活就是好,咱也和城里人一样吃水不用提,做饭不烧柴,上厕所不受冻了。”

拨开云雾见天晴,大家伙也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房。看着这欢天喜地的场面,张润生的爱心和善举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沟村的人,从未奢望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现在他们乐滋滋地在院子里种起花草,在门前贴上了歌颂幸福生活的对联。就在大家欢庆的时候,有人找到张润生,“房子都给大家修好了,为何不凭借着商海中积累的经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张润生只想着盖房子,哪里会考虑这些长远的事情呢?他又找来张维斌,心事重重地说:“群众终于安居了,可咱们离乐业还有二万五千里啊,只有彻底拔掉了南沟村的‘穷根,才能结束这苦日子,在山顶上唱响幸福生活的信天游。”

“哥,该帮咱就得帮,都是乡里乡亲的。只是咱俩拖不动南沟这破车,要环境没环境,要资源没资源,一大堆劳动力也是没啥技术。”

“咱兄弟出门在外多年,心心念念的都是家乡,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为啥不能用行动为家乡百姓做些事呢?”一口烧酒入肚,张润生的话也多起来,彰显出不拖泥带水的做事风格。

听着兄弟俩的对话,一旁的张光红开了口:“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咱南沟村,一定会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趋势,也是你们企业家的责任和机遇,相信你兄弟俩的选择不会错。”这一席话,让兄弟俩听得心潮澎湃,张光红是镇上的领导,懂政策,他说的话怎么会错。再说致富不忘家乡人,现在看来,不仅仅要建造房子,还要带动着群众就业,助力家乡发展成为新农村。

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2015年,南沟村党支部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经过民主测评、投票选举,全票选出了以张润生为书记的新一届支部班子。这消息确实让他有些意外:“本来想着为大家盖完房子,我就回去忙自己的事,现在看来是任重道远。”面对着一双双信任的眼睛,他明白了乡亲们的深情厚爱,最终肩负起组织的使命,担任起南沟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原来两年前,书记赵永东因家里地多忙不过来,主动辞去职务,而后一直由赵维云担任临时村支书,由于村里基层党组织不完善,弱化了地位,内生力发展不足,使得乡村振兴发展缺少创新和手段。想到和善可亲的乡亲们,想到这里熟悉的山山水水,他只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村里发展总得有人来挑头,可能是我对乡亲们付出了真心,才换回大家对我的真心,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支持我,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光景,让南沟村更美。”张润生言语朴实,话音刚落,张光红就率先鼓起掌来,整个会场顿时掌声如雷。

路通了,房好了,村民的心暂时安定了。但如何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成为了摆在张润生面前的难题,而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在张光红看来,南沟村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强化基层党的建设,最主要是配强“领头羊”。有股子牛劲,又愿意为村民服务的张润生自然是不二人选。“建稳建强村党支部,核心是致富產业长期管、长效管,根本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说起南沟村,张光红对这里的感情在不断变浓,一年至少有340天待在村里,没周末,没假日,干什么事情都是一马当先。所以,他在看待南沟村的发展时,更有着自己的独特眼光,这恰恰是令张家兄弟最值得佩服的地方,不但有恒心,也有韧劲,否则南沟村的人不会将他视为自己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对张润生而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走马上任后,为了能让大家尽快脱贫致富,他除了输血式的扶贫外,还经常以党建为核心造血,活血,组织支部班子成员,共同探讨南沟村的发展方向,激活着乡村发展活力。在发挥好干部当好领头雁的同时,不断筑牢着战斗堡垒,努力探索着南沟村的致富路。如果说,人生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那些日子里,张润生考虑最多的就是南沟村该如何变?南沟村要怎么好的问题?常常一个人绕着村庄边转边记,谋划着如何通过市场经济带动村里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痛定思痛,痛则思变。要实现乡村变化,干部能力提升尤为重要,张润生又组织“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赴宝鸡、千阳、袁家村、马嵬驿等地参观新农村建设,学习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村支书,他既要当好百姓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发展的领路人,还要抓党建强班子,带领党员干部学先进学标杆,带领村民开辟富民增收渠道,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带领村集体积极抢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难得机遇。在哥哥和张光红的鼓励下,张维斌也是一腔热情,面对故乡的发展机遇,在南沟村成立延安惠民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心反哺故乡。

“富而有责,富而有益,富而有爱”的精神引领,让张家兄弟踊跃投身于乡村振兴,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者,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张润生乘势而上,大胆探索,经过科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支部+合作社+企业+群众”的发展模式,随着村里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南沟村也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走上了“穷则思变”的变革路。

“一道道沙梁一道道湾,退耕还林后都把那绿衣穿。”南沟村的环境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也为村民们带来切实的效益。作为持续跟进、持续发展的产业,张润生的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他把乡村发展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产业作为扶贫的新抓手,实施启动塞北牧场项目,建成了生态酒店;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土壤等特色,建成2100亩乔华苹果园,50亩樱桃园;调整种植结构,突出特色,组建农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出售土特产,开农家饭庄;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立志要蹚出一条脱贫攻坚的“南沟路径”。而这一个个成绩的取得,不但让群众信心百倍,也为他们带来了效益。

对于这一点,张光红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张家兄弟就像是神奇的魔术师,为贫穷了上千年的南沟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这里正在变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张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一系列组合拳打出去,发展的难题随之迎刃而解。他大胆地将7个村民小组的2.25万亩撂荒地、沟洼地和山林地,分别以耕地每亩50元,非耕地每亩10元的价格反包倒租到村集体后,然后又集中流转给公司,并结合村上成立的南沟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个平台,设置了土地、人口、村集体、扶贫四种股权,将土地资源和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资产量化折股,入股到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每年保底给合作社固定分红35万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给群众分红。

到2016年,南沟村已步入到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建成了占地6.1平方公里,投资5.8亿元的乡村旅游示范园区,随着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花样迷宫、连栋温室等旅游项目的建成落地,真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为南沟村找到了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也让南沟村真正实现了村民有产业有收入、集体经济有增收、合作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三赢”目标。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随着南沟村从原来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逐渐向着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模式拓展,新时代的农业产业革命正在形成。

根据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的特点,南沟村立足村情实际,对1000亩农耕地进行了集中整治,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同时,村民以1000亩土地和各级财政投资量化股权49%,惠民公司投资量化股权51%。又通过土地整理新增60亩果园,很快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1060亩,并进行了股权量化。村集体占股49%,惠民公司占51%的股份。果园前三年的投资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第四年挂果后,净利润按占股分红。达到盛果期后,农户每亩年收益22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可以分红10万元以上。

苹果树刚种下的时候,大家伙心里确实没底,对各种发展理念、股权概念也不明白,只想着有所收益,常常是聚在一起议论,生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家知道张光红是种苹果的好手,刚来村里没多久,就根据环境和政策鼓励大家种苹果,仅在2011年到2013年间,就完成了425畝果园建设,人均超过了20亩。所以,矮化密植果园未来是什么情况,只能是过来咨询他,毕竟包村干部是党建的引领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扶贫攻坚的先锋。对于村民的疑惑,张光红一一作了解答,来南沟村这么久,他已经成了满载群众的期盼,当然他也是张家兄弟有力的支持者,为了改变南沟旧貌,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还不时地会受到各种误解。

再当一簇簇绿意绽放在山坡坡时,矮化密植的苹果很快成为独特风景,让满山遍野充满活力,这才少了风言风语的议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苹果树下实现了机械化种植,目前,南沟村的苹果已是远近闻名,销往40多个城市。如今的村民除了户均10亩果园外,人人都是股东,每户至少入股1个合作社,有的还入股了3个合作社。同时,村上又成立了务工队,每年给每户贫困群众安排不低于200个工日,每人每天工资100元,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2万元。在某种意义上,苹果已经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为了解决好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扶贫资金的收益率,南沟村在2018年又顺势而为,成立了格桑花谷旅游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集资123.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其中贫困户入股45万元,每户1万元,非贫困群众入股53.5万元,村集体经济入股25万元,与南沟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旅游扶贫停车场。合作社的股份为优先股份,享受保本保息,按20%股份托底分红,每年可为群众分红24.9万元。

毫无疑问,实现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8年,南沟村高标准摘掉了“穷帽子”,退出了贫困村。大家纷纷赞誉支书张润生:“南沟村有变化,我们能过上好光景,张书记功劳最大,他为我们跑断腿,磨破嘴,确实把罪受了。”听到这些话,看着村里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年年有分红,年年有增收,家家有存款,张润生确实很受益,但他知道,为村民服务是个长期过程,只有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让南沟村的资源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而今,南沟村除了种苹果,又先后因地制宜种下樱桃和油菜,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家家能赚钱的目标,整个村子欣欣向荣,转身蜕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村。

這是个关于秋天的故事,注定幸福而又难忘。

蓝天、白云、苍山,装扮着云淡风轻下的光影斑驳,看过去,恍若是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这是南沟村的秋天,山坡的红叶竞相争艳,红得激情,红得璀璨,似乎在等待着山外的来客。2022年10月26日上午,对南沟村的全体村民来说,注定是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日子,在热烈的掌声和期盼的目光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沟村考察。

整个沟峁山梁似乎都变得兴奋起来,也让这个不平常的秋天惊艳着岁月。谁也不会想到,那个曾经不起眼的南沟村,会以其不起眼的“小体量”,在安塞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大能量”,从而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在苹果园中,满树的果子红得耀眼,压弯了树腰,堆满了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总书记同老乡们拉着家常,68岁的村民赵永东乐得合不拢嘴,作为村里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家种植了20多亩果树,年收入12万元。每逢花开时节,一树树的粉花就铺天盖地绽放开来,把整个山沟沟染成了花的世界,也让这个春天充满着希望。“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他又问吃来又问穿,还问苹果能卖多少钱……”他开心地说着。

张润生也特意换上了新衣服,脸上充满着说不出口的喜悦:“咱不小心干成了一件大事情,总书记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消息很快传遍了南沟的山山峁峁,张光红当时也站在总书记身边,聆听着总书记对苹果产业的关心,更加坚定了带领南沟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昔日的南沟,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今日的南沟,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说起南沟村的变化,张光红总是意犹未尽。如果说,从黄色到绿色,只是颜色的变化,那么从绿色到五颜六色,就是南沟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这段顺口溜,也道出了南沟村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

实际上,南沟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也曾彷徨,观望过一段时间,在四处是山,没有产业,甚至连道路都不通的情况下,高桥镇政府及时给予了政策扶持,尤其是包村干部张光红不遗余力,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及时转变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要求,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办法。

人有了梦想,肩上就有了担当。这种情况下,支部一班人很快制定出“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群众参与”的思路,扎实开展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大改革。心中有群众,脚下有动力,既然村支书张润生已经开了个好局,也在尽力把事情做好,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顺应政策书写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南沟村乡村振兴新篇章。

随着贫困村的“愁帽子”被摘掉,山上苹果也如期挂果,可是问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由于春夏两季干旱缺水和土壤贫瘠,严重制约了山地果业的发展,该如何去破解苹果产业发展上的“水困”,成为亟需破解的大事。村两委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显谟院士,看到村民要求致富的迫切神情,院士毫不犹豫地说:“为黄土披绿装,向生态要效益。”很快就有了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滴灌技术投入使用后,水分利用率提升了19%,达到高效节水的效果,也让南沟村成为了苹果的最佳适生区。

“太方便了,开闸,放水,拧开关,就可以完成灌溉,膜下滴灌的好处不少,省水省电不说,还能让以往广种薄收的山地,每亩收入达到5000多元。”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400亩山地矮化果园第一年挂果,平均每亩产量近1400斤,2022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以上。走在宽敞的山路上,张润生放眼望去,尚未进入农忙时节,果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果树的用水问题迎刃而解,但“园区的长远发展,必须解决水源”,张维斌和润生哥一商量,开始兴修蓄水坝,他们请来专业设计师,用最好的施工材料,一口气在沟底兴建了7座涵养水源蓄水坝,既拦截了沟内的淤泥,使常年荒芜的沟道成为水肥、条件好的坝地,又美化了周围环境。从高处看着绿油油的梯田,高桥镇党委副书记李放新介绍说:“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大旱也不怕。”可见这些基础工程,已经深深地植入到当地人心中。最主要的是,在陕北最干旱的时候,可以用水泵引水上山,把水压到每棵果树下。

在南沟村村史馆,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南沟村先后硬化生产生活道路46公里,新建大口井8口、机井7口、蓄水池9座、蓄水坝7座,卫生厕所228个,信号塔2座,天然气撬装站1座,完成植树造林和林分改造1.2万亩,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站1座。实现农旅总产值95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0元,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257.4万元,纯收入达到28.6万元。通过园区带动,已发展山地苹果3160亩、150亩的樱桃、葡萄、黑枸杞等采摘园。一行行的数字背后,既是宏伟蓝图,也是担当作为;既是红红火火,也是如火如荼。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两委越发看到了南沟村的发展前景,又依托当地的绿色资源,发展起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森林+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生态经济”,开辟了生态旅游线路,开发了自驾旅游线路,还用新媒体直播带货,全面推行苹果樱桃认养等经营新模式。这样的发展潜力趋势下,他们又乘势种了20亩航空育种巨型南瓜,100余亩的越冬油菜,还为村里的“塞北牧场”修了观光步道……

而今,南沟作为延安市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吸引力越来越强,仅2022年,就接待游客超过55万人次,一举成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确实,在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南沟村的环境好了,进城方便了,娃娃都到城里上学了,村里有了卫生室,土窑洞不住了,各项工作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还受到了国家、省、市、区的表彰和奖励。“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頭羊。”确实,南沟村的振兴和发展,都离不开张润生的“头羊作用”,他把根深深扎进群众心中,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先后获得了延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等荣誉称号。

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让张润生不敢想象,但最让人不敢想的是,村民们如今坐着观光车种地,年底还有可观的分红收入,这是祖祖辈辈做梦也梦不到的。张润生曾算过一笔账,十年前,南沟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元;十年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131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0元。收入的变化,证明了村民整体生活条件的改善,路拓宽了,房敞亮了,山外的车进来了,观光的人络绎不绝,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

南沟村的蝶变,不是村民口袋鼓了,心情好了,而是靠自己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路子,而这也是退耕还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过多年探索,南沟村找到了适合的发展之路。”面对南沟村的变化,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每次到这里,都会有不同的心情,这样的现实变化,无疑找到了一条陕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而“南沟实践”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的南沟村,村民户户是股东、人人能分红、个个当工人,全部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盘活了土地资源。张光红曾算过一笔账,2014年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53元,2022年末增加到19500元。村集体经济完全是从无到有,2022年为55万元。

“穷山沟成了聚宝盆,红苹果成了致富果。”参观中,我们在果园里碰见了村民刘润喜,他曾是出名的贫困户,现在名下也有了20亩果园,一跃成为村里的种苹果大户。实际上,致富经验在村里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经验交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民李佼利现在是景区生态酒店的厨师长,父亲看护垂钓堤坝,母亲负责打扫卫生,嫂子在客房做服务员,一家人一年除了分红外,光在景区务工就能挣到十七八万。前些年穷怕了的高仲生,这几年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不时就带着家人去逛公园,跳舞,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这年龄就得学会享受生活!就连高桥村的赵银山和胡永平老两口也沾光受益,他们负责看管村里的湖羊,一个月下来也有6000多元。

在南沟村,赵永东是个文化人,先前是民办教师,农闲时又干起了老本行,给来参观的学生讲农业基础知识,一节课200元,一年下来稳赚1万元。将近年关,他已接待学生7万多人次,培训学生8000余人次。在赵永东的眼里,钱一定要赚,重要的是通过讲课这种形式,让他从农民成为了讲师,也让城里孩子懂得了农业知识。带着这种成就感,他打算把在外打拼的儿子叫回来一起发展,都是赚钱,在家里赚钱何乐而不为?

确实,从村里改革开始,赵永东喜欢待在自家的园子里,看果树也开心,忙时就陶醉在套不完的袋子中,套一个袋子就是钱,去年套了13万个袋子,收入了5万多元。现在赚钱的路子多,只要你愿意干。除了种苹果,我还负责着园区2600余棵樱桃树的修剪,一年下来也赚不少。

和赵永东相比,张光红也深爱着南沟村,完全把这当做了自己的家,近日正在为全国21所煤炭院校的111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通过现场体验,能让参观者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际上来南沟村学习延安精神,才是最好的实践。

金秋时节,南沟村又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满山遍野的苹果长势喜人,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里旅游,拍照打卡,哪里又能看得出这里曾是昔日的“穷山沟”呢?张润生站在南沟村最高处,满足地看着这日新月异的乡村美景,似乎看到了村民幸福的生活,过得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于是又忍不住唱了起来:

总书记的话儿我记心间,

感觉到心里实在甜;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南沟村五彩缤纷笑开颜;

乡村振兴起了春潮,

全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给子孙后代往下传,

幸福的生活是万万年……

作者简介:

常晓军,大学教授,入选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出版各类作品11部,获奖30余次。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村屯被“市化”后,村民这些顾虑如何破解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