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外一篇)
2024-01-26王山根
王山根
每到暮春和初夏,布谷鸟就准时从南方迁徙到豫北平原,一天到晚在村庄和田野上空鸣叫不已,即使人们进入梦乡,也还在时不时地啼叫几声,给寂静的夜晚增加几分深沉。那声音浑厚悠长、韵律十足,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如天籁之音,似琴弦和鸣,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亲切自然的感觉。
布谷鸟是杜鹃科鸟类的一种,也叫大杜鹃。在我们老家最常见的是两声布谷鸟和四声布谷鸟,两声布谷鸟的叫声好似“布谷、布谷”,一次有两个音节;四声布谷鸟的叫声好像是“布谷布谷”“割麦种谷”,一次有四个音乐节。老家人根据布谷鸟的叫声,特别是四声音符,对比眼前的农事,又给它的叫声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麦子该割,高粱该锄。”仔细听听,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于是,便按照布谷鸟的温情提示,抓紧安排农事活动,以防错过了节气,耽误了农时。
实际上,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朝夕相处中,常常把草木枯荣、候鸟迁移、昆虫出没、物候变化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在推动和延续我国农耕文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布谷鸟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时令预报员和乡村歌唱家。
关于布谷鸟,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楚国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逆江而上,至蜀复活,并被望帝立为宰相。望帝在位期间玉垒山暴发了凶猛洪水,于是他派鳖灵凿山疏洪,造福黎民百姓。望帝自感功德不如鳖灵,就让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隐居修道。望帝是一个非常勤勉清明的君王,当他看到有人整天沉湎于乐,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呼号,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后来望帝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他的灵魂化成一只小鸟(即杜鹃鸟),每到春天,都要呼唤人们“布谷、布谷”“快快种谷”。古人因见布谷鸟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流出的鲜血,而此时正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杜鹃花的红色乃布谷鸟鲜血所染。《全唐诗》就有“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之说,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也引用了“杜鹃啼血”的故事。传说固然不是历史,但有历史的影子,人们对布谷鸟的喜爱,蕴含着朴素的历史情感。
布谷鸟上体灰色,嘴呈红色,尾偏黑色,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横斑,比鸽子瘦长,与斑鸠相仿,常以昆虫为食,是有名的森林益鸟,像松毛虫、毒蛾等其它鸟类都不敢吃的昆虫,对布谷鸟来说却是口中美餐。李时珍曾曰:“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2000年8月,布谷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布谷鸟以其独特的魅力,搅动了不少诗人的情怀。如杜牧“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借布谷以伤春。杜甫“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写尽春之凋零。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用布谷抒发谪居凄怨。读到这些优美的诗句,仿佛穿越千年时空,看到了布谷鸟在树枝上跳跃。
五月的田野,绚丽多姿。一望无际的麦田,如同镀上了一层黄金。坚实饱满的麦穗,昂首挺胸,在麦浪中摇曳,仿佛是一群群急待出征的勇土。漫步在田间小路,聆听着布谷鸟悠扬旷远的啼鸣,享受着五月风柔和多情的吹拂,呼吸着泥土里散发出的悠悠芳香,别有一番风味。
煦诚是我们村里的老光棍,因家中弟兄多、负担重,40多岁还没有娶上媳妇。生产队长看他老实能干,责任心强,便让他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为便于生产和防火,当时的生产队都在离村较远的地里建有各自的打麦场,而且都是将饲养棚建在打麦场旁边,煦诚几乎都是一年到头吃住在场院。农忙时,场院里干活的人多,非常热闹,但到了夜晚,干活的人回家了,只剩下他和看场的人,就显得无聊了。特别是在农闲时,场院里来的人更少,他和看场的人晚上都是天南地北侃大山,直到说得两眼打架,困得不行才睡觉。那时农村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没有几台,煦诚躺在床上,也只能瞪着眼睛看房顶,与饲养的牛、马、驴、骡为伴。布谷鸟也不解人情,常常站在场院的钻天杨上,一声声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直叫得他心烦意乱。
有一天村里的张媒婆找到他娘,说邻村的一个腿脚不灵,但长得耐看的闺女想找户人家,看看家里有没有这种意向。煦诚娘感觉好歹煦诚能有个伴,比打光棍强,于是便应承了这门亲事。刚开始,煦诚也是不愿意,但拗不过他娘,只好听从母亲的安排。我们那里有一个风俗,新人结婚当天晚上是要喝圆房酒的,同辈份或低一辈的年轻人还要听房。如果没人听房,就意味着这家人气不旺。煦诚结婚当天晚上,新媳妇不但不喝圆房酒,而且也不脱衣睡觉,闹出了一场笑话,让村里人至今成为闲谈的笑料。几个月后,煦诚感到和她在一块儿别别扭扭,就离了婚,一直到老没有再婚。后来,有几位爱开玩笑的人都说是布谷鸟啼叫让煦诚打了光棍,怂恿他把打麦场树上的布谷鸟轰走,以图吉利,但煦诚却说,布谷鸟就是一只小鸟,没有罪,它爱咋叫就咋叫吧。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老家人已不再局限于用老黄历、老經验来安排农事,而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但对布谷鸟的如约而至,还是非常喜欢和称赞的。每年,它依然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忙碌,那么的急切,以大地为舞台,呼唤着一座座村庄在晨曦中苏醒,导调着一幕幕农耕大戏在田野里上演。
鹌鹑
鹌鹑是一种雉科动物,形似鸡雏,头小尾秃,身呈褐色,并带有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我国是鹌鹑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饲养野鹌鹑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的诗句。战国时代,鹌鹑被列为“六禽”之一,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珍味佳肴。清朝贡生陈面麟所著《鹌鹑谱》,分别叙述了44个鹌鹑品种的特征特性,详细介绍了饲养方法及37种宜忌事项,对我国养殖鹌鹑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鹌鹑性甘、平、无毒,营养丰富。我国医学认为,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及营养不良、体虚乏力、贫血头晕、肾炎浮肿、泻痢、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症等患者食用。鹌鹑蛋所含蛋白质,维生素B1、B2,卵磷脂、铁等均高于鸡蛋,有补益气血之作用。《本草纲目》曰:“肉能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老家农村养殖鹌鹑的人家不多,但玩鹌鹑的人不少。这些人年龄大都在50多岁,而且玩的鹌鹑都是清一色的野生雄性鹌鹑,主要用途是为了让鹌鹑打斗,以分胜负,借此打发时光,换取娱乐。老家人将这种比斗叫做“斗鹌鹑”。斗鹌鹑,是豫北地区农村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什么时候兴于我们那里就无从考证了。据老辈子人讲,他们记事的时候就有这种活动,属于辈辈相传。
斗鹌鹑一般安排在春节期间进行,这时候的鹌鹑经过喂养、驯化,斗性和体质达到最佳状态,加上村里人除了走亲戚,比较闲暇,观看的人多,氛围浓厚,能为节日增添不少乐趣。
你别看鹌鹑这个小家伙其貌不扬,但个性极强。雄性鹌鹑善斗,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和强劲的冲击力;雌性鹌鹑温顺,像一团可爱的绣球,可当作诱饵捕逮雄性鹌鹑,这也是人们喜欢鹌鹑的重要原因。
鹌鹑按照其年龄和身上的羽毛,区分为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四种。在这四种鹌鹑中,只有白堂会格斗。斗鹌鹑都是选在早上,在一间空房子里举行,一来可以防止鹌鹑飞跑,二来空间较大便于人们观战。此时的鹌鹑饿了一晚上,食欲很强。比赛时,双方主人把鹌鹑放在事前准备好的一张簸箩里,簸箩底部铺上一层被单,被单上面放上一点鹌鹑喜欢吃的谷子,然后各自手持鹌鹑,相互挑衅,让鹌鹑因抢食而争斗。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鹌鹑为了争夺谷子,不惜一战。但见两只鹌鹑你扑我,我扑你,你咬我一口,我啄你一下,无影脚、滚地龙、回马枪、锁喉……招招致敌,杀气腾腾,惊心动魄。嘴巴、下巴、脖子、眼睛,都是攻击的对象。脾气暴猛的鹌鹑,有时还会咬住对方猛然起身,嘶下一撮羽毛,引得观众连声叫好,手舞足蹈。如果其中一只鹌鹑不斗了,在簸箩中被对方追得乱跑,就证明战败了。鹌鹑身段较小,体力不大,多是一场决斗,一两分钟就结束了,但决斗后的鹌鹑大都是羽毛受损,血迹斑斑。这时获胜者的主人情绪激昂,兴奋异常,脸上露出止不住的喜悦,小心翼翼地将“战将”拿到手中仔细抚摸。村里人再见到他时,常会说:“某某鹌鹑真厉害!”说得他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而败下阵的一方主人,却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索性将斗败的鹌鹑送给我们小孩子玩。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鹌鹑一旦被咬败后,一生都不敢和其它鹌鹑斗架,再饲养也没有多大意义了。他们会捕逮新的雄性野生鹌鹑,驯化完后再把它送上战场。
捕逮雄性野生鹌鹑是有技巧的,长庚哥是我们村有名的捕逮高手,在四乡八村也很出名。我们村西有一大片离村庄较远的土地,平时除了干农活,很少有人涉足。因比较偏僻,生活在这里的飞鸟走禽较多。每年秋收过后,玉米、谷子、高粱等农作物收割进场,只剩下一块块没有开完桃的棉花孤苦零丁地长在地里。鹌鹑、野兔等无处可藏,棉花地成了它们的栖息地。长庚哥经常带着他的几个好友踏霜冒寒,半夜就赶到了棉花地,在地北头支起一张十几米长的大网。他和其中的一个人留下看守大网,“哧喳哧哧喳”模仿着雌性鹌鹑求爱声吸引雄性鹌鹑,其他人从棉花地的南头扔着细碎的坷垃塊轰撵熟睡的鹌鹑。鹌鹑被惊醒后,会飞向雌性鹌鹑鸣叫的方向,一头碰撞在沾网上。长庚哥麻利地抓住鹌鹑,将它放进鹌鹑袋里。这样,一个晚上能逮上几只。当然也会有扑空的时候,按照他们的说法,就只当是一次演练罢了。
逮来的鹌鹑,主人并不会立即让其参战,而是挑选最好的雄性鹌鹑,放到特制的笼子里,进行一段时间的饲养和驯教。黑嘴白胡须的鹌鹑品相最好,善于格斗,是首选;其次,才是黑嘴红胡须的鹌鹑。
喂养鹌鹑的笼子是用荆条编织的,圆木托底,笼上无盖,以布绳束口,里面衬以柔软的布料,防止鹌鹑性躁撞头,并经常挂在腰间,时不时取出鹌鹑玩上几下。
所谓玩,其实就是对鹌鹑耐心调教。他们会把鹌鹑握在手中,将它的两腿夹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使其两爪悬空,拇指和食指夹住颈部,使得鹌鹑既舒服又不至于跑掉,并带它到各种场合,以适应决斗环境,改变其怕人的习性。鹌鹑饿了或渴了,就拿点随身携带的谷物,或倒点凉水置于掌心,让其啄、喝。有的为培养鹌鹑的暴躁性格,有时还会采用让其闻臭袜等办法,加以训教。等到鹌鹑完全听从了主人的把控,才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让其参加决斗。
现在,野鹌鹑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加之老家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斗鹌鹑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已经消失,但曾经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的。小小鹌鹑给人带来很多欢乐,稀释了过去的贫困、寂寥和单调,使人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
责任编辑/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