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
2024-01-26吴海娟朱林
吴海娟 朱林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它与教育的结合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与创新。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将“互联网+”技术与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融合,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线下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各项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整合,建立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C++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35-006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互联网+”作为推动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技术力量,正在驱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发生深刻变革[1]。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和线下教育需要,因此在线教育逐渐成为现阶段教育模式的新常态[2-3]。C++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C++作为对C语言的扩展,兼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同时它又是软件开发的直接工具[4-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本课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及分析
1.1 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C++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初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唯一的计算机课程也常被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课程中利用程序设计展示现实中的有趣案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热门科技,凸显本课程性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2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过程中若只将考勤和作业情况纳入平时考核,将造成学习好的学生考核会更好,但表现一般的学生会更差,甚至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每一次课堂互动、每一次练习和阶段测试的进步以及课后学习反馈都进行正向积极的评价,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3 “听多,做少”影响课程内容消化与吸收
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结合PPT课件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多而杂的语法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从课程性质出发,它是一门技能性工具,课堂上听懂后,还必须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点,在各个环节,教师全过程参与进行指点和评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C++这门语言工具。
1.4 课程知识点关联少
课程内容各章知识点的关联性相对较差,相似知识点缺少关联设计,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和理解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教师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对比与关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设计更有趣的教学案例显得尤为关键,将实践项目任务穿插于理论课堂,直观演示程序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2 “互联网+”混合教学的实践探析
2.1 教学理念
改变C++程序设计的传统授课模式,以案例驱动代替枯燥的语法讲解以及一成不变的语法练习。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设计不一样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不用标准答案框住学生的想象力,固化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并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2.2 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剖析本课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与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展开,线上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作业库、章节习题库、章节讨论区等,线下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程序案例,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考勤、课堂互动的环节、章节测试、课后讨论环节加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探索一种符合本课程性质特点且更为有效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1) 构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章节中添加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如C++語言的基本语法,在这个章节中引入法律法规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标准的语法规则不允许有一点错误;程序的控制结构有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其中选择结构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掌握文件的概念和基本操作,如图像文件的读写便可以操作这些图像,比如图像的边缘检测、图像的识别、图像纹理提取等,都可以使用C++程序设计的算法实现;解读软件技术专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都可以从“三模块”着手,即输入、算、输出。案例的分析、算法设计分为三步,首先找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个数和类型(输入),接着找出问题求解的结果个数和类型(输出),最后利用已知条件设计解题过程和步骤(算法)。教会学生对待每一个实际问题时,养成用计算机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灵活运用语法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战环节,如益智游戏、绘制有趣的图形、信息管理小系统、有趣算法等。在项目实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以及测试程序、团队协作的能力。课程中添加程序“找茬”环节,制造不同的语法和逻辑错误,让学生体会严格遵守C++语法规则的重要性,在对待学习和日常工作时都应具备认真严谨的态度。
2) 信息技术与C++程序设计课程深度融合
线上平台建立课程的学习资源,如教学PPT、常见问题集合、推荐学习网站等,建立各章节的题库、试卷库、作业库,在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专项练习以及阶段测试,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点,创建PBL分组项目任务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线上平台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生预习答题的情况,及时调整讲课进度和内容,线下课程学生讨论练习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针对课后复习有问题的学生,建立线上讨论模块,分主题地开展讨论,及时了解学生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回复较好的学生进行点赞加分,对于勇于思索提问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在讨论区中做到及时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员不理解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下次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进行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6-8],通过课后互动起到知识入脑入心,提升教学质量。
PBL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并发展和建立终身自我学习的理念[9]。线上平台创建PBL任务,让学生自行组队,教师和组员都可进行程序界面、功能以及稳定性的评价和打分。利用具体的项目任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及测试程序的多方面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和算法设计的创新能力,增强C++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3)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成长过程,不以期末成绩为最终考核评价结果。本课程的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以及课后互动四部分组成,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期末考核占比降低至50%,提高平时学习考核的占比至50%。实现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核评价模式,具体见表1。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实时调节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为根本,提升综合程序设计能力,进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和提升。
3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之后,可以从学生每一次的作业考核中很直观地看到他们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效。学生第一次作业的不合格率51%,第二次不合格率27%,第三次不合格率21%,第四次不合格率17%,不及格率在逐渐降低,中等、良好、优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在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下慢慢入门,掌握了一门新学科的学习方法,也能更主动地探索课程知识。
课程的三次阶段测试,测试高分段的分布为第一次7个,第二次12个,第三次20个,学生人数在逐渐增加,中间分数段的人数也由第一次30人,第二次34人,第三次的43人,逐渐增多,不及格率逐渐降低至14%。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课程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们课间、课后互动积极性也在不断变化,慢慢接受并认可这门课程,把这门课程的学习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看待,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程的不同阶段设计学习感受的问卷,调查显示随着课程的深入,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更能打牢课程的基础知识,拓展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也愿意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和拓展,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蓝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由此提升了他們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动力。
4 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整体效果非常显著,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的能力成长还是学生对课程的认可,都是本课程建设的动力和方向。这种模式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元素,比如挖掘热门的思政元素,将其自然融入知识点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如制作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小视频穿插到教学资源中去,逐步完善线上课程,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完美融合,发挥混合教学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莎莎.“互联网+” 背景下加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19-21.
[2] 孙弋,丁睿,陈旸.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嵌入式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487-491.
[3] 何茗.MATLAB与Visual C++混合编程在计算材料介电性能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2):265-268.
[4] 胡馨月.“互联网+” 背景下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3):102-104.
[5] 陈丽.“互联网+教育” 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
[6] 许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8(2):70-72.
[7] 张艳.“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5):39-41.
[8] 程格平,宁彬,熊启军,等.基于“互联网+” 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8):88-90,93.
[9] 杨立强,倪家骧,岳剑宁,等.浅析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教学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9):5768-5772,5726.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