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增进人民情感认同的历史考察

2024-01-26代玉戈周竞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中国共产党

代玉戈 周竞风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以增进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借助电影情节,塑造了自身良好形象,凸显出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同时,大规模引进苏联电影,以表现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使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共鸣。通過组织放映队,深入基层放映电影,在提高电影普及度的同时,增加基层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感性认识。中国共产党还加强对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的监管,保证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积极正确,促进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正面情感的生成。中国共产党发挥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广大群众树立起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增进了对党的情感认同,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情感认同;人民电影事业

[作者简介]代玉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3;周竞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8-0051-06

情感认同一般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感知对象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接受,它需要在对感知对象具有全面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从情感上对其肯定、喜爱、赞同、追求和采取积极的态度。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一样,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的纽带,情感认同在增进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而得到了党的重视。同时,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相比,具有更为感性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增进人民情感认同的方式需要更为丰富多样和灵活生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增进人民的情感认同,特别是借助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来争取人民支持、塑造良好形象,无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还是抗战时期延安的新秧歌运动,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情感认同建设的发展,积累了先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在新解放区和大城市内,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增进情感认同的途径,其中,建设人民电影事业是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借助电影这一新兴事物,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的执政形象和施政纲领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到国内各地,有效地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同,从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起到了安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在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同时,也激励他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电影事业

电影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新兴艺术形式,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在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需要承担宣传与教育人民的作用。列宁很早就注意到电影对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电影是最富有群众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艺术形式,在传播社会主义理论的途径中,它最能启发和教导普通农民群众。斯大林也指出:“电影在苏维埃政权手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评价的力量。电影具有非常的机会在精神上影响群众,帮助工人阶级和它的政党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劳动人民,组织群众为社会主义奋斗,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战斗力。”①

中国共产党同样重视电影事业。1932年秋,中国共产党派夏衍、阿英、郑伯奇作为编剧加入明星电影公司。1933年3月,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正式成立电影小组,实施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1934年春,电影小组成立电通影业公司,直接拍摄左翼电影。1938年,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9年9月28日,延安电影放映队成立,为边区军民放映电影。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放映往往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不仅使群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更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良好印象。比如延安电影团摄制的《南泥湾》颇受广大群众欢迎,这部影片开头是毛泽东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镜头一出现,观众掌声如雷,百看不厌”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电影团的全体人员被分配到东北解放区,接收“满映”。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1948年北平解放,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者,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军管会接收了原国民党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三大制片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的电影摄制机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的电影工作经验,使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部门之一,它的群众性最大,因而,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它应该受到重视”③。中国共产党已经体会到,电影在赢得人民拥护、增进人民认同上的巨大作用。比如在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后,全市十一家以上电影院照常营业,兆麟电影院还放映讲述日寇侵略中国历史的苏联电影《粉碎暴日》,这些举动不仅维持了市民的正常文娱生活,更使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好感。一位市民这样称赞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哈尔滨:“民军入城,共庆升平,商店开业,工厂开工,日无抢案,夜无枪声,安居乐业,共享太平。”④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以争取广大人民的情感认同。

二、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增进情感认同方式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各环节来发挥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增进人民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以巩固新生政权。1949年11月21日至12月14日,文化部电影局召开首届行政会议。会议指出人民电影事业目前的困难是:国营电影出品还远不能满足电影市场和广大群众和干部的需要,国营电影事业经费也不能自给,开支很大。因此,今后电影工作方针应当是:提高国营片的产量和质量,协助私营电影业制作进步电影,翻译苏联影片并介绍其他国家进步影片,使进步电影在电影市场上逐渐取得优势。在国营电影业的经营上,应实行企业化,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减少国家开支。这次会议决定了1950年电影拍摄计划为八十四部电影以及八十四号短片。会议还指出,目前还要建立影片发行网,并发展电影放映队到部队、工厂、机关、团体和各地农村,以便“使电影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⑤。在以上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以电影增进情感认同的方式与经验。

(一)借助电影内容,体现政党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在电影摄制方面,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特别是通过故事情节突出党对革命事业的领导,凸显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比如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讲述了工人们为支持解放战争,积极抢修江桥,完成革命任务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厂长和组长老梁都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积极领导全体工人,处处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厂长“时时刻刻地深入工人群众,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以及工人解放后的积极精神”;组长老梁更是“带着病响应上级的号召,冒着风寒克服了各种物质困难条件,日日夜夜地守着炼钢炉旁,结合全组积极工人,教育、说服落后工人”⑥。这样的党员形象不仅生动感人,也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因此有人评价“这样高尚的品质,在旧社会以及资产阶级的工厂里是没法出现的,只有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才能产生如此的品质。”⑦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还非常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涌现的英雄、模范、工农大众等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陆续拍摄了《赵一曼》《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等片,塑造了一批光辉的革命英雄形象,使广大观众感受到党领导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广大人民群众知晓了共产党人是最无私的人,明白了“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就是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强敌的伟大力量的泉源”⑧,从而在情感上增进了对党和人民政权的认同。而且,在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之外,这一时期的电影还着重表现工农大众在党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新人”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人们对新社会的认知和感情。“人民除了要看描写自己过去的痛苦生活和斗争历史的影片以外,他们渴望着要通过艺术形象,看看今天的新社会、新气象、人民的愉快的新生活。”⑨比如电影《马兰花开》就讲述了一名家庭妇女马兰走入工人队伍,战胜轻视妇女的封建残余思想,成为一名推土机手的故事。广大观众真切地体会到,“对妇女参加工作,党和政府不但给她们打开了那重关闭了数千年的牢狱大门,而且还积极地创造了条件。”⑩总之,借助电影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中国共产党有效增进了人民群众对自身的认同,从情感上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二)引进苏联电影,表现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电影的宣教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事业相对薄弱,因此,急需借鉴苏联的电影工作经验。194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文指出:“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已经快达到完成的阶段。有无数宝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吸收的。吸收的方法很多,但通过电影,恐怕是最方便的一个法门吧。”⑪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引进苏联影片的速度开始加快。1950年,东北、上海、北京三制片厂除完成原计划翻译四十部苏联故事片,与三十六本苏联科学教育短片外,并为配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超额译制了《秘密使节》、《阴谋》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故事片,苏联科学教育短片也超额完成了六本。1953年,各制片厂把蘇联和人民民主国家故事片四十部译制成国语影片。这与解放前相比大大增加。其中,表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影片占据了重要地位。正如陆定一所说:“正在建设新国家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什么‘闲’要‘消’。我们要的是迅速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我们要的是人民大众解放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我们要的是鼓舞劳动热情和加强胜利信心的教育。”⑫通过引进苏联电影,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社会主义的美好远景,引导大众肯定、认同社会主义。如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了苏联电影《伟大的公民》,这部影片以共产党员沙霍夫等人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所进行的顽强斗争为内容,反映了1925至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影片的推荐语这样写道:“这部影片的伟大而动人的内容,以及它的生动的语言的力量,反而使观众对它发生特有的兴趣。”⑬1954年,苏联电影《走向生活》在中国开始放映,这部反映苏联青年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影片,受到中国青年的热烈欢迎。广大青年不仅看到了“党和政府是多么细致地关怀和培养着青年人”⑭,还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可喜的变化,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同等重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生活纪律严明又丰富多彩等等,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美好向往。像这样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电影,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明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共鸣,从而在情感上增进了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同时,新中国还对美国电影采取了限制措施,防止反社会主义倾向的滋生。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还开展了抵制美国电影的行动。1950年11月,在广州市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各电影院开会决定,今后拒放美国电影;上海市民也纷纷致函当地报纸,对目前尚在上海各电影院放映的美国电影提出禁映的要求,并要求停止刊登美国影片的广告。各报认为广大市民的要求完全正确。这有利于团结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增进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感情。

(三)组织放映队,深入基层进行宣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有许多错误的和反动的宣传和谣言经常在人民群众中流传”⑮的现象,提出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工作。而电影作为一种通俗文艺形式,非常适合承担这一任务。但是,电影在中国普通民众间的普及程度仍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民众几乎无缘接触电影。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认识与好感,党和政府还注重提高电影在基层民众中的普及程度。在城市中,主要是通过新建影院和制定观影优惠等方式,吸引城市居民观影。如1949年11月,北京市总工会宣教部为加强对工人的教育,与电影院协商,制定了工人集体看电影的优待办法:凡各厂、各业工人凑足十人即可向所属工会领取总工会印发的统一介绍信,前往各影院看电影均可享受半价优待。在农村和其他边远地区,则是通过组织电影放映队的方式给广大群众流动放映电影。1950年初,为了建立与扩大工农兵中间的电影放映工作,文化部电影局计划到1950年底将电影放映队由去年的一百个队增加到七百个队。⑯放映队到农村,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放映队每到一村,附近几里地的住民,倾庄倾镇来看电影。他们挤满了放映场所,甚至爬到附近的高地上、墙上、屋顶上和树上观看。”⑰在部队里,1951年以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加强了对全军电影工作的领导,派出更多的放映队为战士们放映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仅1951年全军共放映电影三万余场,多数部队每月可以看到两次电影。而且,放映工作者为了让战士们看懂电影,还常在放映前对影片内容加以介绍,在放映时添加解说,在放映后组织战士们讨论,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使战士们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因此,战士们把电影和放映队亲切地称为“战士之友”。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电影放映。1954年10月,内蒙古电影教育工作队给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人放映电影,这是鄂伦春人第一次接触电影,结果附近的居民们冒着雪花赶来观看。有许多人一连看了六场,每场观众都有三百人左右。放映队深入基层,通过放映电影来展示新中国的面貌,充当了党政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借助文艺活动增加他们对国家、政党的认识,从而有效增进了情感认同。

(四)加强监管,保证正面情感生成。对电影工作加强监管,也是中国共产党增进情感认同的重要方式,为的是保证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正确、积极,使人民群众对党形成正面情感。首先是成立监管机构,指导电影工作。1950年,文化部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目的是“提高国产影片的思想艺术水平”,其任务主要是“对有关推进电影事业,及国营厂的电影剧本、故事梗概、制片和发行计划及私营电影企业的影片提出意见,并会同文化部共同审查和评议。电影指导委员会所提出的各项意见,均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负责处理,并予回答。”⑱其次是对影片发行、放映作出规定,保证进步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如文化部制定了《电影新片领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规定电影厂拍摄完电影后要向中央电影局申请全国上演执照,外国电影也同样如此,无上演执照者不得上映,从而有效杜绝歪曲共产党形象的反动电影对群众的影响,有利于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积极情感的产生。党和政府同样注重引导电影工作者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靠拢,使电影从创作层面上就保持积极态度。如1953年“电影局……在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干部中,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学习。经过这些会议和学习之后,电影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及创作的积极性都有提高,制片工作也已开始能够较有计划地进行。”⑲而且,电影还要配合政治形势,在政治运动中促进群众的积极性,展现群众对党的支持。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新闻电影特辑第一号至第五号陆续拍摄完成,有力配合了这场运动。这些电影“表现了現实斗争中所贯彻实行的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表现了人民群众参加‘三反’‘五反’斗争的沸腾的热情”,“密切配合了当前的政治斗争,所以发挥了它对广大人民的宣传教育作用。它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是有充分理由的。”⑳另外,在电影片名、广告方面,中国共产党也非常注重向群众传达正面、积极的情感导向。比如苏联电影《十三个人》曾被文化部电影局翻译为《十三勇士》,结果有人指出这个译名不恰当,因为十三个人中有一人是叛徒,叛徒不能被称为勇士。苏联电影《美丽的华喜丽莎》曾被翻译成《三头凶龙》,上映后这一片名被批评为庸俗化,又改回了原名。国产影片《姊姊妹妹站起来》的宣传广告中,曾刊登片中老鸨和恶霸的剧照,有人指出应该用众姊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后的剧照,以表现妇女们对党的感激和热爱。总之,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电影事业的监管,有利于电影更好地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有力工具,使电影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积极认识,增进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正面情感。

三、中国共产党以电影增进情感认同的成效

电影作为“一种最群众化的、有力量的艺术形式”,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的创作”,从而有助于“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未广泛确立的特殊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发挥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逐渐树立起自身的正面形象,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感性的方式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情感认同,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城市,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和新社会面貌的电影得到广泛发行和放映,城市居民们热烈欢迎新的人民电影。特别是1950年9月,中苏合拍的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在国内各大城市上映,这部记录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影片,以大量真实的镜头,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真实面貌,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上映当天,仅上海一地五天之内,定票观众即达十五万人,集体前往登记定票的有九百个团体,办完登记手续者已有四万九千七百五十人,前后已近二十万人。杭州市观众定票已达六万人。截至1950年12月,观看此片的观众“共达三百三十一万五千人”。观众们看完此片后,纷纷表示,从这部影片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广大电影工作者也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对党和政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更加热情地参与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比如电影导演桑弧在建国初期虽在私营电影公司工作,但他与公司里的其他电影工作者们“自觉组织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烈拥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通过电影,有效塑造了广大群众脑海中的正面形象,使群众在情感上更加向党和人民政府靠拢。

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通过电影塑造了自身良好形象,使得农民们更加热爱新生人民政权。在各种类型的电影中,农民们看到了新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看到了革命领袖的风采,看到了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在看完《新中国诞生》之后,兴奋地奔走相告:“咱这回可看见毛主席啦!”看到《民主东北》第十辑里中国共产党组织进行村政权选举的镜头时,农民们高声欢呼,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爱护农民的政策。电影中出现的拖拉机、纺织厂等反映工业化建设的事物,让农民们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加快生产建设的热情。而且,农民们在看完电影后还提出种种意见,他们表示“喜欢看新闻简报”,“希望影片内容包括农村活动:如反映农村生产情况,农村的劳动英雄事迹,以及改良农业技术与组织互助、破除迷信与封建思想的残余等内容的片子”。放映队也欢迎农民提意见以方便他们改进工作。这样的良性互动使广大农民真切地感受到,“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并非空想,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正逐步实现的现实,从而使他们增加了信心,有效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在部队,电影增加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激发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战斗力量。《钢铁战士》《中华女儿》《赵一曼》《刘胡兰》中的共产党员形象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了战士们学习的榜样。“有不少的同志,在冲锋肉搏的关头,或者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想起了银幕上的英雄,马上斗志高昂,信心百倍,勇敢地战胜了敌人,克服了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有的新战士看了《白毛女》之后,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坚定了革命的决心。《攻克柏林》《第三次打击》等苏联影片,则提高了部队战士学习文化和军事技能、学习掌握新式武器的热忱,激发了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强烈责任感。

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电影放映活动,增加了少数民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使他们更加拥护新生人民政权,有效地维护了祖国团结统一。少数民族同胞通过电影,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省了自身存在的狭隘民族观,使他们更加热爱毛主席、中国共产党,更加认清了祖国的辽阔富饶。他们深切地感谢党的关怀,直言“国民党刮我们,共产党爱我们!”而且,电影放映还有助于树立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中的权威,使党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少数民族同胞非常“想看看影片里的毛主席”,“当毛主席在影片上出现的时候,他们热烈地鼓掌,好久才平息下来”,并且发誓要“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美帝国主义者,保卫解放以来的好日子”。

结语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徐肖冰在1954年接受采访时说:“五年以来,我们努力遵循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制作了像‘中华女儿’、‘赵一曼’、‘百万雄师下江南’、‘白毛女’等优秀的影片,激励了上亿的观众,使他们从银幕上得到集体主义教育,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我们国家的主人——工农兵开始成为银幕上的主人翁。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共产党员们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赤胆忠心献身给人民解放事业的高贵品质,已经成为亿万人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榜样。中国有电影以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地起如此巨大的作用,發挥如此巨大的威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电影,有效塑造了自身的优秀形象,使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与执政后的方针政策,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建设的各项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树立起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有力帮助。

[注释]

①斯大林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6.

②刘妮.亲历延安岁月:延安电影团摄影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③⑫陆定一.欢迎苏联电影[N].人民日报,1949-10-30(05).

④林火.民主团结的哈尔滨[N].人民日报,1946-05-28(01).

⑤文化部电影局首届行政会议 决定今年影片生产计划 坚定地继续贯彻工农兵方向[N].人民日报,1950-01-17(03).

⑥李篁.中国影坛的新作——介绍东影艺术片《桥》[N].人民日报,1949-06-01(04).

⑦白河.文艺作品中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N].人民日报,1949-07-03(04).

⑧方岩.《新儿女英雄传》评介[N].人民日报,1951-03-07(03).

⑨王朝闻.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N].人民日报,1953-04-04(03).

⑩杨田木.马兰过“五关”[N].人民日报,1956-08-05(08).

⑪电影是很好的教育工具[N].人民日报,1949-10-30(05).

⑬沙英.为列宁、斯大林的路线而斗争——推荐苏联影片《伟大的公民》[N].人民日报,1953-07-01(03).

⑭子冈.走向建设共产主义生活的苏联青年——介绍苏联彩色影片《走向生活》[N].人民日报,1954-06-11(03).

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

⑯人民电影事业猛进 本年内将制新片一百六十余部 为工农兵扩增放映队至七百个[N].人民日报,1950-03-01(03).

⑰龙光,宗远.扩大为工农群众服务 电影队深入工厂农村 今年底拟增至七百个队[N].人民日报,1950-05-05(03).

⑱提高国产影片的思想艺术水平 文化部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N].人民日报,1950-07-12(03).

⑲电影局各制片厂去年摄制了大批影片 今年影片的生产数量比去年将有增加[N].人民日报,1954-01-12(03).

⑳庄为重.介绍“三反”“五反”运动新闻电影特辑[N].人民日报,1952-05-06(03).

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关于翻译片名庸俗化的答复[N].人民日报,1952-03-12(06).

董聚贤.电影广告应当严肃[N].人民日报,1951-03-11(0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8.

文艺电影简讯[N].人民日报,1950-12-19(06).

桑弧.回顾我的从影道路[J].当代电影,1995(03):72-78.

陆定一.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N].人民日报,1950-04-19(01).

虞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电影工作[N].人民日报,1952-08-01(03).

刘云阁.彝族人民热烈欢迎人民电影[N].人民日报,1952-01-09(02).

徐肖冰.创造更多更好的电影[N].人民日报,1954-10-01(06).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基于情感认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