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报做好民生新闻策略研究
——以包头日报社民生报道为例

2024-01-26王国秀

记者摇篮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王国秀

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作为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地方党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媒体关注的焦点对准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时反映群众“急难愁盼”,帮助老百姓解决日常生活的困难,这既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民生新闻的价值所在。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地方党报不但要做好党务政务类报道,更要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做好民生新闻文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报的关注度。

一、民生新闻定义阐释

在《辞海》中,“民生”一词解释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民众”。顾名思义,民生新闻主要是指与人民群众生计生活相关的新闻事件。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民生问题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民生新闻正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采取平民化视角和人文化叙事手法,展现普通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家长里短,通过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人民,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正是民生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天然”密切的联系所在。

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党报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贴近百姓生活,紧扣百姓需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及时反映百姓诉求,传递好党和政府声音,发挥好自身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稳定器”作用。此外,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市场不断被压缩,党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才能更好担负起社会责任,巩固生存之本,适应发展之需,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力。

二、地方党报民生新闻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受众信息接收和再传播的习惯,随之而来的是党报受众群体的分流和主流地位的挑战。但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无论受关注程度,还是在“为党发声、为民代言”的力度方面,地方党报都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1.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的优势

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极高的关注度。一直以来,党报具有所在辖区范围内的新闻首发权,这也是民生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优势之一。以《包头日报》为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事关民生的重要会议,以及民生类政策的发布调整等新闻内容,《包头日报》记者拥有其他新媒体所不具有的采访权,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政策和重要会议内容进行报道和深度解析,既体现了党报的服务意识,也使得党报作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服务民生的主阵地地位不可撼动。

2.第一权威的公信力优势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为了博得受众关注,不少媒体将“流量为王”视为传播价值取向,由于对信息的发布缺乏严格的审核把关,给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与之相对,党报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新闻把关审核和发布流程,确保了所发布信息内容的客观真实,有效避免了受众被各种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所迷惑,以权威性报道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大事看党报”成为受众的共识。

3.第一深度的内容优势

虽然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不断增加,可以获得的新闻内容也日渐丰富,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高质量民生新闻报道依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受众广泛关注,可以说民生新闻报道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新媒体与传统党报相比,在传播速度、传播形式及交流互动方面具有着优势,但从传播内容上看,党报凭借自身人才资源和完善的采编网络,能够实现对基层民生热点的深入挖掘,通过主题和深度报道,做好民生政策解读和惠民成效的宣传。

三、当前地方党报民生新闻报道面临的瓶颈

民生福祉的改善和传播机制的变革,让受众对民生新闻有了更多期待,这也对地方党报做好民生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时政类新闻报道不同,党报民生新闻既要树立主流媒体的官方权威,也要体现更多的民生温度和情感,以百姓情怀去赢得受众青睐,这是新时代地方党报做好民生新闻的重要挑战与机遇。总体来看,地方党报民生新闻报道面临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的同质化导致吸引力减弱

在对一段时间内地方党报和地方都市报的民生类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各家媒体所报道的新闻题材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为了追求社会热点,媒体盲目跟风去追求同一个社会热点,“一哄而上”反复对同一民生新闻进行报道,只换新闻标题,内容大部分雷同。这既造成了采访资源的浪费,也让读者产生只要阅读一家纸媒即可尽知天下事,不需要关注其他媒体的错觉。长此以往,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让本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变得枯燥无味,吸引力在这种传播内容同质化中逐步下降,不利于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

2.报道的深度不够导致影响力下降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面向基层的新闻类型,其生命力在于深入群众,其竞争力也在于反映百姓真实的呼声。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地方党报民生新闻报道不但要“上接天线”,做好政策的“下达”,也要“下接地气”,走进百姓生活,做好下情的“上传”。但在现实的采访实践中,还存在部分记者倚仗通讯员投稿的现象,简单地做新闻报道的加工者和传递者,没有真正深入群众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大量的来自新闻现场的鲜活素材没有得到展现。即便是经过了现场采访,报道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对新闻内容的采访局限于社区、街坊、家庭等层面,报道内容只是简单停留在琐碎的事件本身,对于新闻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群众需求变化等的深度挖掘不够,缺乏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3.内容的娱乐化导致权威性下降

相较于严肃正统的传统新闻,民生新闻以“记录百姓生活”为己任,这也赋予了其平民化的视角和为民的价值取向。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部分纸媒民生报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将一些所谓的“奇闻怪事”掺杂于民生新闻报道中,并加以放大,一味地追求趣味和可看性,民生新闻存在“泛娱乐化”倾向。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部分纸媒缺乏前期的深入采访和对新闻内容的全面思考,将“标题党”的手法运用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新闻中,通过夸大的手法混淆视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注意,达到了吸引流量的目的,但从长远看,必将有损于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4.舆论监督不充分导致公信力不足

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媒体所承担的舆论监督作用更加凸显。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往往因为被曝光才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解决。坚持“开门办报”,发挥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及时收集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以解决,这是党报民生新闻创办的初衷,也是党报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但是现实情况是,部分地方党报民生新闻存在舆论监督弱化的问题,不会监督、不善监督的现象依然存在,直接表现在群众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或者虽然互动响应了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直达问题根源,这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党报的公信力。

四、地方党报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

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受众选择没有改变,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没有改变。地方党报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借助媒体融合的东风与时俱进地对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进行创新,在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人民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使民生新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注重权威解读,实现“硬题材”的“软着陆”

地方党报民生新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要用好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的文字表达方式。作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地方党报给受众的印象一直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高高在上的严肃姿态固然有利于树立自身权威,但并不是说所有新闻都要以生硬方式传播。一方面,地方党报记者要利用好自身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辖区内重要民生决策的机会,从百姓“最希望知道什么”“政策具体会对普通人生活有什么影响”的角度出发,在采写方式、版面设计上不断创新,做好政策的通俗化解读,让受众一看就懂、喜闻乐见。例如,《包头日报》在2023年4月对全市出台的公积金新政策这一重要民生新闻进行了报道,在“公积金新政实惠多,减轻买房族负担”这一主题报道中,为了让市民对新政策有直观的感受,记者走进了市公积金办理中心,对正在办理业务的市民进行采访,并采取记者与市民对最高贷款额度、利率变化、所省利息现场算账的方式,介绍新政的实施方案,加深了受众对于这一惠民政策的认知,“硬题材”实现了“软着陆”,提高了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

2.强化深度报道,实现“小切口”见“大民生”

俗话说,民生无小事。民生的点滴正是蕴含在普通人的日常“小事”中,当涉及的利益群体规模足够大时,便成了“民生大事”。对于地方党报民生新闻来说,既要关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也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报道群众衣食住行与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相结合,注重新闻策划,转变报道思维,通过主题报道、深度报道等方式挖掘“小切口”背后的“大民生”,解析民生事件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源源不断产生“新闻富矿”,通过民生新闻报道传达党对民生的重视和关怀。例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族西路通行不畅的问题,《包头日报》将其作为报道重点,2021年以来,从市政府“断头路”改造计划制定,到道路开挖、征拆施工等多个环节连续跟进,不仅关注一条道路的改造进展,还通过连续报道的形式,对全市道路改造布局、施工进展情况进行跟进,展现项目改造的背景、改造完工后所带来便利等,从一条道路延展到全市道路改造,从家门口的交通延伸至政府部门从全市大局角度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小切口”的背后正是民生热点和为民政策的切合之处,也体现了浓厚的民生关怀。

3.加快媒体融合,实现“单一媒体”向“媒体矩阵”转变

民生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关注度高的特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也正是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热点话题快速了解的需求。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地方党报民生新闻报道要立足于纸媒的影响力,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借助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宣传、多平台实时报道,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够准确清晰地获取所需信息,通过“多管齐下”的模式,多角度展示、还原真相。近年来《包头日报》在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不断发力,形成了包头首发客户端、包头新闻网、包头微信矩阵等九大新闻平台,通过一次采集、多次生成、梯次发布,拓宽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报道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受众信息获取需求,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扩大。

4.做实舆论监督,实现“传播型媒体”向“服务型媒体”转变

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必须强化自身的导向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群众的呼声,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既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倾听民意、汇集民智”的平台,也为人民群众畅通了诉求的表达平台。2020年11 月19 日,包头日报社黄河云客户端问政平台《民呼我应》栏目正式上线。栏目秉承全媒体运作思路,通过“报、网、端”一体化互动,以“网友留言—部门答复—媒体督办”的模式运作,按照“即接即转即办”的思路,线上收集关于包头市社会民生方面的意见建议以及个人相关求助和投诉,线下督促职能部门尽职履责、积极回应诉求,促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栏目上线以来,凭借其精准的定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有体验、有观察、有部门回应的舆论监督报道,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了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民生新闻应当立足优势、不断创新,在加快融合步伐的同时,不断提升民本意识、用户意识、服务意识,有效开展舆论引导,搭建好桥梁纽带,解决好民生诉求,切实服务广大基层群众。通过讲好民生故事,推出有温度的报道,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责任,提升自身竞争力。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